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 第23章 逆风翻盘,血流成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章 逆风翻盘,血流成河

这一章很长,保证大家看的过瘾。

南京燕王府的书房里,烛火已燃至深夜。朱棣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眼神空洞而疲惫。白沟河之战的惨烈画面,父皇的忌惮,大哥的杀意,母后的无奈,还有自己在战场上立下的誓言,像走马灯一样在他脑海里盘旋。他知道,无论明天白沟河之战的结局如何,他的命运,早已被注定。

徐妙云端着一碗热汤,轻轻走进书房。她看着朱棣落寞的背影,心里满是心疼。她将热汤放在案几上,走到朱棣身边,轻声道:“夫君,夜深了,喝碗热汤暖暖身子吧。”

朱棣没有回头,只是低声道:“妙云,你说……我还有退路吗?”

徐妙云在朱棣身边坐下,握住他的手,语气坚定:“夫君,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我都会陪着你。是生是死,是荣是辱,我都跟你在一起。”

朱棣转过头,看着徐妙云。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满满的信任和支持。朱棣的心,瞬间被温暖填满。他想起两人自幼青梅竹马的时光——那时候,他是四皇子,她是开国第一武勋徐达的女儿,两人在皇宫的花园里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他说要娶她,她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如今,他们成婚多年,儿女双全,可他却陷入了这样的绝境。

“妙云,”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我知道,父皇不会向着我。大哥不会放过我。母后最多只能在父皇面前保我一命,可那又怎么样?要么在南昌被囚禁至死,要么……走上那条反路。”

“反路又如何?”徐妙云打断他,语气带着一丝决绝,“夫君,你不是贪生怕死之人,我也不是。如果你选择反,我就帮你打理王府,安抚将士家属,为你筹集粮草;如果你被囚禁,我就陪着你一起去南昌,就算是粗茶淡饭,我也心甘情愿。夫妻同命,杀头流放,我都陪着你!”

朱棣看着徐妙云,眼眶瞬间湿润。他一把将她拥入怀中,紧紧地抱着她,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骨血里。徐妙云也伸出手,抱着朱棣的腰,头靠在他的肩膀上,感受着他的体温和心跳。

许久,朱棣松开徐妙云,双手捧着她的脸。她的眼睛里满是爱意,脸颊因为激动而泛红。朱棣低下头,吻住了她的唇。

这个吻,没有平日里的温柔缠绵,只有满满的决绝和坚定。朱棣的唇,带着战场上的血腥气和夜晚的凉意,却让徐妙云感到无比安心。她闭上眼睛,回应着他的吻,双手紧紧地抓住他的衣襟,仿佛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朱棣的吻越来越深,越来越用力。他仿佛要通过这个吻,将自己的决心和爱意,都传递给徐妙云。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再也没有退路。要么一起登上权力的顶峰,要么一起坠入地狱。

许久,两人才分开。徐妙云的脸颊通红,呼吸有些急促,可眼神却更加坚定。她看着朱棣,轻声道:“夫君,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面对。”

朱棣点头,紧紧地抱着她:“好。我们一起面对。”

书房里的烛火,映着两人相拥的身影,温暖而坚定。他们知道,未来的路会无比艰难,可只要他们在一起,就有勇气走下去。

与此同时,东宫的寝宫内,气氛却截然不同。朱标坐在床沿,脸色阴沉。太子妃吕氏坐在他身边,轻轻为他按摩着肩膀,语气温柔:“殿下,别太生气了。燕王殿下虽然有野心,可父皇还在,他翻不起什么大浪。”

朱标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丝担忧:“你不懂。父皇虽然忌惮朱棣,可心里还是舍不得杀他。今天天幕上,朱棣都发誓要拿下皇位了,父皇还是没有下令诛杀他。再这样下去,等父皇百年之后,我根本不是的对手。”

吕氏停下按摩,看着朱标,眼神里满是坚定:“殿下,既然父皇不忍心,那我们就自己想办法。燕王殿下现在虽然势大,可也不是没有弱点。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弱点,就能置他于死地。”

朱标看着吕氏,眼前一亮:“你有什么办法?”

吕氏凑近朱标,小声道:“殿下,我们可以先派人监视燕王府的动向,捏造燕王殿下谋反的证据。然后,我们再联合李善长、方孝孺等文臣,在父皇面前弹劾燕王殿下。只要证据确凿,父皇就算再不忍心,也不得不下令处置燕王殿下。”

朱标点头,觉得吕氏的办法可行。他握住吕氏的手,语气坚定:“好!就按你说的办。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都要干掉朱棣,保住我的太子之位!”

