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朝修铁路 > 第2章 炉火初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雨停了。

连续数日的暴雨过后,天空像是被洗过一般,呈现出一种脆弱的湛蓝。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照耀着徐州城外泥泞不堪的道路和低洼处尚未退去的积水。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腥气和水汽蒸腾的闷热。

林氏铁匠铺后院,却是一派与这雨后初霁格格不入的死寂。炉火彻底熄了,连最后一点余温都散尽,只剩下冰冷的、黑黢黢的炉膛,像一张饥饿的巨口。林大锤蹲在屋檐下,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着他愁苦的脸,眼神空洞地望着那堆被雨水打湿、更显狼藉的劣质农具。

十天。

只有十天。

这期限像烧红的烙铁,烫在父子二人的心头。昨夜林昭那番石破天惊的宣言带来的短暂悸动,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迅速褪色,只剩下更深的焦虑和茫然。

“昭儿,”林大锤的声音干涩,“不是爹不信你……那青石山的石头,邪性得很!早年你爷爷那辈,就有匠人不信邪,偷偷去炼,结果……”他猛吸了一口烟,呛得咳嗽起来,“结果炉子炸了,人……人也没救回来。从那以后,再没人敢打那的主意。那就是个吃人的地方!”

林昭正在用一根木炭,在一块相对平整的石板上勾勒着草图。闻言,他抬起头,目光平静:“爹,前人失败,不代表此路不通。或许是炉型不对,或许是鼓风不足,或许是燃料不佳。我们只需找到症结,一一解决便是。”

他画的是一幅改良高炉的草图。与传统肚大口小的土高炉不同,他设计的炉子,炉腹明显扩大,炉身更高,炉喉却适度收窄。旁边还标注着一些林大锤看不懂的符号和数字。

“你看,”林昭指着草图解释,“传统炉子太小,装料少,热量容易散失。我们把炉腹做大,一次能炼更多矿,保温更好。炉身加高,让矿石和燃料有更充分的反应时间。炉喉收窄,可以减少热量流失,让炉温提得更高。”

林大锤凑过去,眯着眼看了半天,眉头拧成了疙瘩。“这……这模样也太怪了!闻所未闻!炉腹这么大,炉壁受得住吗?会不会塌?还有,这得用多少耐火土?咱们哪来的钱?”

每一个问题,都直指现实的核心——技术与资源的双重匮乏。

“炉壁可以用夯土掺杂碎石层层夯实,关键受力处,我去找孙石头伯,看看能不能寻些耐火的观音土来。”林昭早已思考过这些问题,“钱……先把家里那点压箱底的铜钱拿出来,买最急需的。其他的,我再想办法。”

他知道,空有图纸毫无用处,必须行动起来。

第一个找的,是采石匠孙石头。孙石头年近花甲,头发花白,背有些驼,但一双眼睛依旧锐利,常年在山野间奔波,让他对徐州周边的地质了如指掌。他住在城外山脚下一个简陋的窝棚里,听说林昭来找他帮忙去青石山认矿、找观音土,老头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

“不去不去!林小子,你爹说得对,那地方去不得!”孙石头一脸忌讳,“那山邪门!不光炼不出铁,早年还在山里挖出过不干净的东西!犯了山神老爷,要倒大霉的!”

林昭没有反驳,也没有用“科学”去解释,他知道那毫无意义。他只是平静地看着孙石头,说道:“孙伯,我立了军令状,十天后炼不出铁,我和我爹,就得给赵三虎为奴为仆。这铁匠铺,也就没了。”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我记得,我娘去世那年,家里揭不开锅,是您偷偷塞给我爹半袋粟米……这份情,我林家一直记着。如今,我们父子已到绝路,若孙伯还念着一点旧情,请帮我这一次。只需带我去认矿脉,找土,绝不让您动手,所有因果,我林昭一力承担!”

