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食卦人 > 第4章 结账台的博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将锋芒藏于围裙褶皱里,把仇恨熬进骨汤烟火中。来者皆是客,刁难亦是师——每一次赔笑,都是在为复仇铸甲;每一勺汤底,都在为出鞘砺刃。

时间如同后厨那锅始终微微翻滚的骨汤,在看似重复的蒸腾中,悄然改变着内里的滋味。转眼间,“多多麻辣烫”在这条充斥着烟火气的老街上,已经扎下根来,度过了最初那段跌宕起伏的时期。生意如同退潮后的浅滩,虽不再有惊涛骇浪,却稳定地留下一片可供耕耘的沃土,维持着一种温饱有余、略有盈余的平静。

这种稳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三人之间逐渐磨合出的默契。

徐国俊,这个胖乎乎的小伙子,已然彻底取代了我站在灶台前的位置。清晨,当我熬好那锅灵魂汤底后,掌勺的大权便移交到了他的手中。他确实有几分天赋,或者说,是那种在市井中摸爬滚打历练出的机灵。火候、时间、调料的比例,他看过几遍便能掌握个七七八八,偶尔在我眼神的提醒下微调,味道便能八九不离十。他挥舞着长柄漏勺,在翻滚的汤锅中起伏捞取,动作日渐熟练,额头上常常沁着细密的汗珠,却也带着一种掌控局面的满足感。我乐得将这片战场交给他,自己则退居二线,专注于更核心的领域——前厅的迎来送往,以及,那看似琐碎,却暗藏玄机的结账台。

孙阿姨则像一枚不知疲倦的陀螺,永远在桌椅板凳间旋转。她负责清洁和卫生,拖把、抹布是她的武器。店铺能始终保持窗明几净,地面光洁如新,她功不可没。当然,她那爱唠叨和八卦的性子也一如既往,成了店里一种独特的背景音。我们三人,如同一个运转渐趋平稳的小小三足鼎,支撑着“多多麻辣烫”这片小小的天地。

我的主战场,转移到了前厅。这里,是观察众生相的绝佳窗口,也是磨砺我心性的最新熔炉。而其中最考验人的,并非颠勺的体力,而是发生在收银台前那短短几十秒内,无声的博弈。

清晨的采购归来,带着一身露水与市集的喧嚣气息。我将新鲜的蔬菜一一归位,徐国俊已经开始预热汤锅,准备迎接早市的客人。阳光透过玻璃门,照亮了空气中漂浮的微小尘埃,也照亮了料理台上那些闪烁着水光的食材。

“老板,早啊!”一个熟悉的声音伴随着风铃声响起。

我抬头,脸上立刻习惯性地堆起热情的笑容:“李姨,您来了!今天气色真好。”

来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身形瘦小却精神矍铄的老太太,我们都叫她李姨。她几乎是店里的“活钟表”,每天上午十点准时出现,雷打不动。李姨穿着朴素但干净,手里总是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布袋子,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市井老人特有的精明。

她是店里的常客,但也是让我最为“头疼”的客人之一。她的“头疼”并非源于刁难或污言秽语,而是源于她那持之以恒、花样翻新的“讨价还价”。

“好什么呀,老了。”李姨摆摆手,熟门熟路地走到保鲜柜前,开始慢悠悠地挑选,嘴里却不停,“哎,老板,你看你这生菜,边儿都有点黄了,不像刚送的啊。”她拿起一片生菜,对着光仔细看着。

我知道,博弈开始了。这片生菜翠绿饱满,是今天一早我刚从批发市场精心挑选来的。

我笑容不变,走上前,语气温和而坚定:“李姨,您这眼光太毒了。不过这可不是黄,是这品种嫩,光照足的地方就这颜色。您摸摸,水灵着呢!今天刚到的货,错不了。”我顺手拿起旁边一小片确实不太完美的菜叶,“您看,这样的我才不留。”说着,利落地将那片稍有瑕疵的菜叶扔进旁边的厨余桶。

李姨“嗯”了一声,不置可否,继续挑选,拿了几片青菜,两根火腿肠,一小撮豆皮。递给徐国俊烫煮后,她端着碗坐到靠近收银台的位子,慢条斯理地吃完。

等到她拿着空碗过来结账时,第二波攻势如期而至。

“老板,算账。”她掏出一个小小的碎花零钱包,“今天这汤给得有点少啊,我都没喝够。你看,碗都没满。”她指着那确实因为食材占据而并非全满的碗。

我心里清楚,骨汤无限续加是我们的承诺,她完全可以要求再加。但她偏不,她要的是在结账时,凭借这句话,直接拿下价格上的优惠。

我脸上依旧挂着那副练习了无数次的、略带无奈又透着真诚的笑容:“李姨,您这可是冤枉我了。咱家骨汤管够,您说一声,我立马给您加满,加到溢出来都行!主要是您今天点的都是实在货,豆皮、火腿肠占地方不是?”我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敲打计算器,“一共十一块五。”

