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 > 第74章 一战而定,永乐无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4章 一战而定,永乐无双

【乌勒扎河河谷的坡地间,朔风卷着枯草狂舞,本雅失里的蒙兀儿斯坦军团占据高地,黑色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蒙古骑兵们手持弯刀,胯下战马躁动不安,眼中透着悍勇的凶光。本雅失里身披鎏金铠甲,立于坡顶,挥手一声令下:“冲!把明狗赶下河谷!”话音未落,数千蒙古骑兵如决堤的洪水,顺着坡地汹涌而下,直扑朱棣率领的明军铁骑。旁白沉凝的声音穿透喧嚣:“本雅失里依托坡地之利,以‘避于’高处之势,指挥蒙兀儿斯坦军团发起冲击。这支从中亚东迁的劲旅,惯于肉搏冲锋,其悍勇远超东北亚的鞑靼本部,一场惨烈的骑兵对决就此展开。”】

【镜头聚焦于明军阵列,朱棣一身玄铁重铠,胯下宝马“踏雪”不安地刨着蹄子。他目光如炬,望着冲来的蒙古骑兵,厉声喝道:“列阵!随朕冲锋!”身后数百名重骑兵齐声应诺,铁甲碰撞声清脆刺耳。待蒙古骑兵逼近至数十步,朱棣一夹马腹,“踏雪”长嘶一声,率先冲了出去,数百重骑兵紧随其后,如一把锋利的铁锥,直刺蒙军前锋。】

【两阵相交,金铁交鸣之声响彻河谷。蒙兀儿斯坦骑兵挥舞弯刀,疯狂劈砍,明军重骑兵则凭借铠甲优势,用长枪直刺马腹。朱棣手中长枪如游龙,每一次刺出都伴随着一声惨叫,一名蒙古百户刚冲到他面前,便被一枪挑落马下。旁白补充:“双方五万余骑缠斗在一起,鲜血染红了枯草,尸体堆满了坡地,这场毫无花巧的肉搏战,考验着双方的勇气与耐力。”】

“胡闹,身为一国之君,殿下竟亲自冲锋陷阵!”当天幕中朱棣率重骑兵冲阵的画面出现时,徐达猛地站起身,双手紧握成拳,眼中满是惊忧。他征战一生,见过无数悍将冲锋,却从未见过帝王亲率前锋陷阵,这份决绝与勇悍,让这位老将也为之动容。

马皇后在后宫之中,见朱棣身陷敌阵,指尖紧紧攥着衣角,声音微微发颤:“老四怎可如此冒险!身为三军统帅,万一有个闪失,北伐大军怎么办?大明怎么办?”

李文忠按捺住心中的激荡,沉声道:“殿下此举,虽险却妙。蒙兀儿斯坦军团本就军心惶惶,殿下以帝王之尊冲锋,明军士气必大涨,反观蒙军,见大明皇帝亲至,定会心生怯意,此消彼长,胜负已分。”

冯胜抚须点头,眼中闪过赞许:“陛下当年也常亲率精锐冲阵,殿下颇有乃父之风。这般身先士卒,能让将士们拼死效命,蒙军的前锋防线,必难抵挡。”

朱棣望着天幕中自己浴血的身影,嘴角却勾起一抹淡然的笑意:“战场之上,统帅的勇气就是军队的底气。若朕缩在阵后,将士们怎会奋力拼杀?唯有与他们并肩作战,才能激发最大的战力。”

【坡地上,朱棣率领的重骑兵如入无人之境,蒙兀儿斯坦的前锋防线瞬间被撕开一道口子。一名蒙古千夫长怒喝着挥刀砍向朱棣,却被朱棣侧身避开,反手一枪刺穿其咽喉。千夫长的尸体坠马,蒙军前锋顿时乱作一团。旁白的声音响起:“本雅失里的前锋被击溃,本就一路奔逃、心神不宁的蒙兀儿斯坦军团彻底动摇,军心大乱如散沙。”】

