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从前有个忘川郡 > 第231章 使君日常 循迹而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带着幽砚回到桃源居,谢珩便让她先下去休息,消化今日所见所闻。小姑娘虽然依旧精力充沛,但也知趣地点头应下,蹦跳着回了自己新挑选的房间。

书房内重归宁静。谢珩揉了揉略显疲惫的眉心,重新坐回案前。桌面上,已堆积起一小摞由各位名士或机构提交上来的报告、申请与清单。晋升五品仙官,权责更重,需要协调处理的事务也明显细密繁杂了许多。

他首先拿起的是苏轼呈报的关于“逸趣社”近期的纳税清单,这是墨羽委托他调查的清单,谢珩担心刘邦会瞒报一些数额。上面详细罗列了叶子牌局、象棋擂台等活动的收入,以及按照忘川规定比例上缴的“税款”——一种以忘川通宝结算的象征性贡献,主要用于公共设施的维护与活动经费。谢珩仔细核对着上面的数字与项目,确认与之前刘邦、张良上报的情况基本吻合,笔迹虽是苏轼的洒脱风格,但数目清晰,并无错漏。他满意地点点头,取过一方小小的“准”字灵印,轻轻盖在清单末尾,灵光一闪,表示核验通过,归档备存。

接着,他拿起一份由长恨阁侍女代为呈送的、以精美花笺书写的申请。是贵妃杨玉环的亲笔,字迹婉约流丽。她在信中委婉提出,长恨阁近来乐舞虽盛,但希望在音律上能有更多元的交流与提升,听闻高渐离先生筑艺超绝,王昭君姑娘琵琶技艺亦是不凡,恳请使君能代为沟通,邀请二位闲暇时前往长恨阁,或切磋,或合奏,以飨忘川知音。谢珩沉吟片刻,觉得此事于各方皆有益处,便取过一张便笺,将此事项记下,归入“明日待办”的一类中。

随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份笔力刚劲、带着沙场锐气的报告,来自冠军侯霍去病。内容直截了当:金戈馆内部分常用兵器,如制式长枪、环首刀、弓弩等,因日常操练磨损严重,且形制略显陈旧,希望能请千工苑的干将、莫邪夫妇出手,为金戈馆量身打造一批新式兵器,以提升演武效果。谢珩对此自是支持,同样记录下来,列入明日日程。

下一份则是通衢宝阁的税务报表,由范蠡与巴清联合签署。报表做得极为专业细致,条目清晰,进项、支出、利润、应纳税额一目了然,甚至还有对不同商品品类盈利情况的简要分析。谢珩不敢大意,唤来墨羽,调出宝阁近期的交易记录底档,仔细核对了一番,确认数额准确无误,这才放心地盖印归档。不得不承认,有巴清这位精于计算的搭档加入后,范蠡这宝阁的运营是越发规范了。

最后一份,是李白遣书院童子送来的报告,是关于百家书院计划举办的第二次公开讲学。诗仙行事不拘一格,报告也写得飘逸,只言“欲再开讲坛,与诸君论千古风流,品岁月醇酒”,具体讲何内容、何时开始,却未明言,只道“使君若有暇,届时来听便是”。谢珩莞尔,知他性情如此,便将此报告也归入明日需进一步沟通确认的事项中。

处理完所有文书,窗外忘川的天色已深沉如墨,唯有彼岸花的光芒在夜色中静静摇曳。谢珩长长舒了一口气,伸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筋骨,这才离开书房,回到自己的居室休息。脑海中还萦绕着明日需要处理的诸多事宜,只觉自从升任五品仙官后,确实不比从前清闲。

翌日,待幽砚完成了在喵居照料麒麟的“惩罚”返回桃源居后,谢珩便带着她开始了新一日的行程。少女仙吏依旧是那副活力满满的模样,仿佛昨日的奔波并未消耗她半分精力。

谢珩首先带着她前往寻找王昭君。根据墨羽的提示,他们在忘川河畔一处开满幽静兰草的水湾边,找到了正在此处的王昭君与西施。二女并肩坐在一块光滑的青石上,王昭君依旧是一身汉家红裙,怀抱琵琶,西施则轻纱蒙面,粉裙曳地,正低声交谈着,望着流淌的河水,不知在说些什么。河风吹拂,衣袂飘飘,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谢珩缓步上前,执礼道:“昭君姑娘,西施姑娘,打扰了。”

二女闻声回头,西施微微颔首,王昭君则露出温和的笑容:“使君安好,可是有事?”

