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 第112章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2章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身着常服,脸色仍带着几分未消的怒意,徐妙云站在他身旁,再三叮嘱:“殿下,待会儿见到母后,千万不能急眼。母后是心疼高炽,并非有意阻碍减肥,母后疼孙子,也是人之常情,好好说,她定然能明白你的苦心好好说,总能说通的。”

朱棣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受伤的神色,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妙云,你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人了?我刚刚只是气上头了——那可是我亲儿子,是我亲娘,我还能真把他们怎么样?何况我现在还只是太子,不是皇帝,哪有那么大的脾气?”

徐妙云心中暗自腹诽:你这太子的威势,比好些开国皇帝都足。嘴上却还是柔声道:“我知道殿下分寸,只是怕你一时忍不住,伤了母后的心。一家人,和和气气的才好。”

朱棣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火气,抬手推开了坤宁宫的宫门。

朱棣点了点头,不再多言,只是脚下的步伐愈发沉稳。他知道徐妙云说得对,马皇后自他幼年便对他疼爱有加,即便他发动玄武门之变,软禁朱元璋,马皇后虽心中有芥蒂,却也未曾真正苛责过他。今日之事,需以柔克刚,万万不能硬碰硬。

二人走到坤宁宫门口,内侍连忙通报。片刻后,宫门缓缓打开,一股浓郁的肉香夹杂着甜食的甜腻气息,从殿内飘了出来。朱棣与徐妙云对视一眼,心中已然明了——高炽定然又在这儿大快朵颐了。好家伙,吃完一顿,又来一顿,这是要上天啊。

刚踏入殿内,两人便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朱高炽正坐在桌前,一手拿着一只油光锃亮的鸭腿,一手抱着一个肥硕的猪肘子,嘴里塞得满满当当,脸颊鼓得像个圆滚滚的团子,嘴角还挂着油渍。桌上还摆着桂花糕、蜜饯、酥饼等好几样甜食,显然是马皇后特意为他准备的。

听到开门声,朱高炽下意识地抬头,看到朱棣那张熟悉的脸,瞬间像是老鼠遇见了猫,眼神中满是惊慌。他手忙脚乱地将嘴里的肉食胡乱咽下,又把手中的鸭腿和猪肘子往桌下藏,动作熟练得仿佛经过了无数次排练。随后,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低着头,小声道:“爹……孩儿参见爹爹、娘亲。”

朱棣看着他这副狼狈又滑稽的模样,心中的怒火瞬间消了大半,只剩下哭笑不得。徐妙云终究是心疼儿子,见状连忙想要开口求情,却见马皇后一把将朱高炽从地上拽了起来,紧紧护在身后,眼神警惕地看着朱棣:“老四,你想干什么?高炽还小,吃点东西怎么了?”

朱棣没有理会马皇后的质问,也没有打骂朱高炽,只是弯腰捡起他丢在地上的猪肘子,拍了拍上面的灰尘,没好气地说:“行了,别跪着了,过来,陪爹吃点。”

说实在的,自从玄武门之变后,他一门心思扑在新政与登基筹备上,每日膳食都极为简单,早已许久没吃过这么丰盛的肉食了。既然马皇后已经做了,朱高炽也已经吃了,再追究下去也没什么意义,许久没吃过这么油水丰厚的东西。如今东西都已经做了,不吃可惜了。不如趁这个机会,一家人好好聚聚。

马皇后愣住了,显然没料到朱棣会是这个反应。徐妙云也松了口气,连忙走上前,笑着对马皇后说:“母后,殿下也是想趁着这个机会,一家人好好吃顿饭。自从殿下摄政以来,咱们一家确实好久没这样聚过了。”

朱棣站起身,对着马皇后躬身行了一礼,语气诚恳:“母后,自从儿子摄政以来,忙于朝政,很少来看望您。今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咱们一家好好吃顿饭,聊聊天。”

马皇后看着儿子眼中的诚恳,又看了看身旁一脸期待的儿媳,再瞧瞧躲在自己身后、偷偷咽着口水的孙子,心中的防备渐渐松动。徐妙云自幼在她身边长大,乖巧懂事;朱高炽性情温和,酷似朱标,一直是她最疼爱的孙子;朱棣在夺位之前,也算是个孝顺的儿子。玄武门之祸,说到底还是朱元璋识人不明、摇摆不定,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才酿成了兄弟相残的悲剧。看着朱高炽那双充满乞求的眼神,马皇后心里一软,被孙子拉着手,缓缓坐了下来。

朱棣心中松了口气,拉着徐妙云也坐了下来,又把朱高炽拉到自己身边,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瘦肉放进他碗里:“吃吧,不过以后可不能再这么偷偷摸摸地吃了,想吃什么,跟爹说,只要不影响减肥,爹都给你做。”

朱高炽眼睛一亮,连忙点了点头,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只是这一次,不再像刚才那般狼吞虎咽,反而多了几分收敛。

宫女们连忙重新摆放碗筷,将桌上的肉食、甜食一一摆好。朱高炽见父亲没有要责罚他的意思,胆子也大了起来,重新拿起鸭腿,小口小口地吃着,眼神却时不时地瞟向朱棣,生怕他突然变卦。

