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山矿运支线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朝野各个角落。那轰鸣的机车、高效的运力、实实在在的成本数据,让此前许多基于臆测和偏见的反对言论变得苍白无力。然而,正如郑王所预见,证明了铁路之“利”后,更激烈的“争利”旋即上演。

朝会之上,气氛微妙。此前对铁路抨击最烈的几位御史,暂时收敛了锋芒,但更多的势力开始粉墨登场。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语调沉稳却不容置疑:“陛下,西山支线成效卓着,足见铁路实乃利国利民之器。然,铁路营运,所耗国帑甚巨,其营收亦当纳入国库统筹,方显公平。臣提请设立‘铁路课税司’,专司铁路营收稽核、课税及利润上缴事宜,并参与后续线路营建之规划审议。”

此议一出,林昭心头便是一沉。户部这是要以“课税”和“审议”为名,行插手控制之实,将铁路的财权乃至部分规划权收归已有。

工部侍郎紧随其后:“陛下,户部所言甚是。铁路营造,关乎国计民生,工程标准、物料采买、匠役管理,皆需统一规范,以免各地自行其是,滋生流弊。臣以为,工部应下设‘铁路营造局’,总揽各路兴建之技术审核与工程监理。”

工部则试图从技术和工程标准上分一杯羹,用“规范”和“监理”来制约林昭主导的格物院体系。

更令人心惊的是,一位素来与宫内大珰往来密切的给事中,竟提出了一个看似“高瞻远瞩”的建议:“……铁路纵横千里,牵连甚广,非单一衙门所能总揽。臣愚见,或可仿漕运、盐政旧例,设‘铁路总督’一员,由陛下钦点内臣或重臣担任,节制各方,总揽全局,以确保朝廷威权,杜绝尾大不掉之患。”

“铁路总督”?林昭眼角微跳。这分明是想另立山头,将他这个实际上的开创者和技术核心架空!若此议得行,铁路必将沦为新一轮权力斗争的角力场,技术与效率反而会成为最不重要的东西。

龙椅上的万历皇帝,目光扫过下方争论的臣子,脸上看不出喜怒。他并未当场决断,只是淡淡道:“诸卿所奏,皆有道理。铁路事关重大,确需慎重。着内阁会同户、工二部及铁路总调度衙门,详议管理章程及后续营造事宜,再行奏报。”

一句“详议”,又将皮球踢了回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皇帝有意引入更多力量来制衡林昭,防止铁路体系成为他林昭的“独立王国”。

退朝后,林昭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这种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比应对倭寇的明刀明枪更耗费心神。

“大人,形势不容乐观啊。”孙幕僚忧心忡忡,“户部要钱,工部要权,还有人想直接摘桃子……我们辛苦打下的基业,难道要拱手让人?”

林昭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拱手让人?没那么容易。铁路之根本,在于技术、在于调度、在于运营效率。这些,他们一时半会儿拿不走。”他顿了顿,吩咐道:“立刻去做几件事:第一,将西山支线的运营数据、成本效益分析,做得更扎实、更直观,呈送陛下及内阁各位阁老。第二,让格物院加快对重型机车和标准化车厢的研发,拿出更领先的技术优势。第三,联络李如松将军,请他以其影响力,向兵部乃至陛下陈情,阐明铁路于边防调兵、物资转运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军事运输的特殊性,非专业衙门不能胜任。”

他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领先的技术和军方的支持,来构筑防线。

格物院内,沈云漪也感受到了压力。户部派来的算手开始进驻,名为“协助核算”,实为监视查账。工部的官员则拿着旧有的营造法式,对格物院的设计图纸吹毛求疵。

“夫人,您看这转向架的图纸,工部的人非说要用更厚重的熟铁,认为我们用的精钢强度不足,简直是……”一位年轻的大匠愤愤不平,他参与了转向架的改良,深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优越性。

沈云漪接过图纸,平静地说:“不必动气。他们不懂,我们就解释给他们听。准备材料,做一份详细的强度测试对比报告,用数据说话。同时,把我们设计的轻型耐寒铁轨与旧式重轨的成本、性能对比也整理出来。”

她深知,在这种时候,情绪无用,唯有更严谨、更扎实的工作,才能守住格物院的立身之本。她亲自督导师傅们,对即将用于边塞测试的新型耐寒机车进行最后调试,每一个齿轮、每一根管路都要求完美。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着手另一项更重要的工作——系统性地整理格物院成立以来的各项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和人才培养笔记。她预感到,随着各方势力对铁路的觊觎加深,格物院能否保持独立性和技术领先,将面临严峻考验。必须未雨绸缪,建立起一套难以被轻易复制和超越的知识体系。

李如松的府邸,灯火通明。

这位刚直的武将,对朝堂上的弯弯绕绕颇为不耐,但对林昭的请求,他慨然应允。“林老弟放心!老子这就写折子!铁路于兵事之利,老子是亲眼所见!岂能任由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胡搞瞎搞,坏了这国之利器?”他拍着胸脯,声音洪亮,“九边重地,若能有铁路相连,调兵运饷,朝发夕至,何惧鞑虏窥伺?此事,于国于军,百利无一害!”

数日后,李如松的奏疏便呈递御前。他以粗粝却充满力量的笔触,详细描述了在朝鲜战场上,铁路后勤如何决定战局,并强烈建议,未来九边军事运输,必须由专业的铁路调度系统负责,以确保效率和机密,反对任何外行指挥内行的行为。

这道来自军方实力派的奏疏,无疑给林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使得朝堂上关于设立“铁路总督”的议论暂时缓和了几分。毕竟,谁也不愿轻易得罪刚刚立下不世战功、且在军中威望正隆的李如松。

然而,表面的僵持之下,暗流愈发汹涌。

这日深夜,林昭接到一封密报:内廷某位颇有势力的大太监,近日与几位江南出身的官员过往甚密,而这几人,背后代表着依赖漕运的东南士绅和商业集团。他们似乎正在酝酿一个方案,试图以“保障漕运民生”为名,要求将未来所有盈利性铁路线路的运营权,拿出一部分“招徕商股”,由指定的“皇商”团队参与管理。

“商股?”林昭看着密报,冷笑一声。这看似是引入民间资本,实则是想通过商业利益捆绑,将铁路的运营权逐步蚕食、瓜分。那些“皇商”,不过是某些权贵的白手套罢了。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争道的局面,比他预想的更为复杂。朝臣、宦官、地方势力、商业集团……各方利益交织,都想在这条刚刚展现出无穷潜力的钢铁脉络上,分得一杯羹。

“夫君,早些歇息吧。”沈云漪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将一件外袍披在他肩上。

林昭握住她的手,感受着那令人安心的温度。“云漪,我们像是在下一盘棋,对手不止一个,棋路也各不相同。”

沈云漪依偎着他,轻声道:“那就见招拆招。他们有他们的权谋,我们有我们的轨道。只要车轮还在向前,路,总是人走出来的。”

林昭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黑暗深处,那里,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窥视,也有无数条岔路在延伸。争道之局,已至中盘,下一步,该如何落子,才能既保住这钢铁命脉的纯粹与效率,又能在这帝国的权力场中,寻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