“确有一事。”谢珩直言来意,“昨日收到长恨阁贵妃娘娘的申请,娘娘素闻姑娘琵琶技艺精湛,心向往之,希望能邀请姑娘得暇时前往长恨阁,交流音律,或合奏,或切磋,不知姑娘意下如何?”

王昭君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欣然,她抚摸着怀中的琵琶,笑道:“原来是贵妃娘娘相邀。玉环娘娘霓裳羽衣舞动天下,其音律修养亦是极高,能得她看重,是昭君的荣幸。请使君回禀娘娘,昭君随时恭候,但凭娘娘安排时间便是。”她语气爽朗,并无丝毫扭捏,尽显塞外历练出的豁达。

“如此甚好,谢某定当转达。”谢珩见王昭君答应得痛快,心中也自欢喜。又寒暄两句,便告辞离开,转而去找高渐离。

然而,在高渐离与荆轲同居的院落外,并未听到筑声,敲门也无人应答。正疑惑间,却见荆轲独自一人,从旁边的小径走来,手中还提着一壶酒。

“荆轲先生。”谢珩招呼道,“可知高先生去了何处?”

荆轲摇了摇头,声音低沉:“他一早便说去河边走走,感悟音律,不知具体去向。”他看了看谢珩,“使君寻他何事?”

谢珩便将杨玉环的邀请又说了一遍。荆轲听罢,沉默片刻,道:“我会替你转告他。”言简意赅,却带着一种可信的承诺。

“那便有劳先生了。”谢珩拱手致谢。知道高渐离行踪飘忽,有荆轲代为转达,倒也稳妥。

处理完长恨阁之事,时间已近正午。谢珩便带着幽砚来到了饕餮居。店内依旧是高朋满座,香气四溢。苏轼与佛印见谢珩带着小跟班进来,立刻热情地迎上。

“使君,幽砚仙吏,今日想吃点什么?”苏轼笑着递过一份新制的菜单,上面用灵墨绘着栩栩如生的菜品图案,还附有简单的介绍。

谢珩寻了张空桌坐下,对幽砚温和道:“今日我请客,你想吃什么,自己点便是,也算犒劳你近日辛劳。”

幽砚一听,眼睛顿时亮得像星星,接过菜单,兴奋地浏览起来,小嘴还念念有词:“‘荷香灵米饭’……‘翡翠琉璃羹’……‘金丝炸云雀’……哇,还有‘蜜汁火焰驼峰’!看起来都好好吃!”她纠结了半天,最终点了“翡翠琉璃羹”、“金丝炸云雀”和一道清甜的“冰镇玉藕片”。谢珩则点了自己常吃的几样小菜,并要了一壶清茶。

等待上菜的间隙,幽砚好奇地东张西望,看着周围用餐的名士,小声跟谢珩分享她刚来时的见闻。菜肴很快上桌,色香味俱佳。幽砚吃得津津有味,尤其对那“金丝炸云雀”赞不绝口,外酥里嫩,咸香可口。谢珩看着她满足的模样,也不禁莞尔,这丫头虽然活泼跳脱,但这份对生活的热情与单纯,倒也难得。

用餐完毕,谢珩结了账(花费不过数十忘川通宝),便带着幽砚前往下一站——千工苑。

千工苑内依旧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各种机关器械运转不休。在一处靠近熔炉、摆放着诸多半成品兵刃器械的工坊内,他们找到了正在忙碌的干将与莫邪夫妇。干将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满是汗珠,正抡动巨锤,敲打着一块烧红的金属;莫邪则在一旁专注地调控着炉火,偶尔递上工具,夫妻二人配合默契,沉默寡言。

谢珩没有立刻打扰,等到干将完成一轮锻打,稍作停歇擦拭汗水时,才上前拱手道:“干将先生,莫邪夫人,打扰了。”

干将抬起头,目光如同他锤炼的钢铁般锐利沉静,微微颔首。莫邪也停下手中的活计,看了过来。

谢珩便将霍去病关于金戈馆兵器换新的请求详细说了一遍,强调了兵器需坚固耐用、符合演武实战需求,并提及若有新式设计想法亦可提出。

干将沉默地听着,目光扫过幽砚手中正在记录的玉简,半晌,才沉声开口,言简意赅:“样式。数量。要求。”他的话语如同锻打,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修饰。

