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红尘观棋者 > 第79章 万法归一与何处不道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9章 万法归一与何处不道场

“匠心联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肖亚文的主导下,联盟启动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全球传统手艺数字档案馆”。这个计划旨在联合全球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将世界各地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通过最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系统性的记录和保存。

这不再仅仅是中国的故事,而是全人类共同守护文化多样性的史诗。消息一经公布,便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并被列为年度重点文化保护项目。

古城,作为这个项目的发起地和核心枢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匠人齐聚于此,共同为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

丁元英的家,却依旧是那个最安静的角落。

他没有参与“全球数字档案馆”的任何筹备工作,甚至没有去参加联盟为项目启动举办的盛大仪式。他像一颗被遗忘在时光角落里的石子,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打扰。

他的日常,简单到了极致。每天清晨,他会沿着古城墙根下的小路散步,听晨练的老人唱着古老的歌谣,看日出染红远处的山峦。上午,他会在书房里读一些古籍,大多是关于哲学和历史的着作。下午,他要么泡一壶茶,坐在露台上发呆,要么就去附近的公园,看孩子们嬉戏玩耍。

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孤僻,甚至有人说他是“江郎才尽”,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丁元英对此毫不在意,依旧我行我素。

这天傍晚,丁元英散步回来,在门口发现了一个包裹。包裹上没有寄件人的名字,只有一行简单的字:“丁先生亲启”。

他将包裹拿回屋里,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本装订精美的画册,画册的名字是《匠心之光》……

画册里收录的,都是“匠心联盟”成立以来,年轻匠人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有将传统苏绣与现代油画结合的屏风,有融入了北欧极简风格的宜兴紫砂壶,有采用了3d打印技术的传统木雕……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创意与活力,展现了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画册的最后一页,是肖亚文写的一段话:

“丁先生:当您看到这本画册时,‘全球传统手艺数字档案馆’的第一阶段工作已经顺利完成。这些年轻匠人的作品,是文化传承最好的答卷。我们知道您不喜欢喧嚣,所以没有打扰您。但我们想让您知道,您当年种下的种子,已经在全世界开花结果。感谢您,为我们点亮了最初的那盏灯。——肖亚文及‘匠心联盟’全体成员”

丁元英捧着画册,久久没有说话。他一页一页地翻看着那些精美的作品,眼中没有激动,也没有自豪,只有一种淡淡的平静和欣慰。

他想起了当年在柏林的孤独,想起了小丹清澈的眼神,想起了格律诗的风风雨雨,也想起了“正心”基金会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

他这一生,似乎都在做一件事——播撒种子。

在资本市场,他播下了“杀富济贫”的种子,希望能打破旧的格局;在古城,他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希望能守护即将失落的根脉。

现在,这些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甚至蔓延到了世界各地。而他,只是那个最初的播种人,在播种之后,便默默地退到了一旁,看着它们自由生长。

他不需要别人的感谢,也不需要外界的认可。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就在这时,门铃又响了……

丁元英放下画册,打开门,看到门口站着的是了尘师傅。他的身边,还跟着一个年轻的僧人。

“丁先生,好久不见……。”了尘师傅双手合十,微笑着说。

“了尘师傅,快请进……。”丁元英侧身让他们进屋。

三人在茶室坐下。丁元英为他们泡了茶。

“这位是我的弟子,了悟。”了尘师傅介绍道,“他刚从外地云游回来,听说了丁先生的事,很是敬佩,想来拜见您……。”

年轻的僧人双手合十,恭敬地说:“弟子了悟,见过丁先生。常听师父说起先生的智慧,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了悟师傅客气了……。”丁元英微微颔首。

了尘师傅看着丁元英,笑着说:“丁先生,我听说‘匠心联盟’启动了‘全球数字档案馆’的项目,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您作为发起人,却始终隐于幕后,这份胸襟,实在难得……。”

“我不是发起人,只是个过客。”丁元英平静地说,“这些都是肖亚文和联盟成员们努力的结果,与我无关……。”

“非也……。”了尘师傅摇了摇头,“若无您当初的发心,若无您搭建的平台,便不会有今天的一切。您就像那深埋地下的树根,虽然看不见,却滋养着整棵大树的生长……。”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实,无论是佛道修行,还是世间行事,道理都是相通的。佛说‘万法归一’,道说‘道法自然’,说的都是同一个真理——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只要心怀正念,坚守初心,便是修行,便是道场……。”

“您当年操盘私募基金,是道场;您后来创办格律诗,是道场;您现在守护文化,退隐山林,也是道场。所谓‘红尘观棋’,观的不是别人的棋,而是自己的心。您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这本身就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修行……。”

丁元英静静地听着,眼中露出了一丝了然的笑容。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困惑,想起了对“佛果”“道”“苦乐”“贫富”的追问。现在他明白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每一个当下的行动和心境里。

没有固定的“道场”,也没有永恒的“棋局”。所谓的“观棋者”,最终要观的,是自己的内心。所谓的“救世主”,最终要拯救的,也是自己的灵魂。

他为小丹续写的“神话”,也终于在这一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它不再是一个关于某个人、某件事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修行”与“道场”的寓言。它告诉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心怀敬畏,坚守初心,就能在自己的生命里,书写出最动人的神话。

丁元英看着窗外渐渐沉下的暮色,心中一片澄澈。

他知道,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的余生,将会在这份“万法归一,何处不道场”的觉悟中,继续平静地度过。他会像那深埋地下的树根,默默地滋养着文化的土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那部写给小丹的“神话”,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自己的生命道场里,坚守初心,点亮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