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朝修铁路 > 第135章 废墟上的晨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乾清宫的余烬在三天后终于完全冷却。焦黑的木料和扭曲的金属被小心地清理出来,堆放在宫墙一角,像一座丑陋的坟茔,埋葬着一个疯狂时代的终结。空气中那股混合着焦糊与灰烬的刺鼻气味久久不散,提醒着每一个踏入紫禁城的人这里曾发生过什么。

“临时枢机院”的运作并不顺畅。文华殿内,争吵几乎成了每日的常态。以郑王朱常浔和几位较为开明的旧臣为一方,支持林昭提出的“以工代赈、技术先行”的恢复策略;而以几位老牌勋贵和保守派文官为首的另一方,则坚持“礼制为先、正名为要”,认为当务之急是完备朝仪,催促南京幼帝早日北上,恢复“祖宗法度”。

“修复铁路?那要耗费多少银钱?征发多少民夫?如今国库空虚,百姓困顿,当以休养生息为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侯爷杵着拐杖,声音激动。

“侯爷所言差矣。”林昭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正因百姓困顿,才需要以工代赈。修复铁路,不仅是为了运兵或彰显力量,更是为了打通北方的经济命脉。山东的粮食、直隶的物资、乃至未来辽东的木材矿产,都需要这条钢铁动脉来输送。这比单纯的发放救济,更能让百姓有活路,也让恢复更有根基。至于银钱,”他顿了顿,“朱翊镠及其党羽抄没的家产,以及部分……非常时期的特别税赋,可以支撑初期的投入。”

“特别税赋?你这是要与民争利!”另一位文官立刻反驳。

“是与‘弊’争利!”李如松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碗叮当响,他瞪着那几个保守派,“清理朱翊镠余党,查抄的那些贪官污吏、勾结逆党的奸商,他们的钱袋子,不就是最好的‘税赋’?难道还留着给他们养老不成?老子看你们推三阻四,是不是自己也沾着点不干净?!”

这话如同匕首,直插要害,殿内顿时鸦雀无声,几个保守派官员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不敢再轻易开口。李如松的刀,不仅能砍向战场上的敌人。

郑王适时出面打圆场,最终,修复以北京为中心,连接通州、天津、保定等地的优先铁路网,以及利用格物院技术,整顿恢复北京城内及周边关乎民生的工坊(如冶铁、织造、兵器维修等)的方案,得以勉强通过。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更大的阻力还在后面。

林昭没有过多沉浸在文华殿的争吵中。他将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分派给手下得力的技术官僚和部分愿意合作的旧吏,自己则更多深入到废墟和工地之中。

他站在被炸毁的京通铁路终点站前,这里曾是被朱翊镠军队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断壁残垣间,格物院工程队和征募来的民夫正在紧张地忙碌着。石柱指挥着人用蒸汽起重机吊装新的钢梁,陈芸则拿着图纸,与老工匠赵德柱等人核对地基的修复方案。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蒸汽机的轰鸣声、号子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艰辛却也孕育着希望。

“督师,按照现有进度,打通到通州码头,至少还需要二十天。”石柱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和油污,向林昭汇报。

“加快速度,但质量绝不能放松。”林昭看着忙碌的人群,“告诉大伙,工钱和伙食保障充足,干得好,另有奖赏。”

“明白!”

离开车站,林昭又来到了皇城附近一片被战火波及的居民区。这里的景象更加触目惊心。倒塌的房屋,无家可归的百姓蜷缩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眼神空洞。空气中弥漫着伤病和绝望的气息。联军的军医和沈云漪组织的格物院懂些医术的人员,正在这里设立粥棚和临时医馆,尽力救治,但依旧是杯水车薪。

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抱着一只破烂的布娃娃,呆呆地看着正在施粥的士兵。林昭走过去,蹲下身,将随身带着的一块干粮递给她。小女孩怯生生地接过,却没有立刻吃,只是小声问:“娘……还能回来吗?”

林昭喉咙一哽,无法回答。战争之下,个体的悲欢如此渺小,却又如此沉重。他站起身,对负责此处的官员沉声道:“统计所有无家可归者,统一规划,搭建更牢固的临时住所。粥要稠,药不能断。另外,张贴告示,招募人手参与清理废墟和城市重建,按劳付酬。”

“是,督师。”

沈云漪的身影也出现在这片废墟间。她没有穿官服,只是一身简便的衣衫,带着几个学生,正在检查一处受损水井的结构,评估修复的可能。“很多基础民生设施都毁了,”她对走过来的林昭说,眉头紧锁,“水源、排污、防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一旦瘫痪,引发的次生灾难可能比战争本身更可怕。格物院需要分出人手,协助顺天府恢复这些。”

“你统筹安排,”林昭点头,“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报给枢机院备案。”

沈云漪看着他疲惫却坚定的侧脸,轻声道:“你也要注意休息。现在……所有人都看着你。”

林昭摇了摇头,目光扫过满目疮痍的街道和远处依稀可见的皇宫角楼:“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

当晚,在临时设于原兵部衙门的枢机院值房内,林昭收到了一份来自南方的密报。是留守南京的心腹通过刚刚恢复部分功能的驿道加急送来的。信中除了汇报南方稳定、幼帝安好外,还提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葡萄牙阿尔瓦雷斯舰队在撤离大沽口后,并未远离,而是在朝鲜海峡附近游弋,并与盘踞在台湾海域的一些海盗及日本九州岛的某些藩主接触频繁。同时,南京朝廷内部,对于北伐成功的反应也颇为复杂,既有欢庆,也不乏“功高震主”、“恐成藩镇”的窃窃私语。

林昭将密报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外有强敌环伺,内有隐忧暗藏。推翻朱翊镠的胜利,仿佛只是暂时驱散了一片乌云,露出了其后更加广阔而诡谲的天空。

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初春的夜风带着寒意涌入,也带来了远处工地隐约的声响和更夫报时的梆子声。北京城在伤痛中沉睡,也在细微的声响中孕育着复苏。

天边,已经透出了一丝极淡的熹微。黎明将至,但晨光能否真正驱散这弥漫在帝国上下的寒意与迷雾,照亮那条通往新生的道路,依旧未知。林昭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他知道,脚下的路,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节点上,沉重,却已无法回头。他所能做的,就是和那些愿意同行的人一起,在这废墟之上,点燃更多的星火,哪怕光芒微弱,也要固执地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