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红尘观棋者 > 第181章 西韵东魂·道在坚守包容间(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1章 西韵东魂·道在坚守包容间(续)

冬雪初霁,麻栗村的山路覆着一层薄冰,却挡不住村口那辆黑色商务车的车轮。车身上印着的“卢浮宫附属民俗博物馆”字样,像一道跨越山海的光,照亮了这个偏远山村的清晨。

车门打开,一位身着驼色大衣的中年男人走下来,他是博物馆亚洲区负责人皮埃尔,身后跟着翻译和两位文化学者。皮埃尔的目光掠过皑皑青山与古朴民居,眼中带着审视与好奇:“麻栗村的自然与人文,果然和书中描述的一样,充满了东方韵味……。”

欧阳雪和丁元英早已在村口等候。握手寒暄后,皮埃尔直奔主题:“我们关注麻栗村的非遗很久了,秦学者的书让我们看到了东方工艺的魅力。这次来,是想邀请你们合作——为我们博物馆定制一批非遗作品,作为‘东方民俗文化展’的核心展品……。”

这个消息让欧阳雪心头一热。卢浮宫附属民俗博物馆,那是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麻栗村的非遗能走进那里,意味着这份坚守终于能被世界看见。可皮埃尔接下来的话,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她的热情。

“为了让西方观众更好地接受,我们希望作品能做一些商业化改编。”皮埃尔拿出一份设计草图,“比如,在桃木雕刻中融入哥特式花纹,竹编作品里加入珐琅彩装饰,让东方工艺与西方审美结合,更具市场吸引力……。”

草图上,原本古朴典雅的桃木松鹤,被硬生生加上了尖顶、拱券等哥特式元素,显得不伦不类;素雅的竹编花篮,缀满了色彩艳丽的珐琅彩,失去了原本的清韵。

“这不行……!”一旁的李师傅忍不住开口,他是跟着一起来的老工匠代表,“我们的手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是自然与传统的融合。加这些东西,就是丢了根,毁了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王师傅也连连摇头:“桃木雕刻的精髓是刀法和寓意,松鹤象征长寿,梅兰竹菊代表气节,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根脉。哥特式花纹是什么?珐琅彩又是什么?加进去,就不是我们的非遗了……!”

老工匠们的反对声此起彼伏。他们一辈子守着手艺,视传统为生命,绝不能容忍这样的“篡改”。年轻工匠们也面露难色,虽然他们不排斥创新,但这样的“融合”,显然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底线。

欧阳雪陷入了两难。一边是走向世界的绝佳机遇,能让麻栗村的非遗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另一边是老工匠们的坚守,是非遗传承的本真。她看着皮埃尔期待的眼神,又看着老工匠们坚定的态度,只觉得左右为难。

“皮埃尔先生……,”丁元英缓缓开口,打破了僵局,“您的想法,本质是希望东方文化能被西方理解和接受,这一点我们认同。但非遗传承的核心,是‘魂’,而非‘形’。您所说的改编,看似是融合,实则是让东方工艺削足适履,迎合西方审美,这恰恰违背了文化交流的本质……。”

皮埃尔皱了皱眉:“丁先生,我不太理解。文化交流不就是相互妥协、相互融合吗?如果完全坚持传统,西方观众可能无法欣赏,作品也很难产生影响力……。”

“融合不是妥协,而是在坚守本心的基础上,寻找共通之处……。”丁元英拿出一张麻栗村的风景照,照片里,青山绿水间,老工匠正在专注地创作,“您看,我们的非遗,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追求的是‘简约而不简单’的意境。而西方文化中,也有对自然的敬畏,对工艺的追求。我们可以找到这些共通点,而不是强行拼接元素……。”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有一个建议——‘魂不变,形微调’。核心工艺和文化寓意必须保留,这是我们的根;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在作品的底座、细节处,融入一些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几何元素,比如圆形、三角形,这些元素简洁大方,不会破坏作品的整体意境,又能让西方观众产生熟悉感……。”