【朱棣勒住马缰,高声下令:“各队跟进!全线冲锋!”明军骑兵如潮水般涌上前,将蒙军阵列冲得七零八落。有的蒙军骑兵调转马头,弃阵而逃;有的则仍在顽抗,却被明军乱枪挑杀。本雅失里站在坡顶,见麾下士兵四散奔逃,气得双目赤红,挥刀斩杀数名逃兵,却仍挡不住溃退的势头。他望着如猛虎下山般的明军,眼中闪过一丝绝望,咬牙道:“撤!往山谷方向撤!”】

【画面中,蒙兀儿斯坦军团全线溃败,明军骑兵在身后紧追不舍,蒙古士兵的惨叫声、战马的嘶鸣声、兵刃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夕阳的余晖洒在坡地上,将满地的鲜血染成暗红,惨不忍睹。旁白补充:“本雅失里虽拥兵三万余骑,占尽兵力优势,却因前锋溃败、军心涣散,再也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这场坡地之战,明军以少胜多,重创蒙兀儿斯坦军团。”】

“胜了!终于胜了!”当天幕中蒙军溃散的画面出现时,李文忠激动得放声大喊,殿内众臣也纷纷面露喜色,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

徐达长舒一口气,笑道:“蒙兀儿斯坦军团虽悍勇,却架不住军心涣散。殿下亲率前锋破阵,再令全军冲锋,战术得当,时机精准,此胜实至名归!”

“只是殿下为何制止追击本雅失里?”冯胜眉头微皱,满是疑惑,“本雅失里乃北元核心,若能擒获,可一举摧毁北元的精神支柱,为何要放虎归山?”

李善长也附和道:“本雅失里身为前朝后裔,自立为帝,是北元各部的凝聚核心。错失此次擒获的机会,日后恐再生祸患。”

朱棣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孤猜不透未来自己的心思,但或许有难言之隐。本雅失里既是皇室后裔,又曾与大明有过交集,见面难免尴尬;再者,穷寇莫追,若强行追击,恐中其埋伏,得不偿失。”

“老四所言有理,”马皇后轻声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或许当时有我们未能察觉的隐患,制止追击,未必不是明智之举。”

众人虽对止追之举心存疑惑,却也认可朱棣的分析。无论如何,重创蒙兀儿斯坦军团已是重大胜利,足以振奋全军士气。

【次日清晨,明军临时营地外,蒙古贵族把秃铁木耳带着百余人前来投降。这些人衣衫褴褛,手中捧着少量兵器,神色惶恐地跪在地上,其中既有宫女、奴仆,也有太监、厨师,显然是本雅失里身边的侍从。把秃铁木耳膝行至朱棣帐前,磕头道:“罪臣把秃铁木耳,愿率部归降大明,求陛下饶命!”朱棣端坐帐中,淡淡道:“既已归降,便免尔等死罪,入营休整。”】

【午后,更多的蒙古降兵涌向营地。在万户、千户的带领下,万余名蒙古士兵手持兵器,列队归降,营地外瞬间挤满了人。明军士兵们手持长枪,警惕地看守着降兵,脸上满是疲惫——连续作战后,又要接收大批降兵,压力陡增。旁白的声音响起:“此时朱棣身边的明军仅万七八千骑兵,而投降的蒙古兵民远超此数,处理降兵成为摆在朱棣面前的难题。”】

【第三天,仍有万余名蒙古人前来投降,其中不乏老弱妇孺。朱棣看着营地内外密密麻麻的降兵,眉头紧锁。一名将领上前道:“陛下,降兵过多,我军难以看管,且粮草有限,恐难支撑。”朱棣沉吟片刻,道:“传令下去,所有降兵及家属,全部释放!”将领大惊:“陛下,这般多降兵,释放后恐再为敌用!”朱棣摇头道:“我军兵力不足,无法妥善安置,强行接收,恐生哗变,且易泄露军情,不如释放,以安其心。”】

【画面中,明军打开营门,降兵们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随后纷纷叩谢,带着家属向草原深处散去。朱棣望着他们的背影,沉声道:“此乃权宜之计,待北伐结束,再作长远打算。”】

