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服装品牌主理人 > 第165章 私域流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过日子,不能老是东家借碗米,西家讨棵葱。得有自己的地,哪怕不大,但春种秋收,心里踏实。做生意也一样。早几年流量便宜,好比野地里野菜多,弯弯腰就能捡一篮子,饿不着。可大家都来捡,野菜就少了,后来不光要弯腰,还得交“进山费”,再后来,费交得肉疼,野菜却越来越瘦。

SUdU对这种感觉是越来越深。抖音、快手这些平台,流量是大,但那是“公家”的地盘。你今天做个爆款视频,哗啦啦来一群人;明天平台算法一变,立马门可罗雀。想获得曝光?行啊,掏钱投广告呗。这钱花得,跟交租子似的,还是个年年涨的“浮动地租”。关键这“租”来的地,长出的庄稼(客户)还不是你自己的,下次想来收,还得再交钱!

我心里头老琢磨这个事,觉得不能再这么被动下去了。咱们辛辛苦苦做内容、搞活动,吸引来的客户,看完、买完,人就走了,像河水一样流走了。下次想找人,还得再去河里捞,费劲不说,成本还高。能不能想办法,挖个“池塘”,把水引进来,养起来,变成咱自家的?

有一次内部开会,我拿这个“挖池塘”的想法跟大家聊。我打了个比方:“兄弟们,咱们现在就像在一条大河里打渔。河是公家的,船多,鱼杂,想多打鱼,要么碰运气,要么交钱买好位置。但咱们能不能自己挖个鱼塘,把捞到的鱼,放自己塘里养起来?这样鱼是自己的,想什么时候捞就什么时候捞,还能把小鱼养大,把大鱼养肥?”

刘春宇一听就明白了:“汪总,您是说,别老盯着平台那点流量,得把客户‘存’起来?”

“对!存起来!”我一拍桌子,“不光要存,还要好好养!这个自己挖的‘鱼塘’,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私域流量。塘里的鱼,就是咱们自己的用户资产!”

这个概念一抛出来,会场上立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吴永浪为代表的内容团队,有点担心:“汪总,那咱们还做不做内容引流了?公域流量不要了?”

另一派以周红梅为首的运营团队,则眼睛发亮:“这个思路好!老客户的价值可比新客户大得多!服务好一个老客户,比拉来五个新客户还划算!”

我摆摆手,让大家安静:“不是二选一!是两手抓!公域大河,咱们还得去捕鱼,那是源头活水。但重点要转变!以后,咱们去大河钓鱼,不是为了当场卖掉,而是为了捞回来自家鱼塘里养着!咱们运营的重心,要从‘怎么在河里捞到更多的鱼’,转到‘怎么把塘挖得更好,让鱼愿意进来、住得舒服、还能生小鱼’!”

思路一定,整个公司的运营战略,来了一次彻底的“重心转移”。我们不再单纯追求曝光量和一次性的销售转化,而是开始全力构建和经营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第一步,先得有个像样的“鱼塘”。

以前客户买完东西,关系就差不多断了。现在不行,得想办法“圈住”。周红梅的团队立刻行动,把所有的工具都利用起来:

企业微信成了“塘埂”。客户下单后,客服不再只是机械发货,会主动引导添加企业微信。这个号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人,有真人头像、有专业签名,像专卖店的专属顾问。

专属社群成了“鱼群”。把同城、同兴趣(比如都喜欢潮牌)的客户,慢慢引导进不同的微信社群。群里不天天刷广告,而是分享穿搭技巧、潮流资讯,搞点秒杀、抽奖小活动,让它像个“俱乐部”。

小程序成了“投喂点”。强化小程序的会员功能,让它不只是买东西的地方,更是看新品、学穿搭、参加活动的基地。

第二步,得学会“精细化养殖”,不能一锅粥。

塘挖好了,不能把鱼都扔进去就不管了。南希的财务数据和钟旭的技术后台派上了大用场。我们根据用户的消费金额、购买频次、互动活跃度,打了标签,分了层级:

普通粉丝:买过一两次,放在大社群养着,偶尔推送优惠信息。

忠实会员:年消费达到一定额度,升级为会员,享有新品优先购、生日礼物、会员专属折扣等权益。

超级VIp:消费力极强、认同度极高的核心用户,由周红梅团队的资深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甚至邀请参加线下沙龙,听取他们对产品的意见。

这套分层运营一做,效果立竿见影。一个买了三年SUdUhood的老客户,生日那天收到我们寄出的定制贺卡和一款新品t恤作为礼物,感动得在朋友圈晒图:“买衣服这么多年,第一次被品牌当家人对待!” 这种情感连接,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是把“鱼塘”变成“价值洼地”。

光靠优惠券吸引人,那是饲料,层次低。我们要让这个“塘”本身就有吸引力。吴永浪的内容团队,为私域阵地量身定制内容:

新品上市前,先在会员群做“内部品鉴”,收集反馈;

设计师林夕定期在群里做“设计灵感分享”;

搞“穿搭打卡”活动,晒图有奖,营造社区氛围。

让用户觉得待在这个“塘”里,有面子、有收获、有归属感,而不仅仅是因为便宜。

这套“私域流量”的玩法一上马,慢慢就显现出惊人的威力。

最直接的感觉是,腰板硬了,心不慌了。以前平台规则一变,咱们就紧张兮兮。现在?你变任你变,我有“塘”在手。核心客户都在我自己手里,我能直接触达、直接服务、直接沟通。搞个活动,在自家社群一发,响应迅速,转化率极高。对平台流量的依赖大大降低,营销费用也省下了一大截。

更重要的是,用户的价值被放大了。以前一个客户买一次,交易就结束了。现在,通过持续的内容和服务,他的生命周期被极大拉长,复购率、客单价显着提升。他还可能帮你口碑传播,带来新的客户(鱼苗)。这叫“一鱼多吃”,用户的价值被深度挖掘。

当然,挖“鱼塘”也是个细致活,累得很。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耐心,不像在公域砸钱那么“爽快”。但这是一劳永逸的事,塘挖好了,是你自己的不动产,越养越肥。

生意的最高境界,是拥有“用户资产”,而不是消耗“流量数据”。流量是租来的,用户是养熟的。把用户当资产一样经营,生意才能基业长青。

私域的本质是“关系”。它不是收割流量,而是经营信任。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有温度的服务,把一次性的买卖关系,升级为长期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壁垒,最高也最牢固。

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思维”,是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你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愿意深耕,追求长期价值。SUdU能穿越周期,跟很早就开始布局私域、经营用户关系,有极大关系。

当整个行业还在为越来越贵的公域流量焦头烂额时,SUdU已经悄悄地开始挖属于自己的“井”了。这口井,初期挖掘辛苦,但井水甘甜,且取之不尽。它让SUdU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了最宝贵的底气——远离流量焦虑,掌握生意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