丁元英的话,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思考。老工匠们你看我,我看你,脸上的怒气渐渐消散。李师傅沉默了片刻,说道:“丁先生说得有道理。只要不丢核心,不毁寓意,适当加一些细节,或许也不是坏事……。”

王师傅也点头:“关键是要守住我们的根。桃木雕刻的刀法不能变,竹编的经纬不能乱,寓意不能改。细节上的调整,我们可以试试……。”

欧阳雪眼前一亮。丁元英的建议,既守住了非遗传承的本真,又兼顾了西方观众的审美需求,完美地解决了“走向世界”与“坚守本真”的矛盾。她看向皮埃尔:“皮埃尔先生,丁先生的建议您觉得怎么样?我们可以先做几件样品,让您看看效果……。”

皮埃尔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我相信丁先生的智慧,也尊重你们的传统。我们可以先尝试合作,看看这样的融合是否能达到预期……。”

合作意向初步达成后,皮埃尔一行人在村里停留了三天。他们参观了工匠们的工坊,近距离观看了桃木雕刻、竹编、刺绣等工艺的制作过程,对东方工艺的精湛技艺赞不绝口。老工匠们也放下了戒备,耐心地为他们讲解作品的寓意和制作工艺。

期间,丁元英和皮埃尔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的前提。”丁元英说道,“真正的强者,不是通过迎合他人来获得认可,而是在坚守本心的基础上,以包容的心态与他人交流。我们的非遗,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世界,不需要通过改变本质来讨好谁……。”

皮埃尔深表认同:“丁先生,您让我对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们总觉得西方审美是主流,东方文化需要适应我们。现在我明白,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差异之别。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融……。”

三天后,皮埃尔带着样品制作方案离开了麻栗村。村里的工匠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老工匠们负责核心工艺,年轻工匠们则根据丁元英的建议,在细节处融入西方几何元素。

李师傅负责制作一件桃木松鹤摆件。他依旧沿用传统的浮雕刀法,松鹤的形态栩栩如生,眼神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在底座的设计上,他采纳了年轻工匠的建议,雕刻了一圈简洁的圆形花纹,既保留了东方的古朴,又增添了一丝西方的简约。

王师傅的竹编花篮,依旧采用传统的经纬编织法,纹路细密,结实耐用。他在花篮的提手上,加入了少量的三角形编织元素,让原本素雅的花篮多了一份设计感,却又不破坏整体的清韵。

年轻工匠周明,则尝试将西方的几何构图融入桃木雕刻的背景中。他雕刻了一幅“山水人家”,远山采用了简洁的三角形轮廓,近水则用圆形波纹表现,房屋的屋顶是传统的歇山顶,墙体却用了直线勾勒,东西方元素在作品中自然融合,毫无违和感。

创作过程中,工匠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让西方几何元素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如何在不破坏寓意的前提下增加作品的观赏性。每当遇到问题,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丁元英则在一旁适时提点,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有机的结合……。”丁元英看着工匠们的作品,“比如这个竹编花篮,提手上的三角形元素,不能只是简单地编上去,要考虑到受力情况,还要与花篮的整体形态协调。这就像做人一样,既要保持自我,又要学会适应环境,在适应中坚守本心……。”

在丁元英的指导下,工匠们的作品越来越成熟。半个月后,第一批定制样品终于完成。当这些作品摆在欧阳雪和丁元英面前时,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桃木雕刻依旧古朴典雅,核心工艺和文化寓意丝毫未变,底座和细节处的西方几何元素,不仅没有破坏作品的整体意境,反而让作品更具层次感和设计感;竹编作品保持了原本的素雅清韵,少量的珐琅彩点缀(经过调整,改为低饱和度的色彩),让作品更加精致,却不显得浮夸。

皮埃尔收到样品后,立刻发来反馈,对作品赞不绝口:“太完美了!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东方本真与西方适配的完美融合。西方观众既能感受到东方工艺的精湛,又能找到熟悉的审美元素,这样的作品,一定能引发轰动……。”