“释放降兵?这胆子也太大了!”当天幕中朱棣释放降兵的画面出现时,冯胜失声惊呼,“万余名降兵,若日后重新投靠北元,便是巨大的战力,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李文忠也担忧道:“我军兵力不足,难以看管是实情,但释放降兵,等于将到手的战果拱手让人,实在可惜。”

“殿下此举,看似冒险,实则明智,”李善长抚须道,“降兵过多,粮草不足,看管不力,极易引发哗变。一旦营中生乱,明军将陷入险境。释放降兵,既能避免内乱,又能彰显大明的仁厚,让其他蒙古部落心生敬畏,实为顾全大局之举。”

徐达也点头道:“李公所言极是。漠北作战,攻心为上。释放降兵,可瓦解蒙古部落的抵抗意志,让他们知晓大明并非赶尽杀绝,日后归降者定会更多。”

“但隐患仍在,”朱棣道,“释放的降兵中,必有死忠北元之人。日后需加强侦查,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一旦发现有重新集结的迹象,便及时出兵剿灭。”

虽有隐患,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已是最优选择,既避免了内乱,又彰显了大明的气度,可谓一举两得。

【夜幕笼罩下的明军营地,篝火闪烁,士兵们正在休息,只有少数哨兵在营外巡逻。突然,四条黑影如鬼魅般潜入营地,手持短刀,直奔朱棣的中军大帐而去。“有刺客!”哨兵发现异动,厉声大喝,巡逻的骑兵迅速围了上来。四条黑影见状,挥刀反抗,却因寡不敌众,被骑兵指挥万忠生擒。】

【中军大帐内,朱棣端坐灯下,看着被押上来的四名蒙古勇士。他们虽被捆绑,却昂首挺胸,眼中满是不屈。万忠道:“陛下,此四人夜闯大营,意图不轨,请陛下处置!”朱棣盯着四人,沉声道:“尔等为何行刺?”其中一人怒声道:“你屠戮我族,我等要为族人报仇!”朱棣闻言,非但不怒,反而笑道:“释放他们。”万忠大惊:“陛下,此乃刺客,岂能释放?”朱棣摆手道:“他们虽为刺客,却有忠义之心,杀之不义。放他们回去,让他们知晓大明的气度。”】

【四名勇士被解开捆绑,难以置信地看着朱棣,随后躬身行礼,转身消失在夜色中。旁白的声音响起:“朱棣释放夜袭勇士,既是彰显仁厚,也是为了瓦解蒙古人的敌意。此举虽有风险,却让更多蒙古部落看到了大明的包容,为后续的招降奠定了基础。”】

“竟然释放刺客!”当天幕中朱棣释放蒙古勇士的画面出现时,宋濂惊叹道,“这般仁厚,足以感化顽石,蒙古部落见此,定会心生敬畏。”

马皇后也赞许道:“老四此举,既有帝王的气度,又有御人的智慧。杀了四人,只能解一时之恨,却会激起更多蒙古人的仇恨;释放他们,反而能瓦解敌意,让更多人归降。”

“这是攻心之术的极致,”徐达道,“战场上的胜利只能摧毁敌人的肉体,而仁厚的举措才能征服敌人的心。殿下此举,比斩杀千军万马更有效。”

“但也太过冒险,”冯胜担忧道,“这四人若回去后鼓动更多人来犯,后果不堪设想。”

“孤相信自己的判断,”朱棣道,“他们虽是勇士,却也知晓大明的战力。释放他们,既是示好,也是震慑。若他们识时务,便不会再与大明为敌;若执迷不悟,再出兵剿灭不迟。”

承运殿内,众人对朱棣的仁厚与智慧纷纷表示叹服。他们深知,征服漠北,不仅需要强大的武力,更需要包容的气度,而朱棣的举措,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画面转向营地一角,几名衣衫褴褛的明军士兵正与朱棣交谈。他们身形消瘦,却眼神坚毅,正是当年邱福率领的一千骑兵中幸存的俘虏。一名山东甲骑泣道:“陛下,臣等以为再也见不到大明的天日了,没想到陛下竟亲自率军来救,臣等愿随陛下再战!”朱棣扶起他,温言道:“尔等忠勇可嘉,受苦了。待北伐结束,朕定会论功行赏。”】

