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开局明末建基业 > 第31章 痛定思痛,定策根基(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章 痛定思痛,定策根基(下)

雷豹的话音在县衙大堂内回荡,带着一股草莽惯有的急躁与不满,也引来了不少同样渴望快意恩仇、劫掠发财的头领的低声附和。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开始弥漫,与沈正阳所倡导的沉稳根基之策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沈正阳面色不变,目光平静地看向雷豹,那眼神深处却仿佛有寒冰凝结。

“痛快?发财?”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压过了那细微的骚动,“雷头领,你还记得一个多月前,延安府城下,我们是何等‘痛快’吗?五千兄弟,一朝溃散,尸横遍野!那时候,你口袋里抢来的金银,可曾救了你一命?可曾让你觉得‘痛快’?!”

他每一个字都像沉重的鼓点,敲在所有人的心上,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过那场惨败的老兵,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眼中流露出痛苦与后怕。

雷豹被噎得一滞,脸色涨红,想要反驳,却一时找不到词。

沈正阳不再看他,目光扫过全场那些面露犹疑、或依旧不以为然的脸,语气沉凝如铁:

“流寇之路,看似痛快,实则是无根之木,无水之萍!今日抢得金银满钵,明日就可能曝尸荒野!我们为何起兵?仅仅是为了当一阵风,刮过去就散了吗?!”

他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震得烛火摇曳:

“不!我们要的是长久地活下去!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用再像我们一样,被人如猪狗般欺压,活活饿死!是为了在这乱世,真正打下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与远见:

“眼光,要放长远!洛川,就是我们扎根的土壤!均田,能让万千农民归心,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就会誓死保卫给予他们土地的我们!这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根基!屯田,能让我们的军队即便不出去抢掠,也有饭吃,不会坐吃山空!以工代赈,修的是城墙道路,聚的是人心劳力,筑的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堡垒!”

他环视众人,最终将目光定格在曾大牛、张铁锤等核心老兄弟身上:“大牛,铁锤,还有诸位最早跟着我沈正阳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兄弟,你们告诉我,是想跟着我搏一个稳稳当当的未来,还是想像没头苍蝇一样,今天不知明天死活?”

曾大牛毫不犹豫,瓮声瓮气道:“阳哥!俺听你的!你说咋干就咋干!上次败得那么惨,俺不想再来一次了!”

张铁锤重重一顿首,闷声道:“根基稳,才能活得长。”

赵石头、刘虎等人也纷纷表态支持。

核心团队的坚定,有效地压制了那躁动的气氛。

沈正阳见状,知道火候已到,他必须展现出绝对的权威,不容许任何人动摇这根本的战略转向。他看向脸色变幻不定的雷豹,以及其他几个明显还有异议的头领,声音冰冷,带着最后的警告:

“雷头领,还有诸位觉得此法太慢的兄弟,我沈正阳把话放在这里!青鸾军,要走的是立足根基、图谋长远之路!谁若觉得此法不合心意,现在就可以带着你们的人和当初分到的财物离开,我绝不阻拦!”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能剜进人的心里:

“但若选择留下,就必须遵从军令,严格执行新政!谁敢阳奉阴违,扰乱大局,或者再敢煽动劫掠、动摇军心……就别怪我沈正阳,不讲情面,军法处置!”

最后四个字,带着凛冽的杀意,让整个大堂的温度仿佛都下降了几分。雷豹等人接触到沈正阳那毫无感情的目光,心头皆是一寒,到了嘴边的反驳话语硬生生咽了回去。他们毫不怀疑,若是再敢挑衅,这位年轻的将军绝对会杀人立威!

见无人再敢公开反对,沈正阳不再纠缠,立刻趁热打铁,开始部署具体的军事建设,这也是稳住军心、尤其是那些渴望战斗的士卒的关键。

“既然定了扎根之策,军队更要精益求精!” 他沉声道,“从即日起,全军进行筛选整编!所有士卒,按战力、纪律、忠诚,分为三等!”

“第一等,为‘战兵’!选拔最勇悍、最守纪律者,日日严格操练阵型搏杀,配备最好的武器甲胄,粮饷最优!他们,将是我们未来的攻坚主力,是青鸾军的刀刃!”

“第二等,为辅兵!负责屯田、运输、工匠等役,闲时训练,战时亦可助战!”

“第三等,为守兵及民兵!以洛川本地青壮为主,农闲时集中操练,配备简单武器,主要负责本地防卫、巡逻、协防城池!”

他看向高小宝和刘虎:“小宝,你心思细,负责组建巡逻队,日夜巡视洛川境内,清剿小股土匪,维持地方安宁!”

“刘虎,你带一批机灵的兄弟,组建‘哨探营’,不仅要负责军事侦察,还要设法打通商路,以行商为掩护,将我们的情报网络,铺向延安,铺向西安!我要知道官军的每一丝动向!”

最后,他指向地图上洛川周边几个制高点:“在这些地方,设立烽火台!一旦发现大规模官军来犯,白日燃烟,夜间举火,层层传递警讯!我们要让洛川及其周边,变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敌人无所遁形,让我们自己能以逸待劳!”

一系列清晰而周密的部署,从根基民生的“文政”,到精锐防御的“武备”,再到无孔不入的“耳目”,一套完整的立足体系初现雏形。这一次,不再是流寇式的冲动,而是真正向着一个割据势力的蜕变。

虽然内部仍有暗流,但在沈正阳的绝对权威和长远规划的镇慑下,无人再敢公开质疑。青鸾军这艘刚刚经历风浪的船,在沈正阳的执掌下,开始调整风帆,坚定地驶向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固根本,储实力,待时机”的崭新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