就在这时,宫城上空突然泛起金色光晕——天幕,竟在这个阖家团聚的时刻,再次毫无征兆地开启了。

朱棣心中暗自嘀咕:最近这天幕是怎么回事?播放时间飘忽不定,一会儿清晨,一会儿午后,现在连饭点都不放过。但他很快便不再多想,只是从马皇后手中牵过高炽,让他坐在自己身边,同时示意宫女添上碗筷,笑着说:“既然天幕要播,咱们边吃边看便是。”

【天幕光芒渐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眼神锐利的少年。他身着皇孙服饰,正跟在朱棣(永乐帝)身边,在北平的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政务,神情沉稳,丝毫不显稚嫩。字幕缓缓浮现: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与张皇后的嫡长子,自幼深受明成祖朱棣与仁孝徐皇后喜爱,由二人亲自抚养教导。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时,便让这位皇长孙留在北平后方,跟随大臣学习处理政务;十三岁时,朱瞻基被正式立为皇太孙;十五岁时,便跟随朱棣亲征漠北,朱棣亲自向他传授军略政务与治国理念。他与朱高炽父子感情或许不算深厚,但朱高炽始终将他视为最合适的接班人,此前派他前往应天,或许也是出于对他的信任。】

“十三岁封皇太孙,十五岁跟着孤亲征漠北?”朱棣眼中满是赞许,“这孩子,果然没让孤失望。”

徐妙云也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骄傲:“能让殿下亲自教导,又能早早参与政务、随军出征,瞻基日后定能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马皇后看着天幕,心中暗道:这样也好,高炽身体不好,有瞻基这样的孩子辅佐,日后大明的江山也能安稳。

“瞻基……”朱棣看着天幕中少年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这孩子眉眼间既有徐妙云的温婉,又有他的英气,小小年纪便如此沉稳,难怪能被立为皇太孙。他低头看了看身边正埋头苦吃的朱高炽,忍不住摇了摇头——同样是儿子,高炽若是有瞻基一半的沉稳,他也能少操点心。

徐妙云看着天幕中的朱瞻基,眼中满是温柔与期待。这是她未来的长孙,是大明未来的希望,能被朱棣与自己亲自抚养,想必日后定会成为一代明君。

马皇后也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赞许:“这孩子看着就有出息,比高炽小时候沉稳多了。有你们亲自教导,日后定能成大器。”

朱高炽嘴里塞满了食物,只顾着低头吃东西,对天幕中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只是偶尔抬起头,看一眼光幕,又低下头继续大快朵颐。

【天幕画面流转,展现出朱高炽病逝后,皇宫内外一片混乱的场景。朱高煦身着亲王铠甲,站在青州王府中,与亲信密谋着什么,眼中满是野心与狂喜。字幕显示:明仁宗朱高炽死后,大明最大的隐患,便是其继承人朱瞻基远在千里之外的应天,而汉王朱高煦的封地青州距离顺天更近。朱高煦认为,只要朱瞻基一死,他便可假借“朝中有奸贼作乱”之名,率军控制京师,摄政建国,九五之尊的大位,便唾手可得。】

“这个高煦,果然贼心不死!”朱棣猛地一拍桌子,眼中满是怒火。他就知道,高煦野心勃勃,绝不会轻易放弃争夺皇位,高炽一死,他必定会趁机作乱。

徐妙云也皱起眉头,语气中带着担忧:“瞻基远在应天,高煦又在半路设伏,这一路北返,怕是危机四伏啊。”

马皇后看着天幕中朱高煦的模样,心中满是失望:“都是朱家的子孙,为何非要争来斗去?高煦这孩子,就是被你惯坏了!”

朱棣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尴尬——马皇后说得没错,高煦的野心,确实与他当年的纵容不无关系。他暗自下定决心,日后一定要严加管教高煦,绝不能让他重蹈天幕中的覆辙。

【画面继续推进,展现出朱瞻基北返的路线。沿途的关隘要道,都埋伏着朱高煦派出的士兵,一个个手持兵器,严阵以待,只等朱瞻基自投罗网。然而,朱瞻基的队伍却并未按常理路线行进,而是绕开了所有埋伏,一路疾驰,最终顺利抵达顺天,在百官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字幕显示:朱瞻基北返的路程可谓危机四伏,朱高煦派出多路伏兵,把控沿关要道,欲将其截杀。可出乎所有人意料,朱瞻基不知用了何种办法,成功绕开了层层埋伏,安然抵达京师,顺利继承皇位。】

“这……这就到了?”朱棣看着天幕中朱瞻基登基的场景,满脸的不可思议。他原以为会看到一场惊心动魄的截杀与反击,却没想到朱瞻基竟如此轻易地就化解了危机。

徐妙云也松了口气,笑着说:“看来瞻基这孩子,不仅沉稳,还很有谋略。高煦的埋伏虽然周密,却还是被他轻易化解了。”

马皇后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欣慰:“这孩子不简单,日后定能稳住大明的江山。”