谢珩早已习惯他的风格,从容答道:“制式长枪五十杆,环首刀三十柄,强弓二十张,配套箭矢若干。要求坚韧锋利,重心稳定,便于操练,形制可略作改进,以适应不同将士的习惯。具体细节,金戈馆的霍将军或卫将军后续会派人来与二位详细沟通。”

干将听完,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随即又补充了两个字:“材料。时间。”

“材料可用忘川特有的‘冥铁木’、‘寒泉钢’等,若有特别需求,亦可提出。费用方面,可直接与桃源居的墨羽接洽。时间上,希望能在一个月内完成首批。”谢珩回应道。

干将不再多言,只是再次点头,然后便转身,与莫邪低声交流起来,显然已开始构思。谢珩知道他们已接下此事,便不再打扰,示意幽砚记录完毕,悄然退出了工坊。

“看到了吗?”谢珩对幽砚低声道,“与干将莫邪这般专注技艺者打交道,需言语直接,条理清晰,明确需求即可,无需过多寒暄。他们自有其沟通方式。”

幽砚看着手中记录得密密麻麻的玉简,用力点头:“嗯!我记住了,使君!”

最后,谢珩带着幽砚来到了百家书院。刚进院门,便见李白早已在一处临水的敞轩内等候,他依旧是一袭青衫,洒脱不羁,正自斟自饮,见到谢珩,朗声笑道:“哈哈,谢使君,你可算来了!我还以为你被那五品仙官的俗务缠住了手脚,忘了与我的约定呢!”

谢珩上前,略带歉意道:“青莲居士说笑了,确是公务稍忙,昨日才见居士手书,今日便立刻赶来,还望勿怪。”

“无妨无妨,能来便好!”李白大手一挥,浑不在意,他看了一眼谢珩身后的幽砚,笑道,“还带了位小友来听讲?甚好,甚好!”

此时,敞轩内已陆续坐下了十几名忘川的幼童魂灵,他们形态各异,有的保持着稚嫩的模样,有的则带着些许早慧的沉静,都好奇地看着谢珩和李白。

谢珩对幽砚示意,幽砚立刻乖巧地在孩子们中间找了个位置坐下,拿出玉简,准备记录。

李白今日讲学的主题,名为“聊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皇帝们”。他并未正襟危坐,而是随意地倚在栏杆上,手中还拿着酒杯,仿佛只是与朋友闲谈。

“小家伙们,”李白的声音带着特有的磁性,瞬间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你们可知,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间有很多很多个国家,就像……就像我们忘川有很多不同的院子一样。而管理一个很大很大院子的人,就被叫做‘皇帝’。”

他抿了一口酒,继续道:“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几个特别有名的‘院子主人’。”

“首先啊,有个叫嬴政的皇帝,”李白用手比划着,“他非常厉害,把很多很多个小院子,都拼成了一个大大的院子!就像把一堆零散的积木,搭成了一座雄伟的宫殿!他让大家写字都用同样的笔画,走路都按照同样的尺子,这样大家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是不是?”他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比喻,解释了书同文、车同轨。

“但是呢,”李白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稍微低沉,“他有时候也太着急了,想让所有人都立刻听他的,用了些比较严厉的办法,所以很多人又觉得他太凶了。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啊,光有力量和决心还不够,还得讲究方法,要像春雨滋润禾苗一样,慢慢来。”

接着,他又讲到了汉武帝刘彻:“还有一个皇帝,他喜欢骑着骏马,带着勇敢的士兵,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打败那些经常来捣乱的坏人,保护自己院子里的安宁。他让咱们的院子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这就像我们保护自己的家园,也要有勇气和力量,对不对?”

“不过呢,总是打仗也会让家里的人很辛苦,所以后来啊,又有一位叫李世民的皇帝,”李白的语气变得温和,“他更懂得让家里的人休养生息,让大家都能吃饱穿暖。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愿意听别人不同的意见,哪怕那些话不太好听。这就像我们做错了事,如果有朋友指出来,我们虚心接受,才能变得更好,对吧?”

李白侃侃而谈,将历史的厚重化作生动的故事,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述着帝王的功过、治国的不易与蕴含其中的简单道理。他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评价,而是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幽砚在下面听得入神,连记录都忘了,完全沉浸在诗仙描绘的历史画卷之中。孩子们也时而惊叹,时而疑惑,时而点头,小小的敞轩里,充满了知识与思考的气息。

谢珩站在轩外,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便是忘川,既有沙场铁血,亦有书院书香,既有千古帝王的沉思,亦有对未来的启蒙。而他,愿永远守护这份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