吕氏笑着点头:“殿下放心,我会帮你的。我们夫妻同心,一定能成功。”

朱标看着吕氏,心里满是感激。他知道,吕氏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得力助手。有吕氏在身边,他就有信心,能除掉朱棣这个心腹大患。

东宫的烛火,映着两人的身影,却带着一丝冰冷的杀意。

乾清宫内,气氛却异常紧张。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马皇后站在他面前,眼神里满是愤怒和委屈。

“重八,你太过分了!”马皇后的声音带着颤抖,“棣儿是你的亲儿子,你怎么能这么对他?你剥夺他的兵权,改封他为南昌王,现在还要眼睁睁看着标儿杀他!你到底是不是他的父皇?”

朱元璋抬起头,看着马皇后,语气冰冷:“咱这么做,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太子!自古以来,立嫡立长,这是祖制。要是咱立了老四,老二、老三会服吗?天下的百姓会服吗?”

“为了太子?”马皇后反问,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你为了太子,就可以牺牲棣儿的性命吗?你让老二迎娶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而不是他青梅竹马的邓愈长女邓氏;你让老三迎娶永平侯谢贵的女儿,断绝了他们的继承权。你做这么多,都是为了给太子铺路,可你有没有想过,太子他担得起这个储位吗?”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你什么意思?太子仁厚,适合治国,怎么担不起?”

“适合治国?”马皇后冷笑一声,“他连自己的弟弟都容不下,连一点太子该有的权力都没有,怎么治国?你都觉得自己压不住老四,你觉得太子能吗?将来你百年之后,太子继位,他能管住老四吗?他只会像你像允炆一样,用杀戮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放肆!”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怒喝道,“妹子,你敢质疑太子的能力?你别忘了,后宫不得干政!此事咱意已决,你要是再执迷不悟,咱……咱封了你的乾清宫,废了你的皇后之位!”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眼神里满是失望。她没想到,朱元璋为了权力,为了太子,竟然会对她说出这样的话。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决绝:“你不是就要封了我的乾清宫吗?我不光预备着你封宫,我还预备着你废后呢。只要你封宫废后的圣旨一到,我立刻会跪下来叩谢圣恩,然后就去太庙自尽。”

朱元璋愣住了,他没想到马皇后会这么决绝。他看着马皇后,心里满是复杂——他知道,马皇后不是在威胁他,她是真的会这么做。

马皇后继续道:“不过我不会恨你,因为这就是皇后的命。我既然当得起这个皇后,就认这个命。我只是心疼棣儿,心疼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心疼大明的百姓。他们本来可以不用经历这场内战,都是因为你,因为太子,因为允炆,他们才要承受这一切。”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看着马皇后,心里满是愧疚和无奈。他知道,马皇后说的是实话,可他没有选择。他是大明的皇帝,他必须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考虑。立嫡立长,是祖制,是稳定大明江山的根本。他不能因为朱棣的能力,就破坏祖制,否则,大明的江山,将会陷入混乱。

“你下去吧。”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此事,咱会再考虑。但你记住,后宫不得干政,以后不要再提了。”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乾清宫。她的背影,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无比孤独和决绝。

乾清宫内,只剩下朱元璋一个人。他坐在龙椅上,看着窗外的月色,心里满是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他只知道,大明的江山,他必须守护好。哪怕付出再多的代价,哪怕牺牲自己的亲儿子,他也在所不惜。

第二天早朝,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们知道,大明的未来,已经充满了变数。

徐达站在殿中,看着天幕的方向,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朱棣和朱标的争斗,已经无法避免。无论是朱棣拿下皇位,还是朱标保住储位,大明都会经历一场浩劫。他只希望,这场浩劫能尽快结束,大明的百姓,能早日过上安稳的日子。

傅友德也叹了口气,道:“大明的天,怕是要变了。”

王弼则看着朱棣,眼神里满是支持:“殿下,不管将来发生什么,我都会支持你。你要是真的反了,我就带着我的部将,跟你一起干!”

