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中兴 > 第117章 酒肆赠诗送征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乾元二年春,长安西市的晨光总裹着一层淡淡的驼毛腥气,揉碎在青石板的纹路里。李倓勒住胯下乌骓马的缰绳时,正见一队粟特驼商从朱雀大街西口拐进来——领头胡商戴着镶宝石的尖顶毡帽,用生硬却洪亮的汉话吆喝着避让行人,驼峰上捆扎整齐的蜀锦在朝阳下泛着蜜色光泽,连骆驼颈间的铜铃都响得格外欢畅。他身后的陈忠早已按捺不住,按在腰间横刀的缠绳上,指节因用力泛出浅白,低声道:“殿下,‘醉仙楼’就在前面酒旗底下,属下先去探查周遭动静?”

李倓摆了摆手,目光越过挑着货担的行脚商与捏着糖人的孩童,落在街角那座挂着青布酒旗的楼阁上。酒旗被晨风掀得猎猎作响,“醉仙”二字写得龙蛇飞舞,笔锋里藏着几分不驯的狂气,不用细辨便知是诗仙手笔。他翻身下马时动作利落,玄色劲装的下摆扫过马腹,将缰绳丢给闻声奔来的酒肆伙计,抬手正了正领口的玉带——这是他特意换下朝服的便装,少了皇子仪仗的拘谨,多了几分即将赴疆的江湖豪气。

刚掀开门帘踏入酒肆,一股混杂着波斯葡萄酒香、胡饼麦香与烤肉油脂香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堂内早已坐得热闹,南来的盐商拍着桌谈价,佩刀的戍卒正掰着胡饼就肉,穿绿罗裙的胡姬抱着琵琶坐在角落,指尖轻拨便有一串悦耳的音符滚出来,喧闹声撞得梁上悬着的酒幌轻轻摇晃。靠窗的方桌前,两道身影在嘈杂中格外醒目:身着素色道袍的李泌临窗而坐,指尖蘸着茶水在案上画着简易的舆图轮廓,目光却追着窗外的驼队出神;他对面的男子头戴软质学士巾,银灰胡须随意披散在青绸衣襟上,正握着一支紫毫在宣纸上挥毫,墨汁飞溅间,满室都漾着诗仙独有的疏狂之气。

“长源先生,太白先生!”李倓大步穿过堂内的人群,腰间的双鱼佩随步履轻响,拱手笑道,“劳二位在此久候,孤因清点西征的伤药耽搁了片刻,来迟了。”

李白闻声猛地抬头,丢下紫毫便起身相迎,一把抓住李倓的手臂——他掌心的老茧蹭过李倓的衣袖,那是常年握笔与佩剑留下的痕迹,爽朗的笑声震得桌上的青瓷茶盏微微颤动:“建宁王何来迟之说?是某家心急!刚从江淮赶回来,行囊还在客栈丢着呢,就拉着长源在此等你。快坐快坐,尝尝这西域的马奶酒,比长安的烧春烈上三分,正合你西征的豪气!”

李泌也缓缓起身颔首,目光掠过李倓身后的陈忠,见他虽立在桌侧却眼观六路,连邻桌戍卒腰间的刀鞘都扫过一遍,不由得赞许地点了点头:“陈护卫如今愈发沉稳了。当年在邺城探营时还带着几分锐气,如今已能藏锋于内。此次西行,有他在侧,殿下便是多了一道屏障。”陈忠闻言抱拳行礼,声线平稳如石:“为殿下效力,是属下本分。”说罢依旧沉默地守在一旁,像一尊蓄势待发的石像。

四人刚落座,穿灰布短打的伙计便端着托盘快步走来,碟盏摆得齐齐整整:酱色醇厚的卤牛肉切得薄如纸,凉拌苜蓿上撒着鲜红的胡麻,刚出炉的胡饼还冒着热气,最妙的是一盘酪樱桃,晶莹的果肉浸在蜜水里,看得人喉间发馋。李白亲自拎过酒壶,为李倓斟满一杯琥珀色的马奶酒,酒液晃出细密的泡沫:“这酒是西市的粟特老王亲手酿的,用的是天山融雪水,某家昨日尝了半壶,后劲足得很!你此去西域,黄沙万里夜寒如铁,可得靠这烈酒驱寒暖身。”

