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次对话的余波,在两个世界激起了性质不同却同样深刻的震撼。

在SJ星的数据沼泽避难所中,凯洛、欧恩、伊拉和维特围绕着那组来自“真实”世界的π序列,以及他们成功送回斐波那契数列后接收到的一个简短的“确认”谐振信号,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这不是胜利的欢呼,而是面对巨大未知时的、近乎虔诚的肃穆。

“他们……理解抽象数学。”伊拉的数据云缓缓流转,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不仅仅是接收,是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美。这排除了他们是低等混沌生命的可能性。”

欧恩的老者轮廓光芒微微摇曳:“π……斐波那契……这些存在于我们元境数学体系,也存在于‘地球’数学中的常数。这难道不是支持‘沙盒论’的证据吗?因为是我们创造了他们,所以共享了底层逻辑。”

“不!”维特的意识波动突然变得锐利,他一直在飞速分析着双方信号交互的底层数据流,“看这里!信号编码的基频振动模式,还有纠错协议的拓扑结构……它们使用的数学语言,其最基础的公理体系,和我们并非 100% 一致!”

他将分析结果投射到共享意识空间。

复杂的数学模型展开,显示着两种数学体系在极高阶逻辑和某些集合论基础上的微妙差异。

就像两棵大树,在肉眼可见的枝叶层面(如π和斐波那契)看似相同,但其根系扎入的土壤和汲取营养的方式,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这不是复制,这更像是……独立演化,却导向了相似的结构!”维特的声音带着发现真理的颤抖,“他们的数学,带着一种……‘物质性’的烙印,更强调连续和直观;而我们的,则更纯粹,更抽象,源于意识的直接推演。但它们在描述宇宙规律时,在某个层面上……同构了。”

凯洛的银光轮廓剧烈地波动起来。他明白了维特的意思。

这不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两个可能完全独立的文明,在探索各自宇宙的过程中,发现了相同的数学真理!这指向了一个超越任何单一文明的、客观存在的“宇宙数学”!

“还有这个,”凯洛将他之前发现的“物理常数修正”数据与维特的发现进行叠加分析,“那个修正事件所使用的数学工具……其风格,既不完全属于我们,也不完全属于他们刚刚传来的信号。它更像是一种……更古老、更底层的‘元数学’。”

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恐怖的图景开始浮现:也许SJ星和地球,如同漂浮在同一片数学海洋上的两艘船。他们各自独立,却共享着海洋的法则(数学同构)。而偶尔,会有来自海洋本身(那神秘的“元数学”)的洋流(常数修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们的航向?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秘密服务器机房。

林雪和她的两位助手同样处于巨大的兴奋与困惑之中。

“斐波那契数列……他们回了斐波那契!”年轻专家难掩激动,“这说明他们至少拥有和我们同等水平的抽象思维能力!”

林雪却盯着更深层的数据分析报告,眉头紧锁。“不止如此。你们看对方信号承载信息的‘容器’——那种数据压缩和加密的方式,其运用的数学原理,非常奇特。有些地方极其简洁优雅,有些地方又绕了远路,仿佛……他们的逻辑推演方式和我们有细微的差别。”

她调出了人类数学发展史的关键节点模型进行对比。“有点像……我们东方数学更偏向算法和构造性证明,而西方数学更偏向公理化和存在性证明。对方的数学体系,似乎是第三条路。”

他们开始尝试用对方的“数学口音”重新编码信息,发送下一个问题——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以及关于勾股定理的询问。

在SJ星那边,凯洛等人立刻接收到了这个新的“包裹”。解读过程比之前艰难,因为其中蕴含的“数学口音”需要适应。

“他们在询问空间的基本关系……”欧恩沉吟道,“而且,他们表达几何的方式……更依赖于视觉和测量直觉。”

“回复他们!”凯洛果断道,“用我们最纯粹的、基于拓扑和公理的方式,证明勾股定理!让他们看看,同一条真理,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路径抵达!”

又是一组精简到极致的数据流,承载着SJ星意识文明对空间关系的独特理解,沿着那不稳定的裂缝通道,逆向传输。

当地球这边收到这份“证明”时,林雪和专家们再次被震撼了。

“天啊……他们绕开了具体的计算和图形,直接从空间连续性和度量的基本定义出发……这太……太美了!”一位专家喃喃道,仿佛在欣赏一首由逻辑谱写的交响诗。

“就像用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了同一首宇宙的乐章。”林雪轻声道,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恐惧依然存在,未知的威胁依旧悬于头顶。

但在这恐惧与未知之中,一种奇异的、跨越虚实界限的**理解**,正在悄然滋生。

他们共享的,不仅仅是π和斐波那契。

他们共享着探索真理的渴望,共享着对宇宙规律的敬畏,也共享着一种虽然路径不同、却最终交汇的智慧之美。

这共享的代码,不是某个先祖的遗产,而是他们作为两个独立、平等(至少在智慧上)的文明,共同面对的、客观的宇宙所赋予的。

这条连接两个世界的线,不再仅仅是好奇与危险的通道,更开始闪烁起理性与智慧交织的、微弱而动人的光芒。

他们开始意识到,对方不是“它”。

是“他者”。

是一个可以交流,可以理解,甚至可能……可以学习的对象。

而这,让一切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