李姨仿佛没听见报价,自顾自地说:“青菜我看也没几片,便宜五毛吧,十一块算了。我天天来照顾你生意。”

“哎哟我的李姨诶,”我做出一个夸张的、肉痛的表情,语气却带着亲昵,“您天天来,我最感激了。可这小本生意,五毛钱也是钱啊。这样,今天这五毛我不给您省了,但下次您来,我多给您加个鹌鹑蛋,您看行不?这鹌鹑蛋可进价就不便宜。”我守住了价格的底线,却用“未来承诺”和“价值提升”来满足她“占便宜”的心理。

李姨歪着头想了想,似乎在权衡鹌鹑蛋和五毛钱的价值。最终,或许是我那“下次”的承诺起了作用,或许是她觉得再纠缠下去也难有突破,她慢吞吞地数出十一块五毛钱,递给我,嘴里还念叨着:“你这小伙子,算盘打得精哦……行吧,下次记得我的鹌鹑蛋。”

“忘不了,您放心!”我笑容灿烂地接过钱,放入收银盒,发出清脆的响声。心中默念:又一轮博弈,平稳收官。 守住了底线,维持了关系,还预埋了下次接触的由头。这比单纯的在京城谈判桌上几千万的资本对赌,更需要耐心和细微的洞察。

然而,结账台的考验,远不止李姨这一种。

快到午市时,店里人渐渐多了起来。风铃急促地响动,一个身影如同旋风般卷了进来。

“老板!老规矩,两份麻辣烫,一份不要辣,多放青菜给孩子!”嗓门洪亮,瞬间压过了店内的其他声音。

来人是张大姐,一个四十岁上下、身材微胖、烫着一头小卷发的妇女。她手里拉着一个约莫七八岁、戴着眼镜、异常安静的小男孩。与母亲的风风火火形成鲜明对比,男孩就像暴风眼中心,沉默而拘谨。

张大姐也是店里的常客,但她的“博弈”方式与李姨截然不同。李姨是“绵里藏针”,讲究策略和持久战;张大姐则是“泰山压顶”,依靠嗓门和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追求速战速决。

徐国俊在灶台前应了一声,开始准备。孙阿姨赶紧给他们安排座位。张大姐坐下后,声音依旧不减,开始数落孩子昨天的考试成绩,抱怨丈夫的不体贴,声音在整个店面回荡,引得其他客人侧目。那男孩只是低着头,用筷子默默划拉着桌面,一言不发。

很快,两碗麻辣烫端了上来。张大姐和孩子安静地吃完——至少孩子是安静的。

结账的时刻到了。张大姐拉着孩子走到收银台前,把空碗一放,然后双手叉腰,用一种“你懂得”的眼神看着我:“老板,算账。两份,二十五是吧?”价格她倒是记得很清楚。

“是的,张姐,二十五。”我微笑着确认。

“哎呀,老板,你看我们都老顾客了,天天来,便宜点呗!”她声音洪亮,仿佛在宣布一项真理,“抹个零头,二十好了!你看我带孩子多不容易!”

又是这一套。说实话,我心里非常抵触。她的“不容易”似乎成了她要求一切特权的理由。每次她都要求打折,而之前几次,为了息事宁人,不愿在客流高峰期与她过多纠缠,我往往选择屈服,给她便宜两三块钱。

但这一次,看着她那理所当然的表情,再看看她身边那个因为母亲的行为而显得更加窘迫的男孩,我心里那股一直被压抑的不耐烦有些蠢蠢欲动。一直让步,只会让她觉得理所当然,变本加厉。

我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但依旧保持礼貌:“张姐,咱们小店利薄,二十五已经是实价了。您看这骨汤、这食材,都是真材实料……”

“哎呀,知道你们不容易,我们也不容易啊!”张大姐立刻打断我,声音又拔高了一个度,仿佛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三块钱!就便宜三块钱!二十二!不行我们就去别家了!”她使出了“撒手锏”,作势要拉孩子走。

那男孩被拉得一个趔趄,抬起头,飞快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里似乎带着一丝歉意,然后又迅速低下头去。

周围等待结账的客人也看了过来,目光中带着各种情绪。

一瞬间,我几乎要脱口而出那句“行吧行吧”。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想起了昨晚打烊后,自己在小本子上写下的思考:“妥协需有底线,纵容即是懦弱。结账台的博弈,亦是心性之磨砺。需在温和中蕴含不可逾越的界线。”

我深吸一口气,脸上的笑容重新变得真切了些,但语气却带着一种不容商量的柔和:“张姐,您别为难我了。小本经营,价格真是实在价。这样,这次呢,价格确实不能少了,但我送孩子一瓶豆奶,清热降火,读书辛苦。”我转身从冷藏柜里拿出一瓶冰镇的豆奶,递给那个一直沉默的男孩。

