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从前有个忘川郡 > 第181章 典归忘川 芹溪入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紫袍玉带,云纹暗绣,镜中之人眉目清冷,周身萦绕着幽渺的泉霭气息,正是忘川使君谢珩本来的模样。尘世近百载的悲欢离合,如同附在衣袍上的尘埃,在他回归本源位格、换回这身象征冥府权柄的官服时,便被无形的力量涤荡干净,只余下深邃眼底一丝难以察辨的、属于“谢珩”的沉淀。

他并未多做停留,指尖拂过袖中那枚温润剔透的“神魂玉简”,其中蕴藏的《永乐大典》浩瀚信息如同静默的星河。一步踏出,身形已出现在狄仁杰于忘川的居所“明镜台”外。

狄仁杰似乎早已感知他的到来,正立于院中一株叶色苍古的菩提树下等候。见到谢珩,他肃穆的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拱手道:“使君此行辛苦。观使君神色,尘缘已了,重宝亦当功成。”

谢珩还礼,没有多余的寒暄,径直将袖中玉简取出,递了过去。玉简离开他手的瞬间,表面流淌过一层不易察觉的华光,那是超越凡俗的知识载体与此地法则的共鸣。“狄公,幸不辱命。《永乐大典》十一万九百五册,尽在于此。”

狄仁杰双手接过玉简,神色凝重,感受着其中难以估量的信息洪流,即便以他之能,亦觉心神微震。他深深一揖:“此典包罗万有,乃华夏文脉之瑰宝。使君将其安然带回,功在千秋,利泽万灵。怀英代忘川,谢过使君。”他顿了顿,续道,“事不宜迟,我即刻联络韩非、李斯、张良三位,着手抄录事宜,以期早日将此典融入忘川书阁,供众英魂研习参详。”

谢珩微微颔首,知道此事交由处事周密、兼容并包的狄仁杰主持最为妥当。交接已毕,他便不再停留,身影淡去,回转自己的居所“桃源居”。

桃源居内,陈设依旧,泉流潺潺,桃花灼灼,与外间忘川的幽邃恍如两个世界。谢珩于静室中盘膝坐下,意图梳理此番漫长尘世行带来的些微心绪波澜,并让这具承载了百年凡尘印记的仙躯彻底恢复圆融。

然而,静坐不过半日,一股异常的波动自忘川深处传来,清晰地映入他的感知——是九泉之井。

谢珩睁开眼,眸中闪过一丝讶异。按理说,名士接引自有定数与时序,此番异动来得突然。他身为忘川使君,职责所在,无法坐视。身形一动,已化作一道幽光,掠向那连接着往生与彼岸的神秘井口。

九泉之井旁,雾气氤氲,轮回的光影在其中明灭不定。此刻,井口光芒微微荡漾,不似往常名士降临时的剧烈,反倒有种倦怠的柔和。光芒散去,现出其中身影,谢珩看清来人模样,饶是他见多识广,心中也不由得泛起一丝奇异的波澜。

那是一位看上去约莫二十余岁的青年男子,身形略显单薄,面容之秀美,竟堪比精工描绘的仕女图。眉若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肤白胜雪,唇色淡绯。然而,这般女子般的容貌,却并无柔弱之气,反因那通身的贵气与眉宇间一缕挥之不散的慵懒倦意,形成了一种独特难言的风姿。

他穿着极为考究,石青色江绸长袍上以银线绣着繁复的缠枝莲纹,外罩一件玄狐皮里的出锋褂子,即便在忘川这般地界,手中仍捧着一个精巧的赤金珐琅小手炉。颈项间挂着一块美玉,质地温润,雕工古雅,一望便知非是凡品。整个人站在那里,便是一幅活生生的“锦衣玉食”图,珠光宝气,却又不显俗腻,只觉雅致非常。

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位新到的名士,竟倚着井沿旁的怪石,双眸微阖,呼吸均匀,似是……睡着了。这般既来之则安之,乃至在九泉之井旁酣然入梦的,谢珩还是头一回见到。

他缓步上前,步履无声,在那青年身前停下,轻声唤道:“先生。”