孙石头愣住了,看着眼前这个眼神清澈而坚定的年轻人,又想起当年那个抱着米袋、对他千恩万谢的林大锤,以及那个温婉却早逝的林家媳妇,心头一软,重重叹了口气:“罢了罢了!老子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怕个球!就陪你疯这一回!不过说好了,我只带路,指矿脉,别的我可不管!”

搞定了孙石头,林昭又找到了砌窑匠李老蔫。李老蔫人如其名,话不多,性子闷,但手艺扎实,尤其擅长砌筑各种炉窑。他看了林昭的草图,闷头抽了半袋烟,最后瓮声瓮气地说:“炉子,能砌。样子是怪了点,但按你这法子夯土,应该塌不了。不过,丑话说前头,按你这尺寸,用料起码是寻常炉子的三倍,工钱……”

“李叔,工钱我现在给不起。”林昭坦诚道,“但我可以立字据,若此事能成,将来我林家铁厂,必有您一个匠头的位置,工钱翻倍。若不成……这字据您留着,我林昭只要还有一口气,砸锅卖铁也把工钱给您补上。”

李老蔫抬起眼皮,深深看了林昭一眼,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这承诺有几分真心。良久,他磕了磕烟袋锅:“字据不用立。我信林大锤的种,不是赖账的人。这活儿,我接了。”

最后是木匠兼帮工王铁臂。这是个爽直的汉子,力气大,嗓门也大。听说要造个前所未见的“双缸活塞式大风箱”,他拍着胸脯:“昭哥儿,你就说咋弄!别的没有,力气我有的是!赵三虎那王八蛋,老子早看他不顺眼了!能给他添堵,这活儿我干了!”

就这样,靠着往日林家积攒的一点人脉和林昭破釜沉舟的承诺,再加上对赵三虎共同的厌恶,一个临时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攻坚小组”算是勉强搭建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林家后院彻底变成了一个喧嚣的工地。

孙石头带着林昭,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被当地人视为禁地的青石山。山中林木阴翳,怪石嶙峋,气氛确实有些压抑。孙石头一边走,一边絮叨着那些不知真假的恐怖传说,试图吓退林昭。但林昭的注意力,完全被山体裸露的岩层吸引了。

他仔细观察着矿脉的走向、色泽、伴生矿物。果然如他所料,这里的铁矿主要是褐铁矿,品位确实不高,但储量巨大,而且埋藏浅,易于开采。更重要的是,他在一处山坳里,发现了质地不错的耐火粘土和石灰石!后者是冶炼中重要的助熔剂,可以降低矿石的熔点,帮助杂质形成炉渣。

“孙伯,你看这里!”林昭指着那片白色岩层,语气中带着兴奋。

孙石头凑过去看了看,撇撇嘴:“这是‘白眼泥’,没啥用,以前有人想拿来烧瓷器,温度不够,都失败了。”

“它不是用来烧瓷器的,”林昭眼中闪着光,“它是用来炼铁的!”

与此同时,后院里,李老蔫带着两个临时找来的小工,已经开始按照林昭的图纸,挖掘炉基,夯筑炉体。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号子声,引来了不少邻里的围观和议论。

“林家小子真魔怔了?要在青石山那鬼地方弄矿?”

“瞧这炉子砌的,不伦不类,能成吗?”

“听说跟赵三虎立了军令状,十天后交不出铁,就得卖身为奴咯!”