朱棣看着王弼,心里满是感激。他知道,王弼是真心支持他。有了蓝玉这样的猛将支持,他的胜算,又多了几分。

朱标看着王弼和朱棣的互动,心里的杀意越来越浓。但他知道,只有徐达才是朱棣最重要的支持者。只有除掉徐达,才能削弱朱棣的势力。他悄悄看向朱元璋,希望父皇能看出徐达的“不臣之心”。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殿内众人的反应,心里满是疲惫。他知道,自己已经老了,再也没有精力去掌控这一切。他只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明的江山,能稳定下来。

奉天殿内的烛火刚添了新蜡,跳跃的火光映在君臣们紧绷的脸上。自天幕开启以来,众人的目光便未曾离开那片白光——昨日白沟河之战的胶着与危机仍在眼前,今日天幕不仅要续播决战结局,更要戳破流传已久的“谣言”,这份期待与紧张,让殿内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马皇后则攥紧了手掌。

天幕白光骤亮,没有直接切入战场,而是先浮现出一行行锐利的黑色字迹,如同利刃般剖开历史的迷雾:

【在续播白沟河之战结局前,需先澄清后世流传的三大谣言——这些谣言多出自建文朝文官的记载,为抹黑李景隆、弱化朱棣战功而刻意编造,今日便以史实还原真相。】

【谣言一:朱棣在后军被围时,身边只剩数人,靠登上土堤“假呼援军”吓退李景隆。】

【史实驳斥:此战中,朱棣确实曾陷入苦战,但“李景隆亲临后军”纯属无稽之谈。根据《明实录》《奉天靖难记》等一手史料记载,李景隆当日坐镇中央军中军帅营,其位置与燕军后军之间,隔着至少二十万中央军士兵,直线距离超过二十里。如此遥远的距离,李景隆既不可能亲眼看到朱棣的窘境,更不可能“疑有伏不敢前”。】

【更荒诞的是,编造此谣言的文官,为将“放走朱棣”的黑锅扣给李景隆,竟强行将其帅营位置挪至燕军后军附近——此举不仅无视战场地理,更无视数十万大军的调度逻辑。当日李景隆麾下亲兵证实,主帅自始至终未离开中军帅营半步,何来“临阵犹豫”之说?】

【谣言二:朱棣靠“神风折断李景隆帅旗”扭转战局。】

【史实驳斥:首先,李景隆帅营距离燕军主战场超过百里,其帅旗(一丈半高)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下,燕军将士根本无法看见;其次,中央军帅营有“百旗护阵”的规制——除主帅大纛外,另有一百面辅助旗帜,即便帅旗受损,只需将宿营的五方旗拼接悬挂,一刻钟内便可恢复指挥信号,绝不可能因“帅旗折断”导致全军混乱。】

【所谓“神风”,不过是文官为美化朱棣“天命所归”、抹黑李景隆“天命不容”而编造的神话。真实的战场之上,从无鬼神相助,只有将士的血肉与战术的博弈。】

【谣言三:洪武朝武勋贵族“放水”,李景隆是朱棣“卧底”。】

【史实驳斥:此战中,瞿能父子、俞通渊父子、滕聚等武勋将领,皆拼至最后一刻,瞿能更是身先士卒斩杀燕军数百人;中央军士兵战死超过十万,其中不乏淮西老兵、甘凉铁骑等精锐——若武勋贵族放水,何必付出如此惨重代价?若李景隆是卧底,又何必将朱棣逼至“一线败亡”的绝境?】

【此类谣言的本质,是建文朝文官为推卸战败责任:将罪责归于“奸臣李景隆”,而非建文帝朱允炆的决策失误;将朱棣的胜利归于“侥幸”,而非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这既是对战死将士的亵渎,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扭曲。】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浮现出两幕对比场景:一侧是李景隆在中军帅营指挥的场景(周围环绕数十名将领,远处是密密麻麻的中央军阵列),另一侧是朱棣在后军血战的画面(身边虽仅有数百骑兵,却仍在反复冲锋),两者之间的遥远距离一目了然。

“岂有此理!”李文忠猛地拍案而起,脸色涨得通红,指着天幕上“谣言”二字怒喝,“这些文官简直是颠倒黑白!九江是咱的儿子,他是什么样的人咱最清楚!他或许不善统兵,却绝不可能临阵退缩,更不可能是朱棣的卧底!这些人为了抹黑我儿,竟编造出如此荒唐的谎言,若让咱抓到写这些东西的史官,定要将他们碎尸万段!”