三个月后,麻栗村的非遗作品如期在卢浮宫附属民俗博物馆展出。展览开幕式上,皮埃尔特意邀请了丁元英、欧阳雪和几位老工匠代表出席。

当一件件桃木雕刻、竹编、刺绣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现场响起了阵阵惊叹。西方观众们驻足在作品前,仔细欣赏着精湛的工艺,聆听着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他们被东方工艺的魅力所折服,更被其中蕴含的坚守与传承精神所打动。

“这些作品太神奇了……!”一位西方观众说道,“桃木雕刻的刀法如此精湛,松鹤的形态栩栩如生,寓意也非常美好。底座的几何元素,让我觉得很亲切,也让作品更具现代感……。”

另一位观众则表示:“我以前对东方非遗了解很少,这次展览让我看到了东方文化的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东方人的智慧和坚守……。”

展览期间,麻栗村的非遗作品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称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让东方非遗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不少西方文化机构和企业也纷纷联系欧阳雪,希望能与麻栗村合作,将更多的东方非遗作品引入西方市场。

皮埃尔在展览闭幕式上宣布:“我们与麻栗村的合作是长期的。未来,我们将持续引入麻栗村的非遗作品,同时也会组织西方工匠前往麻栗村交流学习,促进东西方工艺的深度融合。”

这个消息让欧阳雪和老工匠们都激动不已。他们的坚守,终于换来了世界的认可;麻栗村的非遗,终于真正走向了国际。

回国的航班上,欧阳雪看着窗外的云海,心中充满了感慨。她转头看向身边的丁元英:“丁先生~,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们可能早就放弃了,或者为了机遇而丢了本心……。”

丁元英微微一笑:“是你们自己足够坚定。非遗能走向世界,不是因为我们改变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守住了什么。守住了核心工艺,守住了文化寓意,守住了传承的初心,这才是最有力量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或迎合,而是双向的尊重与包容。我们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优秀元素,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就像《遥远的救世主》里说的,真正的强者,是守住本心后再兼容他人,而非削足适履地迎合……。”

欧阳雪点了点头,心中豁然开朗。她知道,这次与卢浮宫附属民俗博物馆的合作,只是麻栗村非遗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诱惑,但她相信,只要他们坚守本心,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麻栗村的非遗一定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永葆生机和活力。

回到麻栗村时,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老槐树底下,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李师傅拿着自己雕刻的桃木平安扣,递给丁元英和欧阳雪:“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谢谢你们让我们的手艺走向了世界。”

王师傅也说道:“以后,我们要更加用心地做手艺,守住我们的根,让更多人知道麻栗村的非遗,知道中国的文化……。”

晚上,村里举办了庆祝晚宴。大家围坐在火塘边,举杯欢庆。火塘里的炭火正旺,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红彤彤的。年轻工匠们兴奋地讨论着未来的创作计划,老工匠们则欣慰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眼中满是希望。

丁元英坐在角落,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中平静而安宁。他知道,红尘如棋,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只要守住本心,看清规律,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一切,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

欧阳雪走到他身边,坐下,轻声说道:“丁先生~,你看,我们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小丹如果看到这一切,一定会很开心……。”

丁元英转头看向她,眼中满是温柔:“她一直都在。她的精神,已经融入了麻栗村的每一寸土地,融入了我们的每一件作品,融入了我们的坚守与传承中……。”

夜色渐深,麻栗村的灯火渐渐熄灭,只有火塘里的炭火还在跳动。大家的欢声笑语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宁静与祥和。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不仅让麻栗村的非遗走向了世界,更让村民们明白了坚守与包容的力量。

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会有风雨,还会有挑战,但他们不再畏惧。因为他们的道,在麻栗村的手艺里,在村民们的笑容里,在丁元英的陪伴里;他们的坚守,会像一颗恒星,永远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让麻栗村的非遗,在世界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西韵与东魂的交融,也会成为文化交流的典范,告诉世界: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坚守本心,包容差异,在尊重与理解中,实现共赢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