“唉,可惜了,林大锤多老实一个人……”

嘲讽、怀疑、同情,各种目光和话语,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在林大锤心上。他帮不上什么忙,只能更加沉默地蹲在角落里,一遍遍擦拭着那些冰冷的铁钳、锤子,仿佛那是他唯一能抓住的、与过去安稳日子相连的东西。

王铁臂则带着几个木匠,在另一边叮叮当当地制作那个巨大的双缸风箱。结构并不复杂,但尺寸远超寻常,对木料的强度和密封性要求很高。失败了几次后,终于勉强做出了雏形。

第七天,改良高炉终于砌成了。它巍然矗立在院子中央,比旁边的旧炉子高大粗壮了一圈,怪异的造型在阳光下显得有些突兀和笨拙,却也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感。

第八天,第一批青石山的矿石和石灰石,由孙石头和王铁臂带着人,用最原始的箩筐和扁担,艰难地运了回来,堆在炉子旁边,像一座灰色的小山。那颜色黯淡的矿石,在众人眼中,与普通的石头并无多大区别,甚至更显丑陋。

第九天,一切准备就绪。

夜晚,林家后院破天荒地点起了好几支火把,将院子照得亮如白昼。炉子已经装填完毕——底层是干柴引火,上面是珍贵的煤炭,再往上,是严格按照林昭要求、将矿石粉碎后与适量石灰石混合制成的矿料团块。

林大锤、孙石头、李老蔫、王铁臂,以及几个帮忙的小工,都围在炉子旁,神情紧张而肃穆。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火把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和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林昭站在炉前,深吸了一口气。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手心里也沁出了汗。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试验,更是他与这个时代的一次正面碰撞,是生存与毁灭的分界线。

“点火!”他沉声下令,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王铁臂将火把投入炉底的引火口。干柴遇火即燃,橘红色的火焰开始升腾,贪婪地舔舐着上方的煤炭。

“鼓风!”

王铁臂和另一个壮汉,奋力推拉那巨大的双缸风箱。起初有些滞涩,但随着“呼哧、呼哧”的沉重声响,气流开始通过泥坯管道,源源不断地注入炉膛。

火焰猛地向上一窜,颜色变得更加明亮,从橘红转向亮黄。炉温开始急剧上升,灼人的热浪扑面而来,逼得众人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几步。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炉口那跳跃的火焰,和炉壁上预留的、用来观察火色的窥孔。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缓慢流逝。

一个时辰过去了,炉火依旧旺盛,但除了越来越响的风箱声和火焰的呼啸,炉内并无其他动静。

林大锤的脸色越来越白,嘴唇哆嗦着,几乎站立不稳。孙石头和李老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果然如此”的失望。王铁臂推拉风箱的手臂,也开始感到酸麻。

林昭的心也一点点沉下去。难道自己的计算有误?还是对明代材料的性能预估偏差太大?

突然,负责观察窥孔的李老蔫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呼:“变了!火色变了!”

众人精神一振,连忙凑过去。只见窥孔内,火焰的颜色已经从亮黄,转向了一种更加刺眼、边缘甚至带着一丝炫目白色的状态!

林昭心头一紧,这是炉温过高的迹象!高品位的富矿或许能承受,但这种低品位矿,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矿石过早熔化包裹杂质,或者炉壁承受不住!

“减少鼓风频率!控制添煤量!”林昭厉声喊道,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嘶哑。

王铁臂等人连忙调整。风箱的节奏慢了下来,添加燃料也更加谨慎。

炉温似乎稳定了一些,但那种令人不安的亮白色依旧存在。

就在这时,异变陡生!

“咔嚓……”一声细微却清晰的、如同冰面破裂的声响,从炉壁传来!

“不好!炉壁要裂!”李老蔫经验丰富,脸色大变!

所有人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林大锤眼前一黑,几乎晕厥。炉毁人伤,甚至可能像传说中那样爆炸……完了!一切都完了!

千钧一发之际,林昭反而异常冷静。他死死盯着炉壁,大脑飞速运转。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夯土不均匀?还是耐火粘土比例不对?或者是……

他的目光落在炉腹与炉喉的连接处,那里正是应力最集中的地方!他设计的炉喉收窄,虽然利于保温,但也增加了此处的压力!

“王叔!李叔!快!用湿泥巴!糊在炉腹和炉喉连接的地方!快!”林昭几乎是吼出来的。

王铁臂和李老蔫愣了一下,虽然不明所以,但见林昭神色决绝,也顾不上多想,立刻抓起旁边和好的湿泥,不顾烫手,拼命地往炉壁上那个已经开始出现细微裂纹的地方糊去!