青年睫羽微颤,缓缓睁开眼。那一双眸子,初时带着朦胧睡意,如同蒙着水雾的星辰,待看清眼前身着紫袍、气度非凡的谢珩,以及周遭全然陌生的环境时,他眼中掠过一丝了悟,却并无多少惊惶,只是懒懒地打了个哈欠,用那把清润中带着些许鼻音的嗓子道:“此地……便是忘川了么?倒是个清净睡觉的好去处。”

谢珩心中莞尔,面上却不露分毫,只取出那卷记录名士真灵的风华录,玉笔微光流转,温言道:“正是忘川。在下使君谢珩,恭迎先生。还请先生录名,以便安顿。”

青年看着风华录,又看了看谢珩,很是配合地报上名讳:“曹沾,字梦阮,号雪芹、芹溪、芹圃。”他报号时,语气随意,仿佛这些名号于他,不过是身外可有可无的标签。

曹雪芹?谢珩执笔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他执掌忘川,对历代文脉气运自有感应,立时明了眼前这位看似慵懒贵公子般的青年,便是那部即便在忘川亦享有盛名、堪称空前绝后的文学巨着《红楼梦》的作者。观其形貌气度,与笔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悲凉底色,似乎颇有出入,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

“原来是雪芹先生。”谢珩语气依旧平和,笔下光华闪过,已将曹雪芹之名录于风华录上,随即惯例问道,“先生初临忘川,不知于此后岁月,有何想法?”

曹雪芹闻言,那双漂亮的眸子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似是回忆起了什么,他紧了紧手中的暖炉,声音低沉了些许,带着一种历经繁华与彻骨寒凉后的平淡:“想法?呵……前世潦倒,西山黄叶村中,举家食粥,酒常赊。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最终连那未竟的书稿,也未能保全。”他顿了顿,抬眼望向忘川灰蒙蒙却宁静的天空,长长舒了口气,“如今嘛,无饥寒之迫,无病痛之忧,便已极好。但求一隅安眠,不必再为那‘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营生劳心费力,闲暇时,或可摆弄些小玩意儿,研究些金石吃食,便是神仙日子了。使君勿要再给我派什么着书立说的差事才好。”

他话语中带着几分自嘲,几分看透,更多的是对平静安宁的深切渴望。

谢珩静静听完,心中了然。他尊重每一位名士的选择,尤其是经历过如此跌宕人生、最终在困顿中离世的灵魂。他合上风华录,温声道:“先生之意,谢珩明白。忘川清静,正可颐养。请随我来,我为先生安排一处居所。”

他引着曹雪芹,穿过忘川特有的、朦胧着前世光影的街巷楼阁,最终来到一处临着忘川河支流、景致尤为清幽的别院。院外有疏竹掩映,院内引有一弯活水,几座玲珑的假山,屋舍精致,陈设雅洁,推开窗便可看到河上轻雾与对岸摇曳的彼岸花。

“此处名为‘悼红轩’,虽不及先生前世富贵,倒也还算清静雅致,适合休憩。”谢珩介绍道。这名字,是他心念微动间,依着对方那部巨着的气息而定。

曹雪芹步入院中,四下看了看,眼中终于露出了真切的笑意,那笑容冲淡了他眉宇间的倦色,显得格外动人:“悼红轩……好,甚好!此地风光独佳,正合我意。有劳使君费心安排了。”他对着谢珩郑重一揖,这次倒是真心实意。

谢珩还礼:“先生喜欢便好。若有任何需求,可随时寻我,或告知此地执役。愿先生在此,能得真正安宁。”

安置好曹雪芹,谢珩转身离去。回望那掩映在竹影水光中的“悼红轩”,他心中亦是一片宁静。忘川之地,又添一位独特的灵魂。他带来的,并非赫赫功业,亦非经天纬地之策,而是一部书的传奇,与一个只求在永恒安宁中弥补前世缺憾的简单愿望。

而这,或许正是忘川存在的另一种意义。使君的身影渐行渐远,融入忘川无尽的时光之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