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我用像素能力在末世求活 > 第25章 具现“能量吸收护盾”的构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章 具现“能量吸收护盾”的构想

意识从那浩瀚深邃、分形几何之美的微观世界中缓缓抽离。当陆一鸣彻底掌握了“分布式谐振吸能结构”这颠覆性、近乎法则的防御理论时,他的灵魂仿佛被烈火点燃。

那感觉,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初次窥见人体解剖奥秘;又似二十世纪初的爱因斯坦,在脑海中第一次推导出质能方程那简洁蕴含宇宙终极力量的公式。

这是一种源于征服未知、触碰至高真理,所带来的最纯粹、最强烈的创造者喜悦。他的内心被一股难以抑制、近乎狂热的创造欲望彻底填满。每一个细胞,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伟大创造欢呼战栗。

他迫不及待地,再次将自己关进了那间既是武器实验室,又是知识工坊,只属于他一人的神圣领域。

巨大的、由像素能量投射而成的全息数字白板上,他手指疾速划动。流畅精准的线条、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层层嵌套的立体结构图、标注无数箭头的能量流向示意图……无数灵感与构思,如同冲破千年禁锢的决堤洪水,在他脑海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烈碰撞、野蛮交织,最终迸发出属于智慧与创造的璀璨火花。

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无比明确、无比清晰,也无比宏大。

他要创造出一种便携式、可控化的终极防御装备!一种能被人类穿戴,能被精神力激活,可高效抵御一切能量形式攻击的战术装备!

他要将源于异维度恐怖生物“噬能蠕虫”那堪称法则级的防御能力,通过独一无二的“科学魔法”,从无到有地复制、解析,最终彻底为己所用!

然而,理想的炽热很快遭遇了现实的冰冷。当他试图将这宏大构想转化为一张具体可行的设计蓝图时,一个又一个棘手无比、充满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如同三座高耸入云的巍峨大山,沉重地横亘在他面前。

形态固化,最根本的核心难题。

“噬能蠕虫”的本体是一种无固定形态、介于固液间的半流体生命。它那堪称完美的“分布式谐振吸能结构”,也正是建立在独特的非牛顿流体物理特性之上,才使得能量在其无穷无尽的内部网络中完美、毫无阻碍地传导和稀释。

但陆一鸣不可能像背着巨大水袋一样,背着一团粘稠流体去与异兽战斗。他需要的,是一面坚固可稳定持握的护盾,或是一件完美贴合身体曲线的装甲。

问题恰恰在此。一旦他试图用像素能量将这种天生流体的结构“固化”成固定外形的盾牌,其内部原本完美无瑕的能量传导网络就必然受到巨大结构影响。

固化晶格会在内部产生“应力”集中点;固定形态会阻碍能量像流体那样自由高效地流动扩散。

如何在保持护盾形态稳定的前提下,又最大限度保留其流体般完美的能量稀释特性?

这已不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高等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学、流体力学以及拓扑学等多个尖端交叉领域,是极其复杂的顶尖难题。

能量吸收上限,当头一棒的难题。

通过对那宝贵样本反复高强度能量冲击实验,陆一鸣发现“噬能蠕虫”看似无解的吸收能力,并非真正的“无限”。它由无数“能量海绵”单元构成的分形网络,同样存在一个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饱和”阈值。

一旦瞬间涌入的能量强度和总量,超过整个网络所能吸收、传导、稀释及储存的总上限,它同样会因无法承受巨大过载,从最微观层面开始崩溃解体,最终在剧烈爆炸中化为乌有。

那么,他要设计的这面护盾,其理论吸收上限该设定为多少?如何通过精确数学模型,计算出不同材质、结构密度、能量激活强度下,护盾所能承受的精确能量阈值?

更重要的是,当护盾吸收能量迅速接近危险的“饱和”状态时,他该如何安全、快速地,将这些从“保护伞”变为“定时炸弹”的多余能量,从护盾内部有效泄放出去?

是像充满电的电容器,以牙还牙地反弹给攻击者?还是像cpU散热片,通过高效转化回路将高危能量迅速转化为相对无害的热能,或其他形式辐射,消散到环境中?