朱棣看着身旁仍在埋头苦吃的朱高炽,忍不住抬起手,想要拍拍他的脑袋,却在触及马皇后与徐妙云警惕的眼神时,尴尬地笑了笑,把手抬起来活动了活动:“胳膊不太舒服,抬起来活动活动。”

【天幕画面切换,展现出朱瞻基坐在龙椅上,亲自撰写书信的场景。书信的内容,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朱高煦的敬重与依赖。字幕显示:或许是因为刚刚继位,根基未稳,朱瞻基没有对朱高煦立刻动手,反而一再示弱。他在写给朱高煦的信中说道:“二叔与侄儿乃骨肉至亲,皇爷爷在靖难战场上驰骋疆场、纵横无敌,离不开二叔的赫赫战功;皇爷爷在位时,也多次称赞二叔勇猛善战,英武似他;父皇在世时,亦对二叔赞赏有加。如今父皇不在了,二叔便是侄儿最信任的至亲。希望你我叔侄君臣一心,共造大明盛世基业。”】

“这小子……”朱棣看着天幕中的书信内容,摇了摇头,眼中却满是赞许,“欲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他这是在故意纵容高煦,让他膨胀,让他放松警惕。”

徐妙云也明白了朱瞻基的用意,点头道:“高煦性情骄傲,经不住吹捧。瞻基这般示弱,定会让他更加狂妄,做出出格之事。到时候,瞻基再名正言顺地收拾他,便不会引起朝野非议。”

“高煦终究不是我。”朱棣语气带着几分不屑,“他虽勇猛善战,却没有我当年在北平积累的威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与势力调动整个北方。他以为自己掌控了局势,却不知早已落入了瞻基的圈套。估计这小子,根本不是瞻基的对手。”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语气带着几分调侃:“这不都是您的功劳吗?未来的大明永乐皇帝陛下。洪武皇帝犯的错,您也犯了——纵容皇子争储。别人家都是儿子坑爹,您倒好,爹坑儿子,而且坑的不止一个。”

朱棣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却也无法反驳。他知道,马皇后说得对,天幕中永乐帝纵容朱高煦争储,确实是犯了与朱元璋类似的错误。若不是朱瞻基能力出众,后果不堪设想。

“母后教训的是。”朱棣躬身道,“孤日后定会引以为戒,好好教导高炽、高煦,绝不让他们重蹈覆辙。”

徐妙云也点了点头,语气诚恳:“殿下能明白就好。皇子争储,最是伤身伤国,咱们一定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天幕的光芒渐渐消散,坤宁宫内的家宴还在继续。朱高炽终于吃饱了,打了个饱嗝,靠在椅子上,一脸满足。朱棣看着儿子圆滚滚的模样,心中不再像之前那般焦虑——高炽虽然体弱肥胖,但有瞻基这样优秀的儿子,日后大明的江山,也能有所依靠。

马皇后看着一家人和睦的模样,心中的芥蒂也渐渐消散。她拿起筷子,给朱棣夹了一块肉:“四郎,多吃点。这些日子,你也辛苦了。”

“谢母后。”朱棣心中一暖,接过肉,大口吃了起来。

【天幕画面最后,定格在朱高煦收到书信后,得意洋洋地向亲信炫耀的场景。他拿着书信,哈哈大笑,语气中满是狂妄:“朱瞻基这小子,果然怕我!看来这大明的江山,迟早还是我的!”字幕缓缓浮现:朱瞻基的示弱,反而让朱高煦更加膨胀,他越发觉得朱瞻基软弱可欺,夺取皇位指日可待,却不知自己早已一步步走进了朱瞻基布下的陷阱。】

天幕的光芒渐渐消散,坤宁宫内一片寂静。朱棣看着身旁的马皇后、徐妙云和朱高炽,心中满是感慨。天幕揭示的未来,既有令人担忧的皇子争储,也有令人欣慰的皇孙崛起。他知道,只要好好教导高炽、高煦和未来的瞻基,定能避免天幕中的悲剧,让大明的江山永远安稳。

“母后,”朱棣放下碗筷,语气诚恳,“高炽的身体,确实需要好好调理。您心疼他,儿子明白,可过度的溺爱,只会害了他。日后,还请母后不要再偷偷给高炽吃甜食和油腻的食物了。等他减肥成功了,再恢复正常饮食吧,。”

马皇后看着儿子诚恳的眼神,又看了看身旁的朱高炽,点了点头:“罢了,娘听你的。只要高炽能健健康康的,娘就满足了。”

朱高炽闻言,小脸瞬间垮了下来,却在看到父亲严厉的眼神时,连忙点了点头:“儿臣……儿臣听爹和皇奶奶的话,好好减肥。”

徐妙云看着一家人和睦的模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场关于“溺爱”的争执,终于以最圆满的方式解决了。

朱棣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还有许多挑战在等待着他。但只要一家人同心协力,只要他好好培养后代,就一定能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盛世,让大明的威名传遍天下,让朱家的江山,永远传承下去。

坤宁宫的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餐桌上,映照着一家人温馨的身影。这场突如其来的天幕播放,不仅让朱棣等人看到了未来的危机与希望,更化解了皇室成员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为大明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