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东汉:格物致癫 > 第66章 蒋干盗书与卧龙初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6章 蒋干盗书与卧龙初啼

江东,吴郡。

蒋干一身名士袍服,手持使节,昂然而入。他自诩辩才无双,又与周瑜有同窗之谊,自觉此番使命,定能手到擒来。周瑜亲自出迎,设宴款待,席间丝竹悦耳,觥筹交错,极尽热情。

“公瑾兄!别来无恙!”蒋干举杯,满面春风,“自洛阳一别,兄台风采更胜往昔,如今辅佐孙伯符,雄踞江东,真乃国之栋梁!”

周瑜举杯还礼,笑容温润:“子翼(蒋干字)兄过誉了。兄乃中原名士,今日屈尊驾临,使我江东蓬荜生辉。请满饮此杯!”

两人推杯换盏,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似亲密无间。酒至半酣,蒋干见时机成熟,便试探道:“公瑾兄大才,天下皆知。然孙伯符虽勇,终究偏安一隅。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曹公求贤若渴,若兄台肯……”

周瑜不待他说完,便哈哈大笑,打断道:“子翼兄醉了!伯符与我,名为君臣,实为兄弟,肝胆相照,岂是富贵所能动摇?来来来,饮酒!莫谈国事,免得伤了和气!” 他言语虽客气,态度却坚决,让蒋干无从下手。

宴罢,周瑜佯装大醉,拉着蒋干的手,热情地邀请他留宿于自己的军师府邸,同榻而眠,共叙旧情。蒋干心中暗喜,觉得这是天赐良机。

是夜,周瑜卧于榻上,鼾声如雷。蒋干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瞥见周瑜案头放着几卷文书,心中一动,悄悄起身,蹑手蹑脚地摸了过去。借着窗外微弱的月光,他依稀看到最上面一卷帛书上,写着“江北军情”、“曹营布防”等字样,还有几处标记!

蒋干心头狂跳,以为发现了惊天机密!他强压激动,小心翼翼地将那卷帛书揣入怀中,又恐周瑜醒来,不敢久留,连夜收拾行装,以“忽染急症,需回船静养”为由,仓皇离开了军师府,登船北返。

周瑜在蒋干走后,缓缓睁开双眼,哪里还有半分醉意?他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对悄然入内的鲁肃道:“子敬,鱼儿上钩了。接下来,就看曹操肯不肯咬饵了。”

鲁肃笑道:“都督神机妙算,那蒋干自以为得计,却不知已堕彀中。”

而在小沛,刘备的日子却愈发艰难。曹操虽未明着打压,但粮草补给时常拖延,周边郡县也隐隐有排斥之意。更要命的是,徐庶带来的关于袁绍势力渗透的消息,似乎正在变成现实。

这一日,下邳陈家一位名叫陈珪的族老(历史上陈珪父子为吕布、曹操效力,此处稍作调整),突然来访小沛,言辞恳切,表示仰慕刘备仁德,愿暗中资助钱粮,并联络徐州本地豪强,共谋大事。

刘备颇为心动,如今处境窘迫,若得本地豪强支持,无疑是一大助力。他召集群臣商议。

张飞第一个赞成:“大哥!有人送钱送粮,这是好事啊!还犹豫什么?”

关羽抚髯沉吟:“三弟,此事恐有蹊跷。那陈珪早不联络,晚不联络,偏偏在元直先生带来袁绍消息后前来,其心难测。”

徐庶也道:“云长将军所言有理。庶在河北时,亦听闻陈氏一些旁支与河北往来密切。此恐是袁绍抛出的诱饵,意在引我等与曹操冲突,他好从中取利。”

众人意见不一,目光都集中到一直沉默摇扇的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羽扇轻摇,缓缓道:“陈珪之心,昭然若揭。此乃‘二虎竞食’之计,欲使我与曹操相争。主公若应之,则立刻与曹操反目,正中袁绍下怀;若不应,则失此助力,困守小沛,亦非长久。”

刘备愁道:“如之奈何?进退两难矣。”

诸葛亮微微一笑,羽扇定格:“主公勿忧。彼既施‘二虎竞食’,亮便还他一个‘驱虎吞狼’!”

“哦?计将安出?”刘备忙问。

“主公可假意应允陈珪,收其钱粮,并言需时间联络旧部,筹措军马,拖延时日。同时,将此消息,稍加修饰,‘无意间’透露给曹操派在小沛的耳目。”

刘备眼中一亮:“军师之意是……”

“正是。”诸葛亮颔首,“让曹操知晓,袁绍正在暗中拉拢主公,图谋徐州。曹操多疑,必不愿见袁绍势力渗透其腹地。届时,他要么加强对主公的监控,要么……为了稳住主公,反而会给予更多实质性的支持,甚至默许主公一定程度的发展,以抗衡潜在的袁绍势力。如此,我等便可在这夹缝中,借力打力,赢得喘息之机!”

刘备闻言,茅塞顿开,抚掌赞叹:“先生真乃神人也!便依先生之计!”

于是,刘备依计而行,一边虚与委蛇地应付陈珪,一边巧妙地将消息泄露出去。

果然,不过数日,许都的曹操便收到了密报。他看着情报,脸色阴沉:“好一个袁本初!手伸得真长!还有刘备这大耳贼,果然不甘寂寞!”

郭嘉咳嗽着分析道:“明公,此或许是袁绍反间之计,意在促使明公对刘备动手。”

程昱则道:“然刘备若真与袁绍勾结,其患更大。不如……暂且安抚,增其粮饷,以示恩宠,同时严令车胄加强戒备,将其牢牢看住于小沛,使其既不能与袁绍勾连,亦难有作为。”

曹操权衡利弊,觉得程昱之言更为稳妥。他既不想此时逼反刘备,让袁绍有机可乘,也不愿看到刘备坐大。于是,他下令增加了对小沛的粮草供应,并赐下一些锦缎美酒,以示“信任”,但暗地里,监视小沛的探子数量增加了一倍。

刘备接到曹操“厚赏”,心中明了诸葛亮的计策已然奏效,既得了实惠,又暂时稳住了局面,对诸葛亮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而在河北邺城,袁绍\/谢安也收到了陈珪传回的“刘备有意合作”的模糊消息。他对此不置可否,眼下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内部清查和“文渊阁”对“黑帝”力量的研究上。那个在虎牢丘出手相助的神秘青衫文士,如同一根刺,扎在他心头。

“那个暗中相助之人,查得如何了?”他问沮授。

沮授摇头:“毫无头绪。此人如同人间蒸发。不过,近来民间有些流言,说在太行山深处,曾见过一位青衫隐士,采药救人,颇有神异,不知是否与此人有关。”

袁绍\/谢安目光微动:“太行山……继续查。”

各方势力依旧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算计着,谋划着。蒋干带着他自以为的“机密”返回许都,即将在曹操面前上演一出好戏;诸葛亮在小沛初试锋芒,为刘备集团赢得了宝贵的空间;而隐藏的危机与机遇,依旧潜藏在平静的水面之下,等待着爆发的那一刻。

(第六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