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开局明末建基业 > 第65章 北狩方略(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安,统帅府议事堂。炭火驱散了初冬的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堂内凝重而略带分歧的气氛。沈正阳刚刚抛出的战略构想,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

“北上?主动出击蒙古部落?” 周子恒(周先生)率先开口,花白的眉毛紧紧拧在一起,脸上写满了不赞同,“统帅,我军新定关中,百废待兴,内部清扫尚未完全结束,新军编练亦在磨合。当此之时,正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稳固根基为上。贸然北上,深入不毛,去攻击那些来去如风的蒙古人,胜则所获未必能偿远征之耗,败则动摇根本,更凭空树敌于北疆,实非明智之举啊!”

他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文官和求稳派将领的想法。中原未平,内部待固,此时主动去招惹北方的邻居,怎么看都像是一场得不偿失的冒险。

“周先生所言,老成谋国,确有其理。” 沈正阳并未动怒,语气平和,目光却锐利地扫过全场,“然,诸公只见其险,未见其利,更未察其势。”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北方疆域图前,手指有力地划过长城以北广袤的草原地带。

“我军欲图长远,三大难题亟待解决!” 沈正阳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其一,畜力!关中历经战乱,耕牛、驮马奇缺,严重影响农事恢复与物资转运。而草原之上,牛羊遍野,良马成群,此正可解我燃眉之急!获取大量牲畜,不仅利于农耕,更能充实我军驮运、骑兵之需,此乃实利之一!”

“其二,练兵!” 他目光转向王铮、刘虎等将领,“新编陆军,操典虽善,终是纸上谈兵。火炮之机动,步骑炮之协同,刺刀阵之实战效能,非经血火检验,难成真正铁军!草原开阔,正适合我军展开,以战代练,检验新战术,磨砺各部配合,此乃实利之二!”

他停顿片刻,手指重点在几个标注着蒙古部落名称的区域,语气变得深沉:

“其三,亦是至关紧要者,在于北疆大局!” 他环视众人,目光灼灼,“诸位莫非以为,我等不北上,北疆便可高枕无忧?非也!”

“建虏(清军)崛起于辽东,其势日盛,已多次破关入寇。漠南蒙古诸部,并非铁板一块!其中,有慑于建虏兵威,被迫依附者,如科尔沁等部;亦有心念故元,对建虏心怀怨望,甚至暗中抵抗者!尤其是原蒙古大汗林丹汗部众,虽遭建虏打击溃散,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部分残余势力散落草原,对篡夺其位的建虏岂能心服?”

他详细分析道,显然对北方局势了如指掌:“建虏为控制蒙古,行减丁之策,限制各部人口,更拉拢一部,打击一部,使其相互制衡,无法形成合力对抗建虏。此正是我等之机会!”

沈正阳的声音带着一种战略家的远见:“我军北上,目标绝非盲目树敌。当明确区分:对依附建虏、甘为爪牙之部落,当以雷霆手段击之,既夺其牲畜,亦削弱建虏羽翼;而对那些受建虏压迫、心怀异志之部落,尤其是林丹汗旧部,则当遣使联络,示之以威,怀之以德,许以贸易、兵甲之利,甚至共击仇敌之约,将其拉拢至我方,至少使其保持中立!”

“如此一来,” 沈正阳总结道,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个弧形,“我军北上,一可得实利,解决畜力匮乏;二可练精兵,检验新式战法;三可布棋子,在北疆打入楔子,结交盟友,从侧翼牵制、削弱建虏这真正的心腹大患!此乃一举三得之策,岂是盲目树敌?”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周子恒:“周先生,稳固根基固然重要,然主动出击,以攻代守,将威胁消弭于境外,同时壮大自身,岂非更高明的‘稳固’?”

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将北上战略的深层意义和巨大利益剖析得淋漓尽致。堂内原本反对的声音渐渐沉寂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开拓的雄心所点燃的思考。

王铮微微颔首,显然被说服。曾大牛更是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就连周子恒,也抚须沉吟,不再出言反驳。

沈正阳见火候已到,不再犹豫,肃然下令:

“此战,关乎我军未来气运!曾大牛!”

“末将在!” 曾大牛轰然出列,声震屋瓦。

“命你为北征主将,总揽前线一切军务!”

“袁大山、刘虎为副将,辅佐曾将军!”

“着你三人,率领整编后之一万五千新式陆军,携全部新建之马拉炮兵中队,并配属相应骑兵、辅兵,择吉日,誓师北征!”

“末将等领命!” 三人齐声应诺,杀气盈庭。

北狩的方略,在争议与剖析中确立。一支携带者全新战术与使命的大军,即将踏出长城,走向那片充满未知与机遇的苍茫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