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梁识抬头看了看天色,笑道:“陈师弟,这时辰也差不多了,走,带你去饭堂用午饭,去晚了怕是抢不到好菜了。”

两人便折向南边,穿过小门,来到了饭堂。

饭堂宽敞明亮,里面已经排起了几条不长的队伍,学子们井然有序。

伙食是固定的两菜一汤,一荤一素,主食是杂面馒头,管饱。

虽然荤菜里面没多少肉,但对青文来说,这已是家中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好伙食。

他与梁识打了饭,寻了张空桌坐下。饭菜滋味寻常,但胜在热乎实在,青文就着汤吃了两个大馒头,感觉一路的疲惫都消散了不少。

用过午饭,梁识见青文对藏书馆颇为意动,便主动道:“左右下午无事,不如我们去藏书馆看看?那儿可是咱们书院最宝贝的地方。”

青文自然求之不得。两人便沿着上午指点的路径,往讲堂后方走去,上行至三岔路口,直通那座位于更高处的藏书馆。

推开藏书馆厚重的木门,一股清凉、带着陈年木香和书本特有的墨味扑面而来。

馆内比想象中要朴素许多,十几个高大的柏木书架整齐排列,上面分门别类地插满了书籍。

数量虽不算浩瀚,但经史子集等儒家经典一应俱全。也有一两个书架专门陈列着天文地理、农桑水利、律法算学等实用书籍。

陈青文注意到,像《四书章句》这类常用书,书架上往往并列放着三五本相似的抄本,而一些冷门的杂学书籍则往往只有孤零零的一本。

书架上的书大多看得出是手工抄录的副本,纸墨新旧不一,只有少数几本显得格外古旧,想必是珍贵的原版或孤本,被小心地放置在靠里的位置。

靠窗光线最好的地方,设着几张长条书案和座椅,此时已有七八个学子在此伏案阅读或静心抄录,馆内只闻轻轻的翻书声和脚步声,静谧而庄严。

梁识低声介绍道:“这里大部分书都是抄本,可以外借,需在门口登记。那些看起来特别旧、特别好的,多半是原本,只能在馆里看。”

梁识又指了指馆内的柜台:“喏,那就是登记处。还兼卖些笔墨纸砚,价格还算公道。馆里常备的书,也能花钱请他们代抄一份。”

他凑近些,声音里带着点分享秘密的意味,“像咱们这样手头紧的,可以去登记处问问有没有抄书的活计,既能练字温书,还能赚些笔墨钱,一举两得。”

青文闻言,心中一动,将这“抄书挣钱”的事牢牢记住。

两人在书架间轻缓穿行,青文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诗经集传》的抄本,走到窗边空位,静静地翻看起来,一时间竟沉醉其中,不知时光流逝。

直到梁识轻轻碰了碰他,示意天色不早,青文才恍然惊觉,已是傍晚。

两人依依不舍地离开藏书馆,回到饭堂用了晚饭。

等他们回到斋舍时,屋内已点了油灯,另外两位室友也都到了。

靠窗书案旁,一个面容白净、身形清瘦的少年正襟危坐,就着油灯专注地看着书。

听到开门声,他抬起头,目光在青文脸上停留一瞬,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神色间带着几分疏离。

另一边,一个看起来敦实憨厚、年纪与青文相仿的少年,正手脚麻利地将几件粗布衣裳塞进床底的藤箱里。

见他们回来,他立刻直起身,脸上绽开一个朴实的笑容,带着明显的本地口音热情地说道:“呀,你们可回来啦!俺叫赵铁柱,云雾镇本地人,也是今儿刚来的,分在丙班!这位李师兄……”他指了指看书的少年,“是清河县人。你们就是梁师兄和陈师兄吧?”

梁识作为“老人”,笑着接话:“对,我是梁识,也是清泉县的。他叫陈青文,安平县的。咱们宿舍这下算是凑齐了!”

他转向看书的少年,“逸之,书啥时候都能看,咱们先认识认识?”

那清瘦少年这才放下书卷,起身拱了拱手,语气平淡简洁:“李逸之,丙班。”说完便又坐了回去,但没有立刻拿起书,显然还是给了同窗面子。

赵铁柱却是自来熟,好奇地问青文:“陈师兄,你是安平县的?那可不近啊!这一路辛苦了吧?你们安平县今年过了府试的童生多不?”

青文忙道:“赵师兄叫我青文就好。路上是有些远,不过还算顺利。我们县今年过了的,加上我,一共三人。”

“哎呀,叫啥师兄,俺看你比俺小点儿,叫俺铁柱就成!”赵铁柱摆摆手,又看向李逸之,“李师兄,你们平川府可是文风鼎盛之地,怎么也来这边读书了?”

李逸之抬眼,淡淡道:“有长辈在此。”便没了下文。

梁识见状,笑着打圆场:“好了好了,以后日子长着呢。逸之性子静,铁柱你多包涵。咱们丙班虽说人杂,但刘教习教得是顶用心的,只要自己肯下功夫,未必就比甲班乙班差。”

四人又闲聊了几句书院规矩、明日课程,赵铁柱话语最多,梁识适时引导,青文认真听着,李逸之偶尔应上一两个字。虽是初次聚齐,性格各异,倒也初步有了同窗之谊。

夜色渐深,山间凉意透过窗缝漫进来。梁识打了个哈欠:“明儿还得早起点卯,咱们歇了吧?”

四人便不再多言,吹熄了油灯,各自躺下。

黑暗中,听着窗外隐约的风声与屋内同伴逐渐均匀的呼吸声,陈青文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