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阴暗潮湿,不时响起一两声惨叫的诏狱内,身戴枷锁镣铐的王惠卿身子抖如筛糠。

赵城说完便不再多言,就那么看着他。

诏狱内除了正在受刑官员的惨嚎声外,便再无其他任何声音。

赵城也不催,一时间这间牢房内陷入了令王惠卿无比恐惧的寂静之中。

良久之后,牢房不远处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

听到这个声音,赵城面上露出一抹笑意,缓缓起身准备离开牢房。

王惠卿看到这一幕,心中最后那根紧绷的心弦彻底断开。

“大,大人,下官,下官愿意交代。”

王惠卿说完这句话,仿佛被抽干了全身力气一般,瘫软如泥。

“哦?本座还以为你想尝尝锦衣卫掌刑千户的手段才肯交代,呵呵…”赵城冷笑出声。

“将你做的那些事情都说了吧,记住,你只有这一次机会。”

“是,是大人,下官明白。”

两名镇抚司文书立即提笔蘸墨。

“大人,寂云寺每年都会通过灌阳县县令给下官送一万到两万两不等的银子,这些银子多的时候,下官自己留三千两,剩余尽皆送到广西三司上官衙门。”

听到这里,赵城挑了挑眉,沉声道:“说清楚,广西三司衙门都有谁拿了,拿了多少。”

“若一年两万两银子,下官只留三千两,剩余一万七千两,承宣布政使司分七千两,提刑按察使司分五千两,都指挥使司分五千两,三司衙门各位大人之间如何分配,下官不知。”

“下官任桂林知府这四年,每年的分配皆是如此。”

赵城点点头,虽然不清楚这三司衙门最高长官分别拿多少,但有这些口供也足以让他们锦衣卫去拿人了。

“大人,广西三司衙门以及广西大多官员都与庆国公陈邦傅有暗中往来,据下官所知,上次朝廷派往南宁筹建盐铁司一事,便是三司衙门派人通知南宁当地同僚。”

“此外,陛下和朝廷抵达桂林之后,一举一动,三司衙门中都有人收集信息,送往浔州庆国公陈邦傅处。”

赵城越听,越觉得心惊,根据桂林知府王惠卿的交代,广西三司衙门,不仅与陈邦傅暗中往来,甚至还有暗中联络李成栋部,以及湖广督师何腾蛟。

听到这个消息,赵城命掌刑千户接替他继续审讯。

而赵城带着已经记录好的内容,连忙赶往行在圜殿。

来到圜殿门口,赵城着急的让门口太监通报。

小太监见是锦衣卫指挥使,不敢有耽搁,立即入殿通报。

朱由榔看着着急忙慌的赵城,心知桂林知府可能交代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赵城将王惠卿的审讯记录连忙交给随侍太监。

朱由榔看完,心中震怒不已。

“好,好,好,好啊,好啊,真是朕的好臣工。”他的声音出奇地平静,却像腊月寒冰,裹挟着刺骨的冷意。

“广西三司,国之重器,竟成了庆国公的耳目喉舌。连朕在这桂林城中,也成了他们眼中需得时刻盯着的物件了。”

“湖广督师何腾蛟,真是朕的股肱之臣啊!”

朱由榔缓缓站起身,明黄色的常服在烛光下流转着暗沉的光泽。他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赵城。”

“臣在。”

“他们不是喜欢传递消息么?那就让他们传。王惠卿既然开了口,就把这份功劳坐实了。

你去,将三司衙门里,与陈邦傅、与湖广、与李成栋部往来最密的那几个,给朕盯死了。他们每一封信,每一个使者,朕都要知道得一清二楚。”

随后朱由榔走回御案前,提起朱笔,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缓缓写下一个“忍”字,笔力千钧,墨迹几乎透纸背。

随即,他又在旁边,重重地写下一个“断”字。

朱由榔心中轻叹一声,在没有拿下陈邦傅之前,三司衙门暂时还不能动。

再让他们蹦跶几天吧。

朱由榔心道。

“去吧。”

“诺。”

赵城当即离去,当天夜里,锦衣卫中最为精干的一批成员融入夜色之中。

桂林知府王惠卿,也因为陈邦傅的原因,暂且羁押在诏狱之中。

三司衙门的人得知桂林知府被锦衣卫带走的消息,众人心中大惊。

但连续两日锦衣卫和朝廷没有动他们,令三司衙门的人松了暂时松了口气。

当天桂林知府王惠卿,因渎职、贪墨一事被押解刑场处斩,锦衣卫也在同一天抄了王惠卿的家。

三司衙门的人得知王惠卿被处斩的原因,心中才彻底松了下来。

他们明白王惠卿或许说了什么,但朝廷如今直接将王惠卿处死,就代表朝廷此时并不愿继续扩大此事。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朱盛浙,当天与提刑按察使司巡按御史辜延泰,两人各自写了密信。

一封送往浔州,另一封送向湖广。

不过他们的人半路便已经被锦衣卫盯着的人拿下。

那两封信,也送到朱由榔的面前。

这两封信,一封是布政使朱盛浙写给湖广督师何腾蛟的,另一封是巡按御史辜延泰写给陈邦傅的。

两封信内容大差不差,基本都是朝廷和皇帝近来在桂林的动作。

以及桂林知府王惠卿,因渎职和贪墨被斩,他们二人担心,朝廷会不会知道了些什么事情。

故而请何腾蛟和陈邦傅能够上疏朝廷,调他们分别前往湖广以及浔州。

二人这是想就此脱身。

朱由榔冷笑一声,命随侍太监将这两封密信收好。

桂林京营驻地大校场内。

焦琏已经补充满上次桂林之战中损失的兵员。

李成栋部投降的三千多人马直接打散,分到五军营和腾骧左卫以及桂林卫之中。

剩下的兵员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桂林之战后从各地流亡到桂林的难民以及溃兵。

桂林本地经过上次扩建桂林卫以及京营,早已无兵可征。

毕竟桂林当地年龄合适的男丁还需要继续种地,城内青壮也得继续营生,不能将桂林一地所有青壮全都征招进军中。

否则直接导致桂林一地民生凋敝。

好在桂林一战后,朝廷和皇帝的威名传遍天下。

那些不愿投降建奴的好儿郎们跋山涉水,一路风尘仆仆的来到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