“嗤啦——”湿泥遇到高温炉壁,瞬间被烤干,冒出阵阵白汽。一层,两层,三层……

奇迹般地,那细微的裂纹蔓延的趋势,竟然被这最原始、最笨拙的方法暂时遏制住了!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不敢动弹。

炉火在减弱的风力下,依旧顽强地燃烧着,颜色渐渐从危险的亮白回落到较为正常的亮黄色。

又过了约莫半个时辰。

一直紧盯着炉内情况的林昭,突然看到,在矿料团块的下方,开始有零星炽红的、粘稠的液滴,缓缓渗出,汇聚……

成了?!

他的心脏狂跳起来,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准备……准备出铁!”

王铁臂用特制的长铁钎,小心翼翼地捅开出铁口的泥塞。

刹那间,一股更加炽热的光芒涌出!紧接着,一道金红色、如同地狱岩浆般的炽热铁流,带着一股硫磺和金属混合的独特气味,顺着预设的陶土流道,汩汩涌出,注入下方准备好的沙模之中!

那铁水,色泽明亮,流动性远胜他们以往用传统炉子炼出的那种暗红粘稠、杂质斑驳的铁水!

成功了?!

真的用青石山的“废矿”,炼出了铁水?!

院子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眼前这违背了他们数十年认知的景象惊呆了。

林大锤张大了嘴巴,浑浊的泪水无声地滑过他那布满沟壑的脸颊。

孙石头揉了揉眼睛,喃喃道:“见鬼了……真他娘的见鬼了……”

李老蔫蹲下身,不顾高温,仔细看着沙模中那逐渐冷却、凝固成暗红色铁块的金属,伸出粗糙的手指,想去触摸,又猛地缩回。

王铁臂猛地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欢呼,一把抱起身边还在发愣的小工,原地转起了圈:“成了!昭哥儿!成了!我们成了!”

狂喜,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连日来的压抑、恐惧和疲惫,淹没了整个后院。

林昭站在原地,看着那在沙模中渐渐失去光芒、却坚实无比的铁块,看着周围激动得语无伦次的人们,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一股巨大的疲惫和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席卷了他。

他做到了。

用知识,用决心,用这群可爱又可敬的匠人的手艺和信任,他在这大明万历年间的夜晚,点燃了第一簇真正属于他的、工业文明的火焰。

然而,狂喜过后,理智迅速回归。他走过去,用铁钳夹起一小块已经凝固、但尚且温热的铁锭,走到水桶边,“刺啦”一声淬火。

然后,他拿起一柄小锤,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轻轻敲击在那块铁锭上。

“铛……”

声音清脆,带着一丝刚硬,回响在寂静的夜空中。

但林昭的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他又用力敲击了几下,仔细观察着敲击处的痕迹。

“怎么了,昭儿?”林大锤察觉到儿子的异样,紧张地问。

林昭将铁锭递给父亲,又递给李老蔫等人传看。

“铁是炼出来了,”林昭的声音恢复了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凝重,“但,这只是‘生铁’。”

他指着铁锭上那处被敲击后出现的、细微的白色痕迹和隐约的裂纹:“质地硬而脆,含碳太高,无法直接锻打。要打成有用的器具,还需要一道‘炒炼’的工序,将其转化为韧性更好的‘熟铁’。”

众人的笑容僵在脸上。原来,距离成功,还差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但这一次,没有人再感到绝望。

林昭看着那块尚不完美的生铁,又看了看眼前这些经历了失败与成功的考验、眼神中重新燃起希望的伙伴们,他的嘴角,缓缓勾起了一抹坚定而自信的弧度。

炉火已燃,前路虽仍有荆棘,但光明,已然在望。

“明天,”他朗声道,声音穿透夜色,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们开始,炒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