男孩愣了一下,怯生生地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他母亲,没敢接。

张大姐也没料到我会来这一手,她想要的是直接的金钱优惠,而不是这价值两块钱的豆奶。她张了张嘴,还想说什么。

我抢先一步,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张姐,价格真是最低了。您要是觉得不合适,下次……欢迎您再来尝尝,味道保证不变。”我的话里,隐含着一丝送客的意思,但姿态却放得很低。

张大姐看着我,似乎想从我脸上找出哪怕一丝动摇的痕迹。但她失败了。我的笑容像一面光滑而坚韧的盾牌,挡住了她所有的攻势。她脸上的表情变幻了几下,最终,或许是觉得为了三块钱在这么多人面前彻底撕破脸也不值,或许是那瓶豆奶多少给了她一个台阶,她悻悻地哼了一声,掏出二十五块钱拍在台上:“行行行,你们店大欺客!豆奶拿着!”后半句是对她儿子说的。

男孩这才接过豆奶,小声说了句:“谢谢叔叔。”

我微笑着收下钱:“谢谢张姐,慢走。”

看着母子二人离开的背影,张大姐依旧喋喋不休地抱怨着,而男孩则默默跟在一旁,手里紧紧握着那瓶豆奶。我知道,我并没有真正“赢”得什么,但我守住了价格的底线,没有让“屈服”成为习惯。更重要的是,我没有被她的情绪牵着走,始终保持着冷静与策略。这同样是“甲胄”的一部分——情绪的甲胄。

这场小小的风波过后,店里恢复了忙碌。徐国俊在灶台前挥汗如雨,孙阿姨穿梭收拾,我则在收银台前,应对着形形色色的结账客人。有爽快付钱的,有仔细核对小票的,也有想模仿李姨或张大姐却火候不足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位特别的客人。他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穿着半旧但熨烫平整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一副老花镜。他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来,总是点固定的几样菜,坐在同一个靠窗的位置,安静地吃完,然后准时在十二点四十五分过来结账。他付钱时,会仔细地将钞票捋平,按照面额大小整齐地叠好,硬币则单独放在一边。他话很少,但每次都会看着我的眼睛,认真地说一句:“谢谢,味道很好。”

今天也不例外。他准时来到收银台,将叠得整整齐齐的十六元钱递给我。

“陈伯,吃好了?”我接过钱,笑着打招呼。这是我私下根据他的特点给他起的称呼。

“嗯,很好。”陈伯点点头,推了推老花镜,目光扫过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收银台,以及旁边小黑板上我用来记录每日特价和注意事项的工整字迹,似乎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老板是个细致人。”他轻声说了一句,不像夸奖,更像一个客观的评价。

“混口饭吃,瞎忙活。”我谦虚道。

陈伯没再说什么,微微颔首,便转身离开了,步伐稳健而规律。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心中微动。这位陈伯,像一本沉默的书,或许内里藏着值得翻阅的内容。

一天的营业在黄昏时分渐渐落下帷幕。晚市过后,我们三人照例进行打扫。徐国俊清理着灶台,虽然疲惫,但脸上带着掌控局面的自信。孙阿姨拖着地,嘴里絮叨着今天听到的街坊新闻。我则仔细清点着收银盒里的钱款,核对账目。

“老板,今天那张大姐,你可算没让她得逞。”徐国俊一边刷着大锅,一边说道,语气里带着点佩服,“以前你老让着她,我都觉得憋屈。”

孙阿姨也插嘴:“就是!那种人,就不能惯着!越惯越蹬鼻子上脸!”

我笑了笑,没有解释太多。他们看到的只是一次价格上的坚持,而我经历的,却是一场关于心性、耐力和底线把控的微观修炼。无论是李姨的“软磨”,还是张大姐的“硬泡”,亦或是其他形形色色的结账方式,都在反复捶打着我的耐心,磨砺着我的应变,让我学会在方寸之间,守住自己的城池,同时还能维系住表面的和谐。

这结账台,就是我的模拟谈判桌。每一句对话,每一次交锋,都是在为未来那个真正的战场,积累着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经验。

打烊,锁门。秋意渐深,夜风带着刺骨的寒意。我独自走在回出租屋的路上,脑海里回放着今天在收银台前的一幕幕。

李姨的精明,张大姐的泼辣,陈伯的严谨,还有那沉默男孩的眼神……这些面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当下生活的全部。

我知道,距离我重返巅峰,拿回属于我的一切,还有无比漫长的路要走。但在此刻,在这家名为“多多麻辣烫”的小店里,在这日复一日的结账博弈中,我感到那层名为“忍耐”与“智慧”的甲胄,正一寸寸地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坚韧。

守住了本心,便熬得出一锅最好的人间烟火。而在这烟火气中铸就的甲胄,终将护着我,走向最终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