李景隆站在父亲身后,双手紧握成拳,指节泛白。他看着天幕上澄清真相的文字,眼眶瞬间泛红——在后世难道他一直背负着“庸碌误国”“通敌叛国”的骂名吗?那自己的身后名……也幸好今日天幕为他正名,这份委屈与激动,让他几乎说不出话。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猛地冲出奉天殿,朝着翰林院的方向跑去——他要去找那些编造谣言的史官,讨一个说法!

“别拦他!”朱元璋开口,声音却没有怒意,反而带着一丝冷冽,“让他去。这些史官为了一己之私篡改历史,本就该受点教训。”

侍卫们领命,却没有真的阻拦,只是远远跟着李景隆。很快,殿外传来史官的惨叫与桌椅碰撞的声音,显然李景隆正在翰林院“教训”那些史官。殿内君臣听着外面的动静,竟无一人劝阻——连一向主张“文臣不可辱”的李善长,都低着头沉默不语。

徐达看着天幕,叹了口气:“陛下,这些文官确实过分。历史是用来记录真相的,不是用来抹黑忠良、推卸责任的。今日天幕澄清谣言,不仅是为九江正名,更是为那些战死的武勋将领正名。”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神复杂。他看着天幕上“朱棣靠神风取胜”的谣言,又想起昨日朱棣在战场上的誓言,心里第一次生出一丝动摇:或许,他之前对朱棣的看法,真的错了?若朱棣真的有如此卓越的军事才能,若朱标的后代真的不堪大用,那他传位给朱标,真的能保证大明万年不衰吗?

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在此时表露心意。朱元璋会意,压下心里的念头,继续看向天幕。

天幕的画面转回白沟河战场,黑色字迹的节奏放缓,开始详细描述朱棣的血战场景:

【澄清谣言后,回归战场。朱棣之所以在后军陷入“身边仅剩数百人”的困境,并非因为他指挥失误,而是因为他带着70名亲卫骑兵,与山西、辽东的2万多骑兵反复冲杀,连续激战一百个回合,斩杀敌军成百上千人。】

【此战中,朱棣的个人勇武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手持长枪,冲锋在前,先后斩杀辽东骑兵将领3人、山西骑兵将领2人,长枪被砍断后,又拔出佩剑继续厮杀,铠甲上的箭孔多达十余处,却始终未曾后退一步。其勇武程度,丝毫不逊于瞿能,仅比他的二儿子朱高煦稍弱。】

【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煦,谁也没想到,这个洪武十三年出生的襁褓中的婴儿,日后会成为冠绝大明的第一猛将——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

天幕画面随之切换,一侧是朱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他的长枪刺穿一名辽东骑兵的胸膛,鲜血溅在他的脸上,眼神却依旧锐利),另一侧是北平燕王府的场景(徐妙云抱着襁褓中的朱高煦,温柔地哄着他,朱高煦的小手紧紧攥着拳头,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勇武之气)。

“好!高煦是好样的!”徐达看得热血沸腾,忍不住拍手叫好,“咱就说老四是块璞玉!当年他在咱身边学兵法时,就比其他皇子更有悟性,只是性子调皮了些,需要好好雕琢。现在看来,咱果然没看走眼!他不仅自己能打,连儿子都这么优秀,真是虎父无犬子!”

徐妙云站在朱棣身边,听到天幕上对朱高煦的评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看着朱棣,眼神里满是骄傲:“夫君,你看高煦,才一岁就被天幕夸赞,将来肯定是个有出息的。”

朱棣握住徐妙云的手,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今日天幕不仅为他正名,更让他看到了儿子的未来。有如此优秀的儿子,有如此支持他的妻子,就算前路再艰难,他也有信心走下去。

朱标站在一旁,脸色却难看到了极点。他看着天幕上朱棣父子的勇武,又想起自己的儿子——朱雄英虽然聪慧,却年纪尚小,未来未知;朱允炆急功近利,不堪大用;朱允熥性格软弱,难当大任。两相比较,他心里的怨愤与嫉妒越来越浓:为什么朱棣的运气这么好?为什么他的儿子个个都这么优秀?

