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种田成帝,我在西域建天庭 > 第847章 意外状况生波澜,盟约文本出问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47章 意外状况生波澜,盟约文本出问题

笔尖在纸上停住的那一刻,厅内原本低沉的翻页声戛然而止。

文书官低头盯着自己刚复读到的条文,眉头越皱越紧。他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面,像是要确认墨迹是否新鲜。片刻后,他抬起头,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政事厅的空气都沉了下来:“第十三条第三款……和昨日会议记录不符。”

李文站在原地,指尖还搭在浑天仪的边沿。他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缓缓将手收回袖中,动作平稳得像风吹过麦田。他的目光扫过文书官的脸,又落在那份摊开的誊抄稿上。

“念。”他说。

文书官清了清嗓子,重新开口:“任一方提出异议,须七日内召开紧急评议会,期间调令暂缓执行。”

话音落下,厅内一片静默。

李文轻轻点头。这不是原定的内容。原稿写的是——“任一方反对,调令即刻停止,七日内召开评议会”。一字之差,否决权从“即时生效”变成了“延迟处理”,等于是给强权留下了操作空间。

“继续。”李文说。

文书官翻页,声音略显迟疑:“第十六条……气运通道准入标准第三项,背景核查由派出国自行审查。”

李文眼神微动。

这句话更危险。原本的草案明确写着“由长安巡防司统一核查”,是为了防止各国放任罪犯或细作借通道外逃。如今这一改,等于把审核权交了出去,盟约的底线就被撕开了口子。

他没说话,只抬手示意文书官停下。

厅外传来脚步声,几名诸侯代表已经到了门口,正等着签字用印。赤奴坐在侧廊的长凳上,一直闭目养神,这时睁开了眼,右手不动声色地按住了腰间的刀柄。

李文缓步走到主案前,取过那份誊抄稿,一页页翻看。纸张平整,字迹工整,是礼部老吏的手笔,向来以严谨着称。这种错误,不该出现在他身上。

“你发现时,是在哪一刻?”李文问文书官。

那人额头已渗出细汗:“刚才复读到第十三条,觉得语气不对劲。对照了我昨夜整理的会议笔记,才发现表述变了。”

李文点点头,转身看向立于左侧的李守诚:“叔祖,这份誊抄稿是从哪里送来的?经了几个人的手?”

李守诚脸色凝重,立刻召来负责文书流转的小吏。一查才知道,草稿昨夜由三位执笔官分别誊录三份,今日清晨统一校对后封印,再送往政事厅。过程中有五人接触过原件,两名守夜侍卫、三名誊录官。

“打开封印的时间?”李文问。

“辰时初刻,由我亲手启封。”文书官答,“当时就发现这两处措辞异常,所以没敢继续往下念。”

李文沉默片刻,忽然抬手,指尖轻敲桌面三下。一道极淡的绿光自地板缝隙中一闪而过,随即消失。

他在用植物精灵探查周围是否有残留的气息波动。结果很快传回——昨夜至今,这间厅堂里无人使用过灵力干扰纸墨,也没有人偷偷更换过文件。

问题不出在现成的文本上,而出在誊录环节。

“请誊录官进来。”李文说。

不多时,三名身穿灰袍的老吏被带入厅内。为首的正是那位须发斑白的主笔,姓陈,执笔三十年,从未出过差错。他进来时双手捧着自己的誊录本,步伐沉稳,但额角已有细汗。

李文接过他递上的稿件,快速比对。果然,在同样的两条条款上,这位老吏的版本也写着“提出异议”与“派出国自行审查”。

其他两位誊录官的版本倒是正确无误。

“你的稿子,是依据哪一份草稿抄写的?”李文问。

老吏声音有些发紧:“是……是昨夜放在桌上的那一份。我记得很清楚,封面盖着三方批注印。”

李文转头看向李守诚。

李守诚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真正的草稿只有一份,存放在密室,由专人看管。昨夜送来的誊录底本,理论上应与密室原件一致。可现在看来,有人动了手脚,把错误的版本混了进去。

“去取密室原件。”李守诚沉声道。

一名老吏领命而去。

等待的时间里,没人说话。赤奴起身走到门口,低声吩咐亲卫封锁四门,任何人不得擅自传递消息。几名已到场的诸侯代表被拦在外厅,纷纷询问缘由,只被告知“尚有细节需核对,请稍候”。

半个时辰后,密室原件送到。

纸张泛黄,边缘略有磨损,正是昨夜众人逐条敲定的那本。翻开第十三条,白纸黑字写着:“任一方反对,调令即停。”

第十六条清楚标明:“背景核查由长安巡防司统一执行。”

一字未改。

李文将三份誊录稿并排摆在案上,指着其中一份问:“这是你抄的?”

老吏低头看了看,点头:“是。”

“你抄的时候,看到的是这个版本?”李文又拿出密室原件。

老吏愣住。他盯着那行字,脸色渐渐发白:“不可能……我昨晚看到的,明明是‘提出异议’……难道我记错了?”

“你不会记错。”李文打断他,“你干这行三十年,连标点都讲究。你会抄错字,但不会抄错意思。”

厅内气氛再度绷紧。

有人故意换掉了誊录用的底稿,让老吏照着错误版本抄写。而因为他是公认的“不会出错”的人,所以没人会怀疑他的成品。

手段隐蔽,用心极深。

李文抬头,声音不高,却压住了全场:“今日签不了。”

他转向门外,对等候的诸侯代表们说道:“诸位,盟约二字,贵在信。现在有两条关键条款,出现了原始记录与誊录文本不一致的情况。若今天就这么签了,十年后有人拿出另一份‘正确’版本,说我们当初理解有误,那时争端一起,血就要流在你们的子孙身上。”

人群骚动起来。

有人不满,有人惊疑,也有人默默点头。

“我不追究是谁弄错了。”李文继续说,“若是疏忽,改正即可;但若是有人刻意为之——”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此等大事,容不得半点侥幸。”

他回头对李守诚道:“请叔祖牵头,召集所有参与起草的官员,带上全部原始记录、会议笔记、批注本,一个时辰内完成三重比对。我要知道,从昨夜到现在,每一份文件经过了谁的手,何时何地开封,由谁经办。”

李守诚郑重应下,立即组织人手转入偏房校勘。

李文又对赤奴低语几句。赤奴点头,亲自带人守住政事厅内外通道,连送茶的仆役都要搜身查验。

厅内只剩下寥寥数人。

文书官仍跪坐在案前,双手微微发抖。他知道,自己刚才那一声停笔,可能救下了整个盟约,也可能把自己推到了风暴中心。

李文走回主位,拿起那份错误的誊录稿,指尖轻轻抚过那两处改动的地方。墨色均匀,笔画流畅,看不出任何涂改痕迹。这说明,假底稿是提前准备好的,不是临时动手脚。

幕后之人,早就等着这一刻。

他放下纸张,抬头望向窗外。

阳光正斜斜照进厅堂,落在那本摊开的密室原件上。纸面安静,字迹清晰,像是一道尚未愈合的伤口,正等着被人重新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