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窟内,时间仿佛凝固,唯有无处不在的寒意与寂静为伴。杨凡盘膝坐在古老的传送阵旁,如同一尊入定的石佛,唯有偶尔微蹙的眉头和眼底流转的思索光芒,显示着他正在进行的浩大工程。
他的神识,如同最精细的刻刀,一丝丝地临摹、解析着平台上那些复杂无比的银色符文。这并非简单的记忆,而是需要理解其结构、能量流向以及在整体阵法中的作用。每一个符文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却又相互关联的微小世界,蕴含着深奥的空间法则。
起初的过程极其艰难晦涩。这些上古符文的结构与他从《虚空阵道》基础中学到的现代简化符文大相径庭,许多笔画转折、能量节点都充满了古朴而玄妙的变化,让他看得头晕眼花,神识消耗极快。往往解析一个稍微复杂些的符文,就需要耗费大半个时辰,并且伴随着阵阵神识刺痛。
他不得不频繁停下来,手握所剩不多的中品灵石调息恢复。灵力的补充尚可,但神识的疲惫和受损,恢复起来却异常缓慢。这让他更加怀念那暂时沉寂的空间感知能力,若有此能力辅助,理解这些空间符文必定事半功倍。
“不能急,慢慢来……”他低声自语,声音在空旷的冰窟中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疲惫,却更有一股不容动摇的坚韧。他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尤其是在阵法这种需要极致冷静和精确的领域。
日子就在这种枯燥、痛苦却又充满探索的循环中一天天过去。饿了,便嚼几口冰冷干硬的肉干(来自之前猎杀的雪兽);渴了,便摄起一块干净的冰块,用微弱的火系法术融化后饮用。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损耗交织,但他眼中的光芒却越来越亮。
随着解析的符文越来越多,他开始发现一些规律。这些符文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某种他尚未完全理解的、更深层次的空间架构原理。一些在《虚空阵道》中只是简单提及的概念,如“空间折叠锚点”、“能量流并行疏导”,在这些上古符文中找到了更具体、更精妙的体现。
他仿佛一个懵懂的孩童,无意间推开了一扇通往宝藏的大门,虽然只能看懂门内浩瀚知识的一角,却已心驰神摇,受益匪浅。他对空间阵法的理解,正在以一种缓慢却坚实的速度提升。
同时,他也开始尝试将戮魂上人笔记中那些零散的、关于利用煞气稳固和强化某些特定结构(并非空间阵法,而是其洞府禁制)的理念,与眼前的空间符文相互印证。虽然领域不同,但“能量强化与稳定”的核心思想,或许有共通之处?
这个大胆的念头让他精神一振。他小心翼翼地挑选了一个看起来相对简单、负责能量缓冲的辅助性符文,尝试着分出一缕极其细微的“玄戊空间煞罡”,如同当初激活纳元袋表面封印那般,缓缓渡入符文的能量节点。
起初,煞罡如同石沉大海,符文毫无反应。但他没有放弃,持续保持着微弱而稳定的输出,并仔细感知着符文的任何一丝变化。
就在他以为又要失败,准备撤回煞罡时,那个沉寂了不知多少岁月的银色符文,忽然极其轻微地、如同沉睡的巨兽眨动眼皮般,闪烁了一下!一丝比头发丝还要细微的银色光丝,在符文线条中一闪而逝!
虽然只是刹那的光景,并且很快恢复原状,但杨凡清晰地捕捉到了!就在那瞬间,他感觉到这个符文与整个阵法其他部分的能量联系,似乎短暂地、微弱地加强了一丝!
有效!
尽管效果微乎其微,消耗的煞罡与取得的效果完全不成正比,但这无疑证明了一条全新的思路——他独有的“玄戊空间煞罡”,或许真的能对这座古阵产生某种积极的、甚至是修复性的影响!
这个发现让他心跳加速,疲惫一扫而空。他不敢贸然对其他更复杂、更核心的符文进行尝试,而是将这个作为重点研究方向,更加专注于理解这个辅助符文的完整结构和其在阵法中的作用。
他反复试验,调整着煞罡输入的强度、频率和切入点。他发现,并非粗暴地注入能量就行,必须让煞罡的波动,与符文本身固有的能量韵律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才能起到最佳的“激活”或“滋养”效果。这需要对符文结构和自身煞罡都有着极高的掌控力。
这是一个水磨工夫,进展缓慢,但他乐在其中。每一次成功的共鸣,哪怕只是让那符文多闪烁零点一息的时间,都让他感到无比的满足。这不仅仅是修复阵法的希望,更是对他自身所学、所创道路的一种验证。
然而,他并没有察觉到,在他全神贯注地研究阵法,不断催动“玄戊空间煞罡”与上古符文共鸣时,识海深处那个沉寂的“煞魂印”,似乎也在吸收着这过程中散逸出的、极其稀薄的古老空间道韵,变得愈发幽深……
十日后。
当杨凡再次成功引导煞罡,让那个辅助符文稳定地闪烁了足足一息时间,并且清晰地感知到其与相邻几个符文的能量连接变得更加顺畅时,他长身而起,脸上露出了进入冰窟后第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成就感的笑容。
虽然距离修复整个传送阵还遥不可及,虽然“上品空晶”和“定位”问题依旧如同大山般横亘在前,但他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在这条看似绝境的路上,凿开了第一块顽石。
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下去,量的积累,终将引发质的变化。
他走到冰窟入口处,透过冰块的缝隙望向外面依旧风雪弥漫的峡谷,目光仿佛穿透了层层阻碍,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是时候,开始尝试修复下一个关联符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