“殿下,别生气。”太子妃吕氏悄悄拉了拉朱标的衣袖,小声道,“天幕只是预测未来,不一定作数。再说,就算朱高煦将来勇武,只要咱们能除掉朱棣,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朱标点了点头,压下心里的怒火。他知道,吕氏说得对,现在最重要的是除掉朱棣,而不是嫉妒他的儿子。

天幕的画面再次转回战场,黑色字迹的节奏突然加快,带着决战前的紧张:

【在朱棣的拼死抵抗下,被重创的大宁系兵马(陈亨所部)勉强在左翼和后军稳住阵脚,抵挡住了辽东、山西骑兵的反复冲杀。此时,朱高煦(注:此处为天幕笔误,应为朱高煦长大后的虚影演示战术,实际此时朱高煦尚在北平)率领中军剩下的数千骑兵赶到,父子俩迅速交换情报,分析战场形势。】

【此时的战场态势极为严峻:张玉、朱能、李彬等人正各自指挥本部人马,拼死抵抗中央军郭英、俞通渊等人的猛攻;燕军被中央军四面包围,四面八方都在激战,几乎没有喘息之机。】

【对中央军而言,此时最好的战术是全面压上,尽快完成合围,形成全方位交战——如此便能最大限度发挥兵力优势(四十万对十万),让燕军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无法互相支援,也无法进行迂回战术。更何况,战场平坦无险,燕军无险可守,一旦中央军全面压上,燕军不出几个时辰便会崩溃。】

【这便是靖难之役的真实难度——从古至今,从未有大一统王朝的边镇藩王,能在强盛王朝的重兵围剿下造反成功。朱棣虽屡战屡胜,却始终站在败亡的边缘。】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朱棣亮出了他最后的王牌——独步天下的“精骑大纵深迂回背击战术”。放眼整个大明,唯有朱棣能将此战术运用到极致。】

【朱棣与朱高煦(虚影)率领全部中军精锐——七千骑兵,开始了一场古今罕见的战术行动:】

1. 突破缺口:他们分析出,李景隆右翼的辽东、山西骑兵军团虽强大,但战线过长,左翼侧后防御薄弱。于是,他们集中兵力,对这一薄弱点发起猛攻,成功突破中央军的包围圈,进入外线。

2. 深远迂回:突破后,他们没有停留,而是马不停蹄地向李景隆中军右翼纵深迂回。此时,留在包围圈中的燕军将士,面临着中央军更猛烈的进攻——他们之所以能坚守,是因为他们与朱棣之间有着绝对的信任:朱棣相信他们能守住,他们相信朱棣能得胜归来。

3. 火攻扰敌:朱棣率领骑兵绕至李景隆后军,发现中央军步兵阵型严整——骑兵若强行冲击,只会损失惨重。于是,他利用在漠北作战积累的经验,找到一处上风口,用不知名的高效引火物(推测为硫磺、硝石混合的易燃物)乘风点火,同时派数百骑兵突袭中央军后方的临时营地,制造混乱。

4. 趁乱突击:中央军步兵虽顽强,却扛不住野火与浓烟的侵扰,阵型出现骚动。朱棣抓住这一机会,下令骑兵发起攒射(弓箭齐射),随后亲率重骑冲锋,成功突破李景隆后军的防线,直插其中军帅营。

天幕画面随之展开,详细演示了这一战术:七千燕军骑兵如一道黑色闪电,突破中央军的包围圈后,绕着战场外围疾驰,最终出现在李景隆后军后方;野火燃起,浓烟滚滚,中央军士兵纷纷咳嗽躲避;朱棣率领重骑冲锋,如一把尖刀般插入中央军阵中,所向披靡。

“这……这是什么战术?”蓝玉看得目瞪口呆,“七千骑兵,居然绕到四十万大军的后方,还能突破防线直插帅营?朱老四这战术,简直是神了!”

傅友德也忍不住赞叹:“此战术不仅需要精准的战场判断,更需要骑兵具备极强的机动性和耐力。放眼大明,也只有殿下能训练出这样的骑兵,能想出这样的战术。”

徐达点了点头,语气中满是自豪:“这就是咱的女婿!当年咱教他兵法时,就说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他不仅记住了,还能举一反三,创造出这样的奇招。”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的战术演示,心里的动摇越来越强烈。他知道,这样的军事才能,不仅朱标没有,朱标的儿子们也没有。若朱棣真的能继承大统,或许真的能让大明的江山更加稳固。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的表情,心里暗暗着急。她知道,朱元璋现在已经开始倾向朱棣,可此时还不是做出决定的时候——一旦在奉天殿表露心意,定会引起朱标和文臣的恐慌,甚至可能引发内乱。于是,她悄悄用手势示意朱元璋,让他不要在此时表态。