李倓端起酒杯正要饮,目光却被墙上悬挂的一幅宣纸吸住了。那宣纸还是半湿的,墨迹顺着纤维微微晕开,笔走龙蛇的字迹如黄河奔涌,正是李白标志性的狂草。他起身走近细观,四句诗力透纸背,末句的收锋如利剑出鞘:“黄沙漫卷汉旗红,万里西征斩吐蕃。莫念长安春色好,楼兰不破不还东。”

“这是……”李倓轻轻抚过纸面,触到墨迹残留的微温,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昨日刚写的,就叫《西域行》。”李白也踱了过来,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银灰胡须随动作轻颤,“某家在江淮时,听闻吐蕃破了河西四镇,把沙洲的麦田都烧了,老弱妇孺的哭声能传三里地,气得某家夜不能寐。如今你奉旨西征,这不正是为大唐扬威、为边民雪恨的好时机?此诗赠你,既是壮行,也是盼你早日踏平逻些,凯旋归来。”

李倓心中一热,转头看向李白。这位诗仙虽已年近花甲,鬓角的霜色比去年更重,可眼中的豪情却如少年般炽烈。他想起史书上李白晚年欲投永王从军却遭流放的遗憾,此刻这诗句里的期许,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赠别,是文人以笔墨为剑,与将士共赴国难的赤诚。“先生此诗,字字千钧。孤定当将此诗抄录百份,带在西征军中,将士们每念一句,便如多添一把利刃,士气必能倍增。”

李泌这时也起身走来,手中捧着一个狭长的乌木匣,木匣上雕着简单的云纹,边角被摩挲得发亮。他将木匣轻轻放在桌上,缓缓推开,里面铺着一层深蓝色的蜀锦,锦缎上静静卧着一张羊皮舆图,边角用铜钉固定得整整齐齐,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殿下,这是在下托西域都护府的旧部耗时三月绘制的舆图,与寻常舆图不同——上面不仅标着山川河流,更注了各部落的聚居地、沙漠中的水源位置,连吐蕃新设的烽燧与粮草囤积点都用朱砂圈了出来。”

李倓连忙俯身细看,只见羊皮舆图上用朱砂勾勒的山脉如卧龙,黑色墨点标注的城镇星罗棋布,青色圆圈是部落营地,甚至连沙漠中仅容三骑并行的隐秘商道,都用细小的黄线标了出来。他在兵部翻阅过数十卷西域舆图,却从未有一幅能细到如此地步。“先生费心了,此图对孤而言,比千金还要贵重。有它在,西征军便如长了眼睛,再也不必担心在沙漠中迷路,更能精准直击吐蕃要害。”

李泌微微一笑,从木匣夹层中取出一个锦囊——锦囊用深青色丝绸缝制,上面绣着几缕简约的云纹,系着一根红绳,绳头还编了个小小的平安结。“殿下此去西域,硬仗要打,与部落的周旋更要费心思。西域部落繁杂,沙陀、粟特、于阗各族彼此间既有恩怨,又都受吐蕃欺压。若是遇到部落纠纷难以化解,便打开这个锦囊,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李倓接过锦囊,入手温软却透着分量,能感觉到里面折叠的纸条平整厚实。他没有当场拆开,而是郑重地收入怀中的锦袋,与贴身的双鱼佩贴在一起:“孤谨记先生教诲。先生素来谋定而后动,这锦囊中的言语,必定是化解危机的良策。

这时,邻桌的几个戍卒早已停下饮酒,竖着耳朵听他们谈话。其中一个脸上带着三道刀疤的老兵端着酒碗走过来,碗沿还沾着肉屑,对着李倓拱手时动作略显僵硬——那是常年握枪留下的旧伤。“这位公子可是要去西域从军?方才那位老先生的诗,听得某家热血都往头上涌!某家当年在安西都护府戍边,吐蕃人凶得像饿狼,可只要大唐的旗帜还插在城楼上,咱们就敢跟他们拼命!”