【随后,朱棣与幸存俘虏探讨呼伦湖以东的地理情况。俘虏们凭借记忆,手绘出简易的地图,详细讲述了当地的地形、水源与蒙古部落的分布。朱棣仔细聆听,不时点头,将关键信息记在心中。旁白补充:“幸存俘虏提供的地理情报,为明军后续深入呼伦贝尔草原东北部提供了重要参考,避免了因地形不熟而陷入困境。”】

【数日后,朱棣率领大军凯旋,回到新巴尔虎右旗的大本营。胡广、金幼孜等文官率领官员出城迎接,何福也带着俘获的阿鲁台、东道诸王势力的游骑兵与牧民前来复命。大营内外,明军士兵们欢呼雀跃,士气高涨。朱棣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一丝欣慰,却并未停歇,立刻召集将领,召开军事会议。】

“邱福的旧部竟还有幸存者!”当天幕中朱棣与俘虏重逢的画面出现时,李文忠感慨道,“这些士兵在草原上忍辱负重,如今终于等到救援,这份忠诚,实在令人动容。”

徐达也点头道:“他们提供的地理情报,更是雪中送炭。呼伦湖以东地形复杂,若无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指引,明军深入后必遇险阻。”

“殿下凯旋后不做休息,立刻召开军事会议,这份勤勉,实在难得,”李善长道,“北伐之事千头万绪,唯有如此雷厉风行,才能确保各项部署顺利推进。”

朱棣道:“北伐尚未成功,我等仍需努力,蒙古主力仍在,岂能懈怠?这些旧部的忠诚与情报,是北伐的重要助力,孤定要好好利用,一举击溃北元联盟。”

【中军大帐内,朱棣手持马鞭,指着地图,对将领们沉声部署:“郭亮听令!”成安侯郭亮出列躬身:“末将在!”“命你率领一部明军,即刻南下返回应昌,督办粮草运输,务必在十日之内,将大批粮草运至呼伦湖大营!”“末将遵旨!”】

【“薛斌铁木尔听令!”胡骑指挥薛斌铁木尔上前:“末将在!”“率精锐骑兵往西南进发,支援张辅部,确保侧翼安全,不得有误!”“末将遵旨!”】

【“王友、刘才听令!”两人出列:“末将在!”“筛选军中士卒,将无骑乘马匹的步兵全部调出,不再参与后续征程。另,失乃干在瓮其县声称投降,你二人率军将步兵与失乃干部一并押送回开平卫,途中务必严加看管,防止生乱!”“末将遵旨!”】

【部署完毕,将领们纷纷领命离去,帐内只剩下朱棣与几名核心谋士。朱棣望着地图上呼伦湖东北区域,沉声道:“阿鲁台、东道诸王仍在顽抗,这场北征的重头戏,即将开始。传我将令,剩余精锐部队,明日拔营,南渡克鲁伦河,向呼伦贝尔草原东北部进军!”】

【画面展现出明军整军的场景:精锐骑兵们检查着战马与兵器,神机营士兵擦拭着火枪,五军营的步兵虽有部分被调走,却依旧士气高昂。夕阳下,明军的旌旗猎猎作响,透着一股必胜的决心。旁白补充:“参与最后决战的明军,皆是精锐中的精锐,且‘步行者俱不得从’,以确保行军速度与战力,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即将打响。”】

“所有部署皆已妥当,只待决战!”当天幕中朱棣部署完毕的画面出现时,徐达激动得抚掌道,“郭亮督办粮草,薛斌支援侧翼,王友押送步兵,各司其职,环环相扣。剩余精锐轻装前进,必能出其不意,重创阿鲁台与东道诸王!”

李文忠也摩拳擦掌:“‘步行者俱不得从’,此举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