朱元璋会意,压下心里的念头,继续看向天幕。

天幕的画面进入最后高潮,黑色字迹带着悲壮与决绝,讲述着白沟河之战的最终结局:

【李景隆得知后军被突破,帅营危急,立刻下令召回中央军的王牌部队——瞿能父子、俞通渊父子、滕聚所部。正在猛攻燕军前军的西川兵、辽东骑兵、豹韬卫精骑、西番铁骑,纷纷撤离前线,火速回援中军帅营。】

【一场决定大明命运的血战,在李景隆中军帅营爆发:】

- 瞿能父子三人率先回援,瞿能手持大刀,一马当先杀入燕军阵中,试图阻止朱棣的冲锋。可此时的朱高煦(虚影)如战神附体,率部迎上,与瞿能展开激战。最终,朱高煦在万军之中斩杀瞿能、瞿郁、瞿陶父子三人,中央军将士无不胆寒。

- 俞通渊、俞翊父子随后赶到,他们率领豹韬卫精骑发起冲锋,却被朱棣亲自率军拦截。朱棣手持佩剑,与俞通渊展开单挑,数十回合后,一剑斩杀俞通渊,俞翊见状冲来,也被朱棣斩杀。

- 西北铁骑将领滕聚率甘凉铁骑回援,却被燕军骑兵包围。滕聚虽拼死抵抗,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短短一个时辰内,中央军八名主将(瞿能、瞿郁、瞿陶、俞通渊、俞翊、滕聚、另外两名副将)被阵斩六人。中央军失去指挥,士气瞬间崩溃。】

【此时,与朱棣极有默契的张玉,看到中央军中军动荡,立刻下令燕军全军突击。他率领前军残兵,拼命打开中央军的阵线,让上万燕军骑兵冲入敌军纵深,与朱棣的骑兵前后夹击。】

【中央军的西川兵、辽东铁骑、豹韬卫精骑、西番铁骑,在燕军的前后夹击下,陷入绝境。这些曾经在边疆横扫千军的精锐,最终在这场内战中全军覆没,数万士兵战死沙场,鲜血染红了白沟河的土地。】

【李景隆看着麾下精锐尽失,知道败局已定。他无奈之下,只能率领少数亲兵逃离帅营,向南方溃退。中央军中军彻底崩溃,士兵们纷纷放下武器投降或逃跑。】

【燕军将士不顾疲劳,对中央军展开追击,一路追到月漾桥一带。中央军中军、后军尸横遍野,左翼的郭英所部淮西兵团也受到波及,被迫溃退。只有燕军北面的辽东、山西骑兵军团主力,因为距离较远,得以成建制撤退,退往沧州。】

【白沟河之战,以朱棣的胜利告终。这是燕军的一次伟大胜利——朱棣以十万兵力,击溃四十万中央军,斩杀中央军主将六人、士兵十万余人,彻底打破了建文帝围剿燕军的计划。】

【但这也是大明帝国的一次沉重悲剧:无数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边军精锐与禁卫军精锐,在这场内战中战死;瞿能(文武全才)、俞通渊(洪武老将)、滕聚(中生代猛将)等优秀武官,连同瞿郁、瞿陶、俞翊等新生代将领,全部折损在华北的海河平原上。】

【他们的牺牲,源于朱元璋错误的身后事安排(过度削藩、忽视藩王与太子的权力平衡),源于朱允炆的冲动自大(急于削藩、任用庸碌将领),也为永乐大帝朱棣的崛起,写下了血色的注脚。】

【今日天幕播放,到此结束。】

天幕白光渐渐暗去,奉天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每个人都被这场血战的惨烈与朱棣的胜利震撼,心里各有各的想法。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久久停留在天幕消失的方向,指尖的凉意顺着扶手蔓延至全身。方才天幕上那一幕幕血战场景——朱棣带七十亲卫冲阵的决绝、朱高煦斩瞿能的勇武、中央军精锐战死的悲壮,像重锤般反复砸在他的心上。他忽然意识到,或许,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立嫡立长”祖制,或许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马皇后见他神色恍惚,连忙起身走到龙椅旁,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轻声道:“重八,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天幕刚播完,人心未定,若此时表露心意,怕是会出乱子。”她一边说,一边悄悄用袖口碰了碰朱元璋的手背,眼神里满是提醒。