李白见状拍案大笑,声音比酒肆的喧闹还响亮:“老丈好眼力!这位可不是寻常公子,乃是奉旨西征的建宁王殿下——再过几日,他就要带着大军去西域,把吐蕃人赶回老家!”

老兵一惊,酒碗“当啷”一声磕在案上,连忙放下碗便要屈膝跪拜。李倓快步上前扶住他,掌心触到老兵胳膊上坚硬的老茧,温声道:“老丈不必多礼。您曾在安西戍边,是大唐的功臣,该是孤敬您才对。”他亲自为老兵斟满一杯马奶酒,双手递过去。老兵激动得双手颤抖,接过酒杯时指节发白,一饮而尽后,浑浊的眼泪砸在酒碗里,溅起细小的酒花:“殿下亲征,安西有救了!当年咱们丢了碎叶城,多少兄弟埋骨在黄沙里,临死前还喊着‘守长安’……若是能看到大唐的旗帜再插回碎叶城,某家就是死也瞑目了!”

酒肆里的客人这时都围了过来,有背着货囊的胡商,有握着书卷的书生,还有挑着剃头担子的匠人,纷纷向李倓行礼。一个高鼻深目的粟特胡商挤到前面,操着流利的汉话说道:“殿下,某家在于阗和疏勒都有商铺,那里的部落首领与吐蕃素有嫌隙,早就盼着唐军来了。若是殿下需要,某家愿派最得力的伙计为殿下引路,传递消息,哪怕是翻越昆仑山的秘道,某家的人也认得!”

李倓一一谢过众人,心中的暖意比杯中酒更甚。他原本以为西征之路是孤军奋战,此刻才明白,只要大唐的旗帜不倒,无论朝野内外,无论汉胡百姓,都盼着收复失地,重安边疆。这些朴素的期盼,比任何赏赐都更让他坚定前行的决心。

回到桌前时,李白已将《西域行》的诗稿仔细叠好,用一根红绳系住,递到李倓手中。诗稿上还带着墨香,混着李白身上的酒气,格外提神。“把这个收好,若是军中将士士气低落,便念给他们听。某家虽老了,不能亲赴疆场斩敌,可这诗句,也能当几分刀剑用,替你鼓舞军心。”

李倓接过诗稿,小心翼翼地收入怀中的锦袋,与李泌的锦囊、羊皮舆图放在一起——那里是他西征的全部底气。他端起酒杯,对着李白和李泌举过头顶,玄色衣袖滑落,露出腕上的银钏——那是韦氏昨夜亲手为他戴上的,说能保平安。“孤此去西域,定不负二位先生所托,不负长安百姓所盼,更不负埋骨边疆的将士。待孤平定西域,必请二位先生共饮于龟兹佛塔之下,看大漠日出染红河川,听胡笳声咽伴琵琶语。”

李白哈哈大笑,将自己的酒杯也斟得满溢,举起来与李倓的杯沿重重一碰:“好!某家便在长安的醉仙楼候着殿下的捷报!殿下此去,若见西域大漠落日如血,长河万里如练,可别忘了念某家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那是某家当年在西域写下的,如今正好与你作伴。”

李泌也端起茶杯,以茶代酒,杯中的碧螺春泛着嫩绿的茶芽。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地落在每个人耳中:“殿下记住,西域之事,攻心为上。吐蕃虽强,却靠掠夺部落生存,失了人心;各部落虽散,却都盼着安稳日子,盼着通商互市。以利结之,以礼待之,方能聚沙成塔,让各部落都成为咱们抗吐蕃的助力。”他这话看似寻常,却正是锦囊中的深意,也是他为李倓铺下的西域棋局。

三人酒杯相碰,清脆的声响盖过了酒肆的喧闹。李倓仰头一饮而尽,马奶酒的烈气从喉咙烧到小腹,却让他浑身的血脉都沸腾起来。他看向窗外,朝阳已经升得很高,金色的光芒洒在西市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他西行的道路——那是一条通往希望,也通往荣耀的路。

陈忠这时走上前来,目光扫过窗外的日影,低声道:“殿下,辰时已过,城门的大军还在等候,该出发了。”

李倓点了点头,起身向李白和李泌深深一拱手,玄色劲装的下摆扫过地面,带着几分决绝:“二位先生,后会有期。”

李白和李泌也起身相送,一直送到酒肆门口。李倓翻身上马时,乌骓马仰头长嘶,声震四野。李白扶着门框高声喊道:“殿下切记——楼兰不破不还东!”

