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天问:大秦末路 > 第71章 新朝气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项羽乌江自刎的消息传遍天下,各地残存的楚势力瞬间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曾经依附项羽的诸侯或将领,或主动归降刘邦,或被汉军迅速剿灭。刘邦亲率大军,历时数月,先后平定了江东、淮南等地的抵抗势力,基本扫清了海内的反对力量,天下一统的格局初步形成。

汉五年二月甲午日,汜水之阳(今山东定陶西北)的郊野上,搭建起了宏伟的登基高台。高台之上,悬挂着象征皇权的玄色旌旗,礼器陈列整齐,文武百官与诸侯将相身着朝服,分列两侧,神情肃穆。刘邦身着天子冕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缓步走上高台。司仪官高声宣读祭天文书,祈求上天保佑新朝国泰民安,刘邦则按照礼仪,行三拜九叩之礼,正式接受 “皇帝” 尊号,定国号为 “汉”,史称汉高祖。

登基大典结束后,刘邦下令定都洛阳 —— 这座曾是东周都城的城市,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便于掌控天下。然而,不久后,齐人娄敬前来献策,认为洛阳虽地势险要,却无险可守,而关中地区 “背山带河,四塞以为固”,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 “天府之国”,建议刘邦迁都长安,以稳固基业。刘邦犹豫不决,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亦赞同娄敬的看法,认为迁都长安既能依托关中的地理优势抵御外敌,又能借助秦代留下的基业发展生产。最终,刘邦采纳建议,下令西迁都城,定都长安,开启了西汉王朝二百余年的历史。

新朝初立,历经多年战乱的天下早已千疮百孔,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百废待兴。刘邦深知,若想稳固统治,必先安抚民心。他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下令解散大部分军队,让士兵解甲归田,给予他们土地与赋税减免,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减免全国百姓的赋税,将田租定为 “十五税一”,减轻百姓负担;释放因战乱沦为奴隶的平民,恢复他们的庶民身份;同时整顿吏治,废除秦朝严苛的律法,制定相对宽松的《汉律》,以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政策如同及时雨,迅速缓解了战后的社会矛盾,百姓逐渐回归家园,恢复生产,天下呈现出初步的安定景象。

登基之后,刘邦开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萧何因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被封为酂侯,位列功臣之首,享有食邑万户;曹参因战功卓着,被封为平阳侯,食邑万六百户;张良以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的功绩,被封为留侯;韩信、彭越、英布等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异姓将领,也分别被封为楚王、梁王、淮南王,拥有广阔的封地与一定的兵权。一时间,朝堂之上一片欢腾,功臣们皆大欢喜,似乎新朝的统治已坚不可摧。

然而,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流早已汹涌。那些手握重兵、裂土封王的异姓诸侯王,如同悬在刘邦头顶的利剑,成为新帝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刘邦出身平民,深知权力的诱惑与威胁 ——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多次拥兵自重,甚至曾向刘邦索要 “假齐王” 封号;彭越、英布等人也皆是骁勇善战之辈,若他们心生反意,凭借手中的兵力,足以动摇汉朝的统治根基。随着天下逐渐安定,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猜忌日益加深,他开始暗中监视这些诸侯王的动向,寻找削弱他们权力的机会。

嫪十七的命运,也随着新朝的建立发生了转折。他曾是项羽麾下的记事参军事,知晓不少楚营的秘辛,本应被纳入 “项氏旧部” 的清算名单。但因其在楚营中主要负责文书记录,并未直接参与军事行动,且在项羽死后主动归降,又能提供不少楚军的内部信息,刘邦最终决定不对他进行清算,却也未给予信任。嫪十七被授予 “太史令丞属官” 的闲散官职,负责整理前朝的典籍、档案与楚汉战争的史料,办公地点被安排在长安城内的太史署中。

表面上看,这一官职虽品级不高,却能接触到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份清闲的差事。但嫪十七心中清楚,自己实则被刘邦 “圈养” 在长安一隅 —— 太史署周围常有便衣卫士巡逻,他的出入行踪皆被严密监控,甚至与家人的通信也需经过审查。他每日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故纸堆中,整理着那些记录着王朝兴衰、战争残酷的竹简,沉默寡言,极少与人交流。他知道,刘邦之所以留着他,不过是因为他手中或许还藏着未被发掘的 “秘密”,一旦失去利用价值,自己随时可能面临杀身之祸。

每当夜深人静,嫪十七独自坐在灯下,翻阅着那些记录着楚汉战争的竹简,看着上面熟悉的名字与事件,心中便会生出无限感慨。他想起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英勇,想起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想起垓下之围的悲壮,也想起刘邦在战争中的隐忍与谋略。如今,刘邦虽已登基称帝,建立了新朝,但那些手握重兵的异姓诸侯王,绝不会甘心屈居人下;而猜忌心极重的刘邦,也绝不会容忍任何威胁皇权的存在。

嫪十七轻轻合上竹简,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他知道,刘邦的天下并未真正坐稳,一场针对异姓诸侯王的腥风血雨即将来临,而自己这个知晓太多秘密的前朝 “余孽”,注定无法置身事外,未来的处境依然危险重重。新朝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