朱元璋猛地回过神,看向殿内群臣——徐达、傅友德等武将脸上满是对朱棣的赞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臣则神色复杂,朱标站在文臣班首,脸色惨白如纸,双手死死攥着朝笏,指节泛白。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翻涌的念头,缓缓开口:“今日天幕,让咱看清了不少事。白沟河之战的真相,战死将士的忠勇,都该记在史册里,谁也不许再篡改。”

“遵旨!”群臣齐声应和,可声音里的情绪却各不相同——武将们的声音带着振奋,文臣们的声音带着犹豫,朱标的声音则带着一丝颤抖。

天幕落幕的瞬间,奉天殿内的武将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纷纷开口热议。蓝玉大步走到殿中,声音震得梁上的灰尘都簌簌落下:“陛下!燕王殿下这战术,真是前无古人!七千骑兵绕后突袭,阵斩六员大将,击溃四十万大军,这等战功,就算是当年的常遇春、徐达,也未必能做到啊!”以前他或许是铁杆的太子党,但是现在,太子朱标是谁?我们不熟,不要让燕王殿下误会。

傅友德也跟着点头,语气中满是感慨:“是啊!之前咱还担心燕王殿下会输,没想到他不仅赢了,还赢得这么漂亮!那些说武勋放水、李景隆是卧底的谣言,今日被天幕戳破了——瞿能、俞通渊这些人,都是拼到最后一刻才战死的,他们都是大明的忠勇之臣!”

徐达站在一旁,脸上满是自豪。他看着朱元璋,语气带着一丝试探:“陛下,燕王殿下不仅勇武,更懂用兵,还能得将士死力。今日天幕播下白沟河之战,军中将士们对他绝对信任,就算有再好的战术,也未必能成功。”

这话一出,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所有人都听出了徐达的言外之意——他在为朱棣争取机会,希望朱元璋能重视这个儿子。

朱元璋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看向文臣们。李善长感受到皇帝的目光,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燕王殿下未来虽有战功,可终究是藩王。祖制‘立嫡立长’,乃是大明江山稳定的根本。若因一时战功便动摇储位,恐会引发诸王效仿,到时候大明江山,怕是会陷入混乱。”

刘伯温也跟着附和:“李大人所言极是。陛下,建文陛下(朱允炆)虽在削藩之事上有些急躁,可他仁厚爱民,适合治国。燕王殿下擅长军事,若让他镇守北疆,辅佐太子殿下,岂不两全其美?”

宋濂则更直接,语气带着一丝担忧:“陛下,天幕上也说了,燕王殿下曾发誓要‘拿下皇位’。若是让他掌权,怕是会对太子殿下不利,甚至可能重演‘玄武门之变’啊!”

文臣们纷纷点头,支持李善长的观点。他们大多是朱标的支持者,一来是遵循“立嫡立长”的祖制,二来是担心朱棣继位后,会重用武将,削弱文臣的权力。

武将们见状,立刻反驳。王弼怒视着李善长,大声道:“李大人!什么祖制不祖制?能守护大明江山的,才该当皇帝!太子殿下仁厚是好事,可他压不住武将,管不住文臣,将来怎么治国?燕王殿下不一样,他能打,能服众,若是他继位,定能让大明更加强盛!”

“王弼!你敢妄议储位!”李善长怒喝,“陛下还在,轮得到你说话吗?”

“咱怎么不能说?”王弼梗着脖子,“咱说的是实话!当年跟着陛下打天下,咱靠的是刀枪,不是笔墨!那些战死的将士,也不是死在笔墨下的!燕王殿下能为将士们着想,能让他们死得其所,这就是好皇帝!”

双方越吵越凶,奉天殿内顿时乱成一团。朱元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念头——文臣与武将的矛盾,太子与朱棣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若是他再犹豫不决,等他百年之后,大明定会陷入内战。

朱标站在争吵的群臣之间,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他看着武将们对朱棣的支持,看着文臣们虽然维护他,却拿不出任何实际办法,心里的绝望越来越深。他知道,今日天幕播放后,朱棣的威望已经达到了顶峰,而他这个太子,却成了众人眼中“不堪大用”的代名词。

“父皇,”朱标再也忍不住,跪倒在朱元璋面前,声音带着颤抖,“儿臣无能,请父皇废黜儿臣的太子之位,改立四弟为太子,以安天下人心!”