李倓勒住马缰,回身高声回应,声音在晨风中格外嘹亮:“定不负约!”说罢,他一扬马鞭,乌骓马四蹄翻飞,朝着西城门的方向疾驰而去。陈忠带着几名亲卫紧随其后,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晨光中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如一道奔赴疆场的箭头。

李白和李泌站在酒肆门口,望着那道玄色身影渐渐远去,久久没有离去。酒肆的伙计这时小心翼翼地凑过来,手里还拿着块抹布:“李先生,那墙上的诗……墨汁该干了,要不要取下来收好?免得被客人碰坏了。”

李白摆了摆手,目光依旧追着李倓离去的方向,眼中满是期许与豪情:“不必。就让它挂在这里,让每一个经过的人都能看到,让每一个要去西域的将士都能读到。

李泌也点了点头,抬手拂去落在道袍上的尘土,轻声道:“建宁王有勇有谋,又心怀百姓,懂得以仁心待部落,以豪情聚军心,此去西域,必能成事。我们能做的,便是在长安为他稳住后方,静待西征的捷报传来。”

此时的酒肆里,那几名戍卒正围着《西域行》的诗稿,领头的老兵用粗糙的手指点着字迹,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黄沙漫卷汉旗红,万里西征斩吐蕃……”雄浑的声音传出酒肆,与西市的驼铃声、胡姬的琵琶声、商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别样的壮歌。阳光透过酒肆的窗棂,洒在诗稿上,每一个字都闪着金色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大唐西域的新生。

李倓策马前行,耳边还回荡着李白的诗句和李泌的叮嘱。他伸手摸了摸怀中的锦袋,诗稿的粗糙、锦囊的温润、舆图的厚实都清晰可辨;又低头看了看腰间悬挂的双鱼佩——那是郭清鸢的陪嫁,玉佩贴着心口。心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交织在一起,让他的眼神愈发坚定。他知道,自己此行不仅是为了改写原主“赐死”的悲剧,更是为了守护这风雨飘摇的大唐,为了那些期盼太平的百姓,为了每一个盼着唐军凯旋的人。

西城门越来越近,远远便能看到城楼下集结的西征大军。玄甲军的士兵身着亮银甲胄,手持长枪,队列整齐如刀切,连马匹的缰绳都勒得一样紧。李倓眯眼细看,只见不少将士的手中都拿着抄录的《西域行》诗稿,有的用布帛抄着,有的直接写在甲胄内侧——显然是李白提前让人抄录分发的。当他策马经过时,将士们齐声高呼:“楼兰不破不还东!”声浪滚过城门楼,震落了檐角新结的冰棱。

李倓勒住马缰,翻身下马,大步走到队伍前方,玄色劲装在甲胄林立的军中格外醒目。他高声道:“将士们!吐蕃占我河西四镇,烧我麦田,杀我百姓,此仇不共戴天!今日我们西征,不仅是为了收复失地,更是为了守护身后的长安,守护大唐的每一寸土地,守护家中的父母妻儿!孤与诸位同生共死,同食同宿,不破吐蕃,誓不还朝!”

“不破吐蕃,誓不还朝!”将士们的呼喊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雄浑有力,震得脚下的土地都微微发麻。李倓翻身上马,一扬马鞭,乌骓马长嘶一声,率先冲出城门。身后的将士们紧随其后,长长的队伍如一条银色巨龙,朝着西域的方向进发。阳光洒在他们的甲胄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一道希望的光,穿透乱世的阴霾,照亮了大唐的西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