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开局明末建基业 > 第56章 新式弩箭与全军换装(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6章 新式弩箭与全军换装(上)

青鸾铁骑初露锋芒的振奋尚未平息,另一个制约青鸾军整体战力提升的短板,便赤裸裸地摆在了沈正阳和所有将领面前——远程打击力量的严重不足。

校场之上,新兵训练的呐喊声震天动地。然而,在专设的射圃区域,情形却不容乐观。数百名被选拔出来、臂力颇佳的士卒,正对着百步外的箭靶奋力开弓。姿势五花八门,箭矢歪歪斜斜,能稳稳射中靶心者寥寥无几,脱靶者更是不计其数。负责教导的老弓手急得满头大汗,声音已然嘶哑。

“停!” 王铮皱着眉头,挥手叫停了训练。他走到一名因为用力过猛而脸色涨红的新兵面前,拿起他手中的制式步弓,微微用力,弓臂发出不堪重负的“嘎吱”声。

“看到没有?” 王铮对随行的军官们说道,“弓力不足,则箭矢绵软,难以破甲。即便配发强弓,没有数年苦功,他们也拉不开、瞄不准!我等扩军在即,哪里等得起数年光阴来培养合格弓手?”

现实无比残酷。一名合格的弓箭手,需要从小练习,不仅需要惊人的臂力,更需要长年累月积累的手感、眼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这对于急需成军、应对未来更大规模战事的青鸾军而言,无疑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沈正阳默默看着眼前这一幕,眉头紧锁。火器部队的建设尚在襁褓之中,远水难解近渴。他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快速形成规模、有效弥补远程火力空白的武器。

他的思绪再次跨越时空,落在了那件在冷兵器时代堪称“步兵利器”的装备上——弩。

然而,普通的单兵轻弩威力有限,难以威胁重甲目标。而威力强大的床弩等重型弩,又过于笨重,难以随军机动。他需要的,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兼顾威力、射程与操作便捷性的弩。

深夜的统帅府书房内,灯火通明。沈正阳面前铺满了草纸,炭笔在他手中飞快地勾勒。他回忆着曾经在博物馆和资料中见过的古代弩机结构,结合自己对力学原理的理解,一个全新的设计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

几天后,沈正阳再次召集了匠作营的核心大匠,包括张大锤和鲁师傅。他将一叠绘制精细的图纸摊在桌上。

“此物,我命名为‘青鸾弩’。” 沈正阳指着图纸中心那件结构复杂而精巧的弩机说道。

众人的目光立刻被吸引过去。与传统的蹶张弩或腰引弩不同,这张“青鸾弩”的弩身更加厚重,弩臂采用了多层复合结构,最关键的是其上弦方式——并非单纯依靠臂力或腰力,而是在弩身中部设计了一套精巧的齿轮和杠杆组合机构。

“看这里,” 沈正阳详细解释道,“上弦时,脚踩住这个蹬环,双手扳动这个旋转手柄,通过这几组大小齿轮的变速,将人力放大数倍,从而轻松拉动弩弦,挂上弩机。即便是普通士卒,经过短暂训练,也能为这张需要数百斤力道才能张开的强弩上弦!”

鲁师傅眼睛一亮,用手指顺着图纸上的齿轮传动路径比划着,喃喃道:“妙啊!如此一来,对士卒臂力要求大减,只需有把子力气,能转动手柄即可!”

张大锤则更关注弩臂和弩机的材质与强度:“统帅,此弩若成,弩臂需用弹韧极佳的木料复合压制,关键承力部件,尤其是这弩机和齿轮,必须用精钢打造,否则承受不住这般巨力,一击即毁。”

“没错!” 沈正阳肯定道,“我们要造的,不是吓唬人的玩具,是能破重甲、毙敌于百步之外的杀器!它必须足够坚固,足够可靠!”

他指向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和弩箭规格:“弩箭需特制,加粗加重,三棱破甲镞。我要它在八十步内,能洞穿当前官军通用的任何札甲!百步之内,仍有致命威胁!”

这个要求极高,但看着图纸上那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原理,所有匠人都感到一股挑战的兴奋。这“青鸾弩”若能成功,无疑将彻底改变步兵远程交锋的格局。

“图纸在此,” 沈正阳将图纸郑重交给张大锤,“匠作营立刻成立‘弩机坊’,由你总责,鲁师傅协助。集中最好的木匠、铁匠,优先试制样弩!”

“遵命!” 张大锤和鲁师傅齐声领命,摩拳擦掌。

“此外,” 沈正阳补充道,目光投向窗外那传来隐隐水流轰鸣的方向,“一旦样弩测试成功,确认结构和用料,核心的金属部件——弩机、齿轮、扳机,要利用我们现有的水力锻锤和钻床,进行标准化批量制造!木制部件,也要制定标准,分工打造。我们要的不是几架、几十架,而是成百上千架!要让我青鸾军的每一个战兵哨,都能配备此弩!”

标准化,水力量产!这熟悉的路径,让张大锤等人信心倍增。有了打造水力钻床和板甲的经验,他们对于攻克这“青鸾弩”的制造难关,充满了期待。

很快,匠作营内一个新的区域被划分出来,“弩机坊”的牌子挂了起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拉锯刨木的声音再次密集响起。所有人都明白,又一件可能改变战争模式的利器,正在这专注与汗水中,悄然孕育。青鸾军的羽翼,即将变得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