朱元璋看着朱标,心里满是复杂。他知道,朱标不是无能,只是性格仁厚,不适合在这样的乱世中掌权。他叹了口气,道:“标儿,起来吧。储位之事,咱自有决断,不是你想废就能废的。”

朱标没有起身,只是趴在地上,泪水顺着脸颊滴在金砖上:“父皇,儿臣真的不行。老四有战功,有威望,有武将支持,儿臣什么都没有。若是让儿臣继位,不仅守不住大明的江山,还会让更多人战死。请父皇成全儿臣,也成全大明!”

马皇后见状,连忙上前扶起朱标,柔声劝道:“标儿,别这么说。你是咱和重八的长子,是大明的太子,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你只是需要时间,需要历练,将来一定能成为好皇帝。”

可朱标知道,他没有时间了。朱棣的崛起速度太快,天幕已经预示了未来——他的儿子们不堪大用,朱棣最终会夺取皇位。他看着马皇后,眼神里满是绝望:“母后,您别安慰儿臣了。天幕已经告诉所有人,朱棣才是天命所归。儿臣……儿臣认了。”

就在这时,李景隆浑身是汗地跑回奉天殿。他的衣服上沾着尘土,脸上还有几道抓痕,显然是在翰林院“教训”史官时留下的。他跪倒在朱元璋面前,声音带着委屈:“陛下!臣冤枉啊!那些史官编造谣言,抹黑微臣,臣今日已经教训了他们!请陛下为臣做主,将那些篡改历史的文官全部治罪!”

朱元璋看着李景隆,心里满是无奈。他知道,李景隆虽然无能,却也不该被如此抹黑。他点了点头,道:“九江,起来吧。那些史官篡改历史,抹黑忠良,确实该治罪。咱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李景隆听到这话,终于松了口气,连忙磕头谢恩:“谢陛下!谢陛下!”

可他心里也清楚,就算洗清了“卧底”的污名,他在后世那“庸碌误国”的标签也摘不掉了。白沟河之战,他率领四十万大军,却被朱棣十万兵力击溃,这样的败绩,注定会伴随他一生,伴随大明的兴衰一直被别人耻笑。

争吵的群臣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朱元璋,等待他的最终决断。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的每一个人——徐达的期待,蓝玉的激动,李善长的担忧,朱标的绝望,李景隆的委屈,还有马皇后的提醒。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

“今日天幕,让咱看清了一件事,储位之事,关乎大明江山社稷,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朱元璋说出最后的决定。马皇后心里紧张,悄悄用眼神示意朱元璋,让他再等等,可朱元璋却没有理会。他看着朱棣,语气郑重:

“老四,你在白沟河之战中,以少胜多,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咱知道,你一直觉得咱偏心,觉得你不如标儿。今日,咱可以明确告诉你——”

就在这时,马皇后突然咳嗽起来,声音很大,打断了朱元璋的话。她一边咳嗽,一边用眼神示意朱元璋,同时悄悄指了指殿外的天色。朱元璋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马皇后是在提醒他,今日时间已晚,且群臣意见不一,不宜在此时宣布储位变动,否则容易引发混乱。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念头,改口道:“今日时间不早了,储位之事,咱还需要再考虑。散朝吧。”

说完,朱元璋起身,在太监的搀扶下,走进了内殿。马皇后紧随其后,临走前,她回头看了一眼朱棣,眼神里满是复杂——她知道,朱元璋已经倾向于朱棣,可她还是放不下朱标这个长子。

群臣见状,也只能躬身行礼,陆续退出奉天殿。徐达走到朱棣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道:“老四,别着急。陛下心里已经有了决断,只是需要时间。”

朱棣点了点头,心里却很平静。他知道,今日天幕播放后,他已经赢了。无论朱元璋是否立刻宣布储位变动,大明的未来,都已经掌握在他的手中。

朱标则失魂落魄地走出奉天殿,太子妃吕氏连忙上前扶住他。朱标看着吕氏,声音沙哑:“咱们输了。彻底输了。”

吕氏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扶着朱标,眼神里满是坚定——就算朱标输了,她也不会放弃。她还有儿子,还有文臣的支持,她一定要为朱标,为她的儿子,夺回属于他们的一切。

奉天殿内的烛火渐渐熄灭,只剩下空荡荡的大殿,和地砖上未干的泪痕。大明的未来,就像这夜色一样,充满了未知。但所有人都知道,一场围绕着储位的最终较量,已经拉开了序幕。而这场较量的结果,将会决定大明的命运,决定无数人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