每一种泄放方式,都意味着他需要从零开始,设计一套全新的、拥有自我诊断与主动调节功能的复杂能量回路。

激活与维持的能量消耗,最现实的难题。

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这是无论在哪个维度、哪个宇宙都普遍适用的基本法则。

想要维持“分布式谐振吸能结构”这种高度有序、违背自然熵增定律的精密微观形态,其本身就需要持续稳定地注入维持结构稳定的基础能量。

这就好比一个由亿万微型水泵组成的复杂城市供水网络,想要正常高效工作,就必须先接上一个强大永不停歇的电源。

这意味着他所构思的护盾,即便在不被任何敌人攻击时,仅维持最基本“待机”状态,也会像个永不满足的吸血鬼,持续缓慢消耗他自身宝贵能量。

那么,他该如何在极致防御效果与可接受能量消耗之间,寻找到一个最符合战斗经济学的平衡点?

是义无反顾地追求硬抗一切攻击的绝对防御,哪怕这状态只能维持短短五分钟,就会耗尽他所有能量,陷入任人宰割的虚弱?

还是理智地选择一个更节能模式,牺牲一部分防御上限,以换取足以支撑一场高强度战斗的续航时间?

这又涉及对他自身能量储备的精确管理、对未来战斗烈度的预判,以及……一种属于顶尖战士的“取舍”战斗策略选择。

一个又一个艰深、复杂、令人头痛的难题,如同一道道无形坚不可摧的枷锁,死死束缚着他那天马行空般自由驰骋的创造力。

那一整夜,陆一鸣没有合眼。他放弃睡眠、放弃休息,甚至放弃进食。他将自己全部意识与灵魂,沉浸在神秘书册所提供的、可无限次试错的虚拟模拟空间。

他一遍遍近乎自虐般构建理论模型,进行成千上万次虚拟测试,冷静分析每一次失败后堆积如山的数据,再从失败灰烬中重新站起,优化设计。

他的大脑以前所未有的超频速度疯狂运转。无数来自地球文明的科学知识,与那些神秘、更高维度异维度生物的奇迹智慧,在他思维深处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激烈且充满火花的碰撞与融合。

东方,当天际线尽头泛起一抹死鱼肚般的灰白,第一缕带着末世清晨独有凉意的晨光,透过实验室布满灰尘的窗户,轻轻洒在他那双因彻夜未眠而布满血丝的眼睛上。

陆一鸣终于长长地吐出一口积郁在胸中一整夜的滚烫浊气。

他的脸上写满了深入骨髓的疲惫,但那双眼睛却充满了突破无数技术瓶颈后,独有的、如同黑夜中最璀璨星辰般明亮自信的光芒。

在他面前那块巨大的冰冷数字白板上,一张全新的、虽然依旧粗糙,许多细节处还留有空白,但整体框架结构已无比完整,核心运行逻辑也已完全自洽的设计蓝图,初步成型。

那是一个充满流畅空气动力学曲线美感,可完美佩戴在他手腕上的护腕式便携装置。

它的核心位置,是一个由无数微缩、水晶般六边形晶体构成,可根据注入能量强度自由伸缩变形的“分形结构能量核心”。

根据他的最终设计,在注入足够能量并用精神力激活后,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腕带,能在使用者手臂正前方,以超越音速的速度,迅速展开一道直径半米左右、由无数闪烁着幽蓝色微光六边形能量晶格构成的半透明圆形能量屏障!

这,就是他经历了一整夜艰苦卓绝的脑力风暴后,所构想出的、凝聚了他全部智慧与心血的……

“蜂巢”一型,能量吸收护盾的最终原型!

虽然,距离将这张停留在纸面上的设计蓝图,真正转化为可拿到战场上使用的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还有无数关于材料配比、能量回路优化、精神力指令兼容等一系列技术细节,需要他逐一攻克和不断完善。

但是,陆一鸣知道。

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专门克制这个世界上一切能量形式攻击的终极防御体系,已经在他这个位于末世废墟中的、小小不为人知的实验室里,悄然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