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光年低语 > 第83章 林海推演观察者的航行轨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3章 林海推演观察者的航行轨迹

---

“方舟之心”分配给他的计算空间,是一个无限延伸的黑色虚空,唯有数据构成的星辰在其中闪烁、流淌。林海悬浮于这片思维宇宙的中心,周围是艾莉丝刚刚破译的、冰冷而精确的坐标数据——那个来自奥尔特云之外的信号源点,以及那个令人费解的、近得可怕的异常坐标。

坐标只是静态的点。林海要做的,是让点变成线,让瞬间成为历史,让静止的呼喊延伸出运动的轨迹。他要从那惊鸿一瞥的坐标中,反向推演出“观察者”可能走过的路,以及……它未来可能的方向。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仅凭一两个数据点,推演一个跨越星际距离的物体运动轨迹,如同仅凭一滴水珠的形状反推整条河流的走向。但他必须尝试。这不再是纯粹的学术好奇,而是关乎生存的战略需求。

他首先构建基础模型。以破译出的源点坐标(代号“起源”)为起点,以太阳系质心为参考系原点。他输入了所有已知的天体参数——太阳、行星、主要矮行星、大型小行星的精确质量、位置、轨道数据,以及银河系的整体引力势场模型。这是一个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N体问题背景板。

然后,是假设。观察者如何航行?它依靠什么动力?它的目标是什么?

林海摒弃了所有基于人类现有火箭技术的推测。能够进行星际航行的文明,其推进方式必然远超化学能或甚至核聚变的范畴。他考虑了多种可能性:曲速驱动?时空弯曲?能量场滑行?甚至是利用宇宙弦的拓扑缺陷进行跳跃?

每一种假设,都对应着一条截然不同的可能轨迹。他需要找到那条最符合“回声语法”所透露出的、那种冰冷而高效逻辑的轨迹。

他将“起源”坐标输入模型,开始进行逆时间推演。计算单元疯狂消耗着“方舟之心”的算力,在虚拟时空中反向追踪着一个假设中的飞行器,它会如何被沿途的引力井所偏折,又会如何利用它们进行加速或变向。

无数条可能的回溯轨迹像散开的光锥,出现在虚空中,又因为与已知天体位置或物理定律冲突而一条条湮灭。

时间在现实世界中流逝,但在林海的思维宇宙里,已是千万年过去。他尝试将那个异常的近处坐标(代号“哨兵”)纳入考量。它是否与“起源”有关?是同一个观察者留下的另一个印记?还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的存在?

他尝试构建连接“起源”与“哨兵”的路径。但两者之间的时空跨度太大,直接连接的可能性路径多达数百万条,且绝大多数都毫无意义。

突破口,再次回到了“回声语法”本身。艾莉丝破译出的那种基于物理常数的描述方式,暗示观察者对宇宙的理解深度。林海开始将这种“理解”融入轨迹推演。观察者会如何选择路径?效率?隐蔽性?资源采集?观测最佳化?

他赋予推演算法一个权重:优先选择那些能最大限度利用引力弹弓效应、避免强辐射区域、且经过某些特定类型星际物质(如特定丰度的氢冰云)的路径。这基于一个假设:观察者的技术或许高超,但其行为逻辑可能依旧遵循某种宇宙尺度的“经济性原则”。

算法再次运行。

这一次,混沌的光锥开始收敛。无数杂乱的轨迹线逐渐合并、收束,最终呈现出几条主干道般的可能性。其中一条轨迹,引起了林海的极度关注。

这条轨迹从“起源”出发,并非直线奔向太阳系内部,而是以一种极其精妙的、充分利用沿途恒星引力场的方式,蜿蜒前行。它甚至巧妙地穿越了柯伊伯带外围一片物质稀疏的区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星际尘埃的摩擦和暴露风险。

而最关键的是,这条轨迹的延伸线,如果顺着其运动趋势向前推算……它的指向,并非漫无目的。

它精确地指向了太阳系的黄道面,指向了内侧行星区域,指向了……地球和月球所在的轨道区域。

林海感到自己的心脏猛地一缩。他立刻将“哨兵”坐标与这条推演出的轨迹进行比对。结果令人窒息——“哨兵”坐标,恰好位于这条轨迹路径附近的一个微小的“波动点”上,就像是高速航行的飞船不经意间洒落的一粒微尘,或是故意留下的一个……观测前哨。

概率计算结果显示,这条轨迹与“哨兵”坐标及“起源”坐标同时吻合的可能性,超出了随机巧合的范畴。

他继续向前推演,基于这条轨迹的动量、方向和可能的推进方式,模拟它未来的可能路径。

模型显示,如果观察者维持现有的轨迹和速度(基于其对引力的利用方式反推),它将在未来一个可计算的时间窗口内——模型给出了一个时间区间,并非精确日期——抵达太阳系内侧,其最近点,极有可能就在地月系统附近。

一个冰冷的、遵循着高效而未知物理法则的造物,正沿着一条被计算出的、充满目的性的轨迹,向着人类文明的摇篮而来。

林海退出了计算空间,巨大的信息量和其代表的含义让他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他看着屏幕上那条蜿蜒而来、最终指向太阳系的淡蓝色轨迹线,以及旁边那个令人不安的倒计时区间估计。

这不是幻觉,不是理论游戏。这是基于现有数据,所能得出的最可能、也最可怕的结论。

观察者,并非静止的广播源。它是一个移动的实体。而它的航向,已然明确。

他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的意图是恶意还是善意。但那种冰冷的、非人的、高效到极致的航行轨迹本身,就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息。

它来了。

林海深吸一口气,手指有些颤抖,但依旧坚定地将完整的推演过程、轨迹图、时间窗口估计,以及所有的 uncertainty(不确定性)分析,打包成一份最高优先级的报告。

他没有添加任何个人评论或猜测,只是客观地呈现了数据和结论。

然后,他按下了发送键。这份报告,将同时出现在陈锋、雷将军、以及地球联合太空总署最高决策层的屏幕上。

推演完成。答案已然揭晓。

剩下的,只有等待。和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