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 第101章 迁都北平,未来可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1章 迁都北平,未来可期

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新政政令下发的第二天清晨,应天城的百姓还沉浸在新政带来的喜悦中,宫城上空却突然泛起熟悉的金色光晕——沉寂数日的天幕,再次缓缓展开。

此时的奉天殿内,朱棣正与六部、内阁官员商议新政推行的细节。听到殿外传来的骚动,他抬头望向窗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天幕此次出现,想必又会揭示永乐朝的重要举措。百官也纷纷停下议论,目光齐聚宫城上空,等待着天幕画面的展开。

【天幕光芒渐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的城池。城池内宫殿林立,红墙黄瓦,气势恢宏,正是日后的顺天府(北平)。画面中,朱棣(永乐帝)身着龙袍,端坐于宫殿内,下方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正在激烈争论。字幕缓缓浮现:永乐十四年,永乐帝朱棣正式决定迁都顺天(北平)。历经数年营建,顺天的宫殿、城墙、水利等设施已基本完工,朱棣召集大臣商议迁都事宜,虽有部分大臣以“迁都劳民伤财”“远离江南富庶之地”为由反对,但朱棣力排众议,正式下令次年迁都顺天,将应天改为“留都”,保留六部等行政机构,但其权力远小于顺天六部。】

“顺天?就是北平把吧”户部尚书郁新率先开口,语气中满是惊讶,“顺天地处北方,远离江南富庶之地,粮草均要依靠南方接济,且靠近漠北,时常受到元人余孽袭扰,迁都至此,恐有不妥吧?”

不少南方出身的官员也纷纷附和,认为迁都顺天会增加朝廷负担。翰林院编修詹徽却持不同意见:“诸位大人此言差矣!顺天地处咽喉要地,北可抵御漠北,南可控制中原,迁都至此,既能加强北方边防,又能有效管控全国,实乃长远之计!永乐帝力排众议迁都,足见其远见卓识!”

宫墙外,百姓们看着天幕中宏伟的顺天宫殿,也议论纷纷。家住应天的商户李掌柜担忧道:“若是迁都顺天,应天怕是会渐渐衰落,我们这些商户的生意,也会受到影响啊!”

一旁的农户却摇头道:“我觉得迁都好!北方边防稳固了,元人就不敢轻易南下,我们才能安稳种地!”

朱棣坐在监国宝座上,看着天幕中的迁都场景,心中却满是沉重。他深知迁都并非易事,需耗费巨额财力、物力,且需平定四方战乱,稳定天下局势——可如今的大明,西南那边云南明军陷入僵持短时间内无法平定,辽东纳哈出蠢蠢欲动动作不断,漠北草原上的北元势力依旧猖獗,黄金家族在草原上依旧是如日中天,南北十三省天灾不断、叛乱四起,官员贪腐不断,财政拮据,别说迁都,就连如今维持新政推行都已捉襟见肘。“未来几年,乃至十年之内,迁都之事都难以提上日程啊。”他在心中暗自叹息。

【天幕画面继续推进,展现出顺天郭城扩建的场景。数万工匠与民夫忙碌地夯土、砌砖,城墙在他们的手中不断延伸,护城河也在加紧挖掘。字幕显示:为增强顺天的防御能力,永乐帝下令扩建北京郭城,外城周长约五十六里,设九座城门;同时加固内城城墙,增高加厚,修建护城河,形成“内城、外城、护城河”三重防御体系,足以抵御外敌入侵。】

“城墙、外城、护城河,”郭英此次是奉了傅友德军令,回京汇报战况,现如今滞留下来,“此举,实乃明智!顺天靠近漠北,元人骑兵机动性强,唯有加固城防,才能有效抵御其袭扰,保障京城安全!”

百官看着天幕中繁忙的扩建场景,心中对迁都的质疑渐渐减少——若顺天能建成如此坚固的防御体系,其安全性确实值得信赖。朱棣却更加忧心:扩建郭城、加固城墙,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哪怕是未来有下西洋的财政支持,也是捉襟见肘。

说实在的朱棣,并不怎么喜欢应天,尤其是就藩后,更觉得这地方不适合自己,当上太子后,不止一次想把都城迁到北平去。可如今国库空虚,连新政推行都需依靠朱元璋这些年来的的私藏,若此时启动迁都筹备,定会加重百姓负担,甚至引发民变。

【天幕画面一转,来到顺天的礼制建筑工地。天坛、地坛的雏形已现,工匠们正在雕刻祭祀用的礼器,官员们在一旁监督,确保建筑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字幕显示:永乐十五年,永乐帝朱棣下令营建顺天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礼制建筑。天坛用于祭天,地坛用于祭地,日坛用于祭日,月坛用于祭月,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严格遵循儒家礼制与阴阳五行学说,以满足迁都后祭祀天地、祖先的需求,彰显大明的正统地位。】

“祭祀天地祖先,乃国家大典,礼制建筑必不可少。”礼部尚书李原名感叹道,“永乐帝营建天坛、地坛,符合儒家礼制,彰显大明的正统,实乃必要之举。”

