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从前有个忘川郡 > 第68章 斯人难请 公务缠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刘彻等人降临,忘川又添几分热闹,尤其是金戈馆内关于兵棋推演的筹备,引得不少名士关注。然而,谢珩心中那关于始皇帝的隐忧,并未因此消散。他冷眼观察数日,见刘彻虽雄才大略,气度不凡,与项羽等人亦能就军事、制度等话题相谈,甚至隐隐有分庭抗礼之势,但其行事风格、所追求的文治武功,与嬴政那孤绝于顶、探究宇宙本源与长生久视的执念,终究并非同路。刘彻,并非能叩开幽竹苑那扇门的人。

沉吟再三,谢珩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人——李斯。这位前秦丞相,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允许踏入幽竹苑,与始皇有过交谈的名士。或许,他能知晓些许内情,或有一丝转圜之机。

谢珩寻至李斯居所时,李斯正伏案处理着忘川的一些文书条例修订,神情专注,一丝不苟。见谢珩来访,他连忙起身相迎,执礼甚恭:“使君突然驾临,不知有何吩咐?”

“李相不必多礼。”谢珩于客位坐下,开门见山,“在下此番前来,仍是忧心始皇陛下之事。陛下幽居日久,于己于川,恐非长久之计。李相乃陛下旧臣,亦是如今唯一能近陛下之身者,不知……可有良策,或能劝陛下稍移玉步,感受此间气象?”

李斯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他请谢珩用茶,自己则缓缓坐下,整理了一下思绪,方才谨慎开口道:“使君忧心,斯感同身受。然……非是斯不愿尽力,实是力有未逮。”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声音压低了些:“陛下之心,渊深似海。斯虽蒙陛下不弃,允偶尔入内叙话,所言亦多限于追忆往昔,或探讨些法度、治术之根本。陛下于外界之事,并非全然不知,只是……”李斯摇了摇头,“只是兴致缺缺。汉武刘彻,其开边兴学,功业赫赫,然在陛下眼中,或亦不过是延续其郡县之制、行其未竟之志的后继者之一,尚不足以引其特别瞩目。”

谢珩眉头微蹙:“难道这忘川万千英杰,竟无一人能入陛下之眼?”

李斯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既有对往昔君主的了解,也有阅览后世史籍后的感慨:“使君,陛下所求,非凡俗之功业可比。其志在宇宙,意在永恒。若说后世帝王,或有一人,其心性、其境遇、其身后之名,或能引动陛下探究之念。”

“哦?何人?”谢珩精神一振。

李斯缓缓吐出三个字:“唐太宗,李世民。”

他进一步解释道:“斯阅览史册,知此子非以嫡长继位,然能于乱世中崛起,荡平群雄,定鼎天下,其武略不逊。更难得者,其登基后,能虚心纳谏,任贤用能,克己复礼,创‘贞观之治’,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几近于三代之治象。其治世,非仅凭严刑峻法,更兼德化礼教,且自身于文武之道皆有极高造诣。尤为关键者,”李斯目光微凝,“其身后,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之典范,与陛下并称,然其治国路径与身后评价,又与陛下迥异。斯以为,若陛下得知后世有此等人物,或会生出比较、探究之心。毕竟,陛下当年,亦曾苦苦追寻治国安邦、垂范万世之良方。”

谢珩听罢,默然不语。李世民之名,他自然知晓,其文治武功,帝王气度,确为后世楷模。李斯此论,不无道理。两位皆被后世冠以极高评价的帝王,其道路、其心性、其身后名,若能在此忘川相遇,或许真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唐太宗……确是不二人选。”谢珩轻叹一声,“然,名士降临,皆随缘法。何时能迎请太宗皇帝圣驾,亦非在下所能掌控。”

李斯颔首:“正是此理。斯亦只能妄加揣测,具体何时,乃至太宗皇帝是否愿至忘川,皆属未知。使君还需耐心等待机缘。”

连李斯都坦言无能为力,谢珩知此事强求不得。他起身,对李斯拱手道:“有劳李相解惑。既如此,唯有静观其变了。”

李斯连忙还礼:“使君客气。斯愧不敢当。若有任何需斯效力之处,但请吩咐。”

离开李斯居所,谢珩心中虽仍有遗憾,但也知此事急不来。他收敛心神,转而走向桃源居枢机殿。作为忘川使君,维系此地日常运转,调和诸方关系,处理各类事务,才是他的根本职责。

殿内光幕流转,墨羽管家已将要处理的文书分门别类摆放整齐。谢珩于案前坐下,开始批阅。

先是苏轼呈上的一份关于“改良忘川银鳞鱼饵料以提升口感”的“研究报告”,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并附上了数种“实验性”配方,请求拨付些许灵植资源。谢珩看得哭笑不得,仔细斟酌后,批允了其中较为稳妥的一种,并提醒其注意控制“实验”范围,勿要惊扰河畔其他魂灵清静。

接着是张良与许负联名提交的,关于百家书院下一阶段典籍整理与讲学安排的规划,条理清晰,目标明确。谢珩细细看过,提出几点补充建议,便准予施行。

又有李秀宁呈报的金戈馆兵棋推演规则初稿,以及请求增置沙盘、标识等物的清单。谢珩见其与刘彻、项羽、卫青等人商议的规则已颇为详尽,便批复照准,并让墨羽协助采办所需之物。

还有几桩名士间因对弈、诗文品评或是公共区域使用产生的小小龃龉,需要他从中调解,或依《忘川暂行管理条例》做出裁断。他皆耐心处理,力求公允,既维护秩序,又不伤和气。

待到将这些日常公务处理完毕,窗外忘川的天色已渐沉,曼珠沙华在微紫的天光下摇曳生姿。谢珩揉了揉眉心,望向幽竹苑的方向。那里依旧静谧,仿佛与整个忘川的热闹隔绝。

他轻叹一声,知道强求无用。或许正如韩非与李斯所言,时机未至。他能做的,便是守好这忘川,等待那不知何时会降临的“机缘”。而眼下,还有更多需要他用心维系的事务。他收回目光,重新专注于案头尚未看完的一份关于忘川河某处支流灵蕴波动的报告上,继续履行着他作为忘川使君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