不少文官也纷纷赞同,认为礼制建筑是王朝正统的象征,迁都后必须营建完善。朱棣看着天幕中的礼制建筑,心中却在盘算:营建如此规模的礼制建筑,需耗费大量钱财与时间,如今大明财政紧张,若强行推进,只会加剧财政危机,影响新政推行——迁都之事,果然急不得。

【画面继续展示顺天的人口迁徙场景:一支支迁徙队伍从应天出发,向顺天行进。队伍中既有官员、工匠,也有商人、富户,他们推着小车,带着家眷,脸上虽有不舍,却也充满期待。字幕显示:为充实顺天人口、保障迁都后的行政运转与城市活力,永乐帝下令从应天迁徙官员、工匠、商人、富户等约十万人至顺天。为鼓励迁徙,朝廷给予迁徙者诸多优惠政策:分配土地与房屋、免除五年赋税、工匠可优先进入官营作坊任职、商人可在顺天优先获得商铺经营权。】

“迁徙十万人至顺天!”吏部尚书詹同惊讶道,“如此大规模的迁徙,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会影响应天的发展,永乐帝为何要如此行事?”

内阁吴伯宗解释道:“詹尚书有所不知,北方经过四百年战乱人口稀少,哪怕是北平这样的前元皇都,人口比之南方都是相形见绌。而要作为都城,需足够的人口支持运转。迁徙官员可朝政正常运作,迁徙工匠则是保障京城营建不出问题,迁徙商人富户也是为了带动南北贸易,此举看似耗费巨大,实则是为迁都后的顺天奠定基础,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宫墙外的百姓们看着迁徙队伍,心中满是复杂。不少应天百姓担心迁徙会导致应天衰落,而部分生活困苦的百姓则对迁徙政策充满向往——若能分配土地、免除赋税,前往顺天或许是一条生路。朱棣看着天幕中的迁徙场景,心中却更加清醒:大规模迁徙需妥善安置,若安置不当,极易引发民怨,如今大明天灾不断,百姓本就困苦,若强行迁徙,只会雪上加霜。

【天幕画面最后,定格在顺天国子监。国子监内楼宇林立,藏书阁中摆满了典籍,学子们身着儒衫,在讲堂内认真听讲,其中不乏肤色各异的外国学子。字幕显示:永乐十六年,朱棣下令再次扩充北京国子监规模,将南京国子监剩余的典籍(含部分《永乐大典》抄本)迁至北京,充实国子监藏书;同时增加招生名额,增至数千人,涵盖官生(官员子弟)、民生(民间学子)、外国留学生(如朝鲜、琉球等国派遣的学子),旨在培养更多人才,为大明的发展储备力量。】

“扩充国子监,收纳外国留学生!”翰林院学士吴伯宗赞叹道,“永乐帝此举,既重视人才培养,又能彰显大明的文化影响力,实乃千古明君之举!”

百官也纷纷称赞,认为培养人才是王朝长久发展的关键,收纳外国留学生更是能提升大明的国际地位。朱棣看着天幕中的国子监,心中却满是忧虑——扩充国子监、收纳留学生,需耗费大量教育经费,如今大明财政拮据,连官员俸禄都需靠削减藩王岁俸补贴,根本无力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投入。

当天幕的光芒渐渐消散,奉天殿内的议论声也渐渐平息。百官们看着朱棣,等待着他对迁都之事的表态——天幕已揭示未来迁都顺天是必然之举,不少官员已开始暗中准备,希望能在迁都后获得更好的职位。

朱棣缓缓开口,语气沉重:“天幕所显,乃永乐朝之事,非今日所能推行。诸位也看到了,迁都需营建宫殿、扩建城防、迁徙人口、营建礼制建筑,需耗费巨额财力物力,且需平定四方战乱,稳定天下局势。可如今,西南云南尚未平定,辽东纳哈出蠢蠢欲动,漠北北元势力未除,南北十三省天灾不断、叛乱四起,官员贪腐未除,财政拮据,若此时强行推进迁都,只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变,危及大明江山。”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当务之急,并非迁都,而是推行新政、平定战乱、安抚百姓、整顿吏治、充实国库。待天下安定、财政充裕之日,再议迁都之事,方为稳妥。今日朝议,便以推行新政、平定战乱为首要任务,迁都之事,日后再议。”

百官闻言,纷纷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朝议结束后,朱棣独自留在奉天殿,看着窗外的宫墙,心中满是沉重。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西南的蓝玉、辽东的纳哈出、漠北的北元、各地的天灾叛乱、官员的贪腐、财政的拮据,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他的肩上。

“看来,未来有的我忙了。”朱棣轻声自语,眼中却闪过一丝坚定。他不会退缩,也不能退缩——为了大明的江山,为了天下的百姓,为了自己心中的盛世,他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解决眼前的所有问题,为日后的迁都,为大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应天城,阳光正好,新政的推行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宫墙外的街道上,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可百姓们不知道,他们的监国殿下,正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为大明的未来,殚精竭虑,谋划着长远的棋局。而那座天幕中宏伟的顺天府,也暂时只能存在于未来的图景中,等待着天下安定之日,成为大明新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