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种田成帝,我在西域建天庭 > 第792章 招募人才遇难题,智慧方法解困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92章 招募人才遇难题,智慧方法解困境

风卷起沙尘,掠过云溪镇外的空地。李文站在尚未立起梁柱的济世堂地基旁,手中握着一叠薄纸,最上面那张写满了名字与评语,墨迹干得发脆。

三天了,来报名的人加起来不到三十个。他翻过一页,目光落在“辨毒”一栏——七人中只有一人认出断肠藤与喘息草的区别,其余竟将两者混为一谈。更有人自称曾治过蛊毒重症,结果连最基本的五毒脉象都说不全。

赤奴从边上走过来,靴底踩碎了一块晒干的泥壳:“又没人行?”

李文没抬头,把名册合上:“有心来的,大多只会看些小病。真正懂点门道的,要么不信这地方能长久,要么嫌规矩太多,不愿受管。”

“那你打算怎么办?”赤奴靠着一根还没竖起的木桩,“总不能让那些连药都分不清的老头子去应付下一次毒疫吧?”

李文没答话,转身走进临时搭起的棚屋。桌上摊着几份刚收上来的履历,旁边是一本破旧的手抄医录,纸页泛黄,边角卷曲。这是华佗留下的残卷之一,昨夜他翻到半夜,看到一段关于岭南游医以“擂台问诊”选拔传人的记载,心头动了一下。

他吹了吹灯芯,火光晃了晃,在墙上投出一道摇曳的影。

第二天清晨,镇口的告示板前围了几个人。一张新贴的厚纸压在木钉下,字迹清晰:

**南疆医术大比启事**

凡有意投身济世堂者,可于七日后赴云溪镇参赛。

比试分三轮:辨症、制药、解毒。

优胜者入堂任职,赐居所一座、银币百枚、气运田产珍药十斤。

初审需持行医凭证或三名村民联保,杜绝虚名冒替。

围观的人低声议论。一个背着药篓的老汉伸手摸了摸纸角:“这……是要比出来的?”

旁边年轻些的青年眼睛亮了:“比就比!我爹教过我认五毒草,说不定能进堂里吃公粮。”

消息像水波一样散开。李文坐在棚屋里,听见外面陆续有人来问详情,便让账房一一登记,并发放初审文书。

傍晚时分,赤奴回来了,肩上还搭着湿毛巾:“我已经派了八队羌骑,每人带五份告示,往北岭、西漠、南谷几个大寨送。最远的要走两天山路,但保证十天内能把消息送到。”

李文点头:“辛苦你亲自跑一趟。”

“我不放心别人办这事。”赤奴坐下,端起茶碗灌了一口,“不过你真觉得这样就能引来好手?江湖上什么怪人都有,万一来了个装神弄鬼的骗子,当众胡扯一通,岂不是砸了招牌?”

“那就定规则。”李文从袖中抽出一张草图,“第一轮盲辨药材,十种里认对八种才算过关;第二轮给一个真实病例——用的是上次瘟疫中某村孩童的症状记录,限时开方;第三轮最难,设三个模拟中毒场景,参赛者要在半个时辰内找出毒源并配出解剂。”

赤奴听得皱眉:“这么严?怕是连有些老郎中都过不了。”

“就是要筛。”李文语气平静,“我们不需要凑数的人。济世堂将来要面对的是蓄意投毒、复合疫病,甚至是巫蛊邪术。若连基础都站不稳,建起来也只是个摆设。”

赤奴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还真是半点便宜都不占。既给了好处,又不让人轻易拿走。”

“好处是给真本事的。”李文站起身,走到门外。夕阳斜照,几名工匠正在夯实地基,木槌落下时发出沉闷的响声。远处山路上,一队骑兵整装待发,马鞍旁挂着卷好的告示。

他抬手示意,一名骑兵策马上前。

“这份送去西漠绿洲的三个村子,务必亲手交到里正手中。”

那人接过告示,绑在腰间,翻身上马。

马蹄扬起尘土,一行人顺着官道疾驰而去。李文望着他们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山口拐弯处。

夜里,他又召来留守的两位老医官,请他们主持初审。两人翻看送来的凭证,发现不少是村中自印的“行医帖”,甚至还有手画的保书。

“这怎么算?”其中一人皱眉。

“只要能提供三人以上实名担保,并说明行医经历,就算通过。”李文说,“但我们派人抽查。若发现虚假,不仅取消资格,还要公示姓名,三年内不得再报。”

老医官点头称是。

临走前,一人犹豫了一下:“公子,若是有人确实有本事,却没人担保呢?比如孤身游医,走过偏远寨子,百姓知道他,却没人能写字作证。”

李文顿了顿:“那就让他现场演示一例救治过程,由你们评判。真才实学,总有办法看得出来。”

两人离开后,棚屋里只剩他一人。烛火微弱,映着他手中的玉符。他轻轻一催,一道淡绿色光芒浮起,几株药草虚影缓缓旋转——这是植物精灵记录下来的药灵图谱。

他盯着雪脊茯苓的生长周期看了一会儿,忽然想到什么,提起笔在纸上添了一条新规:

**凡能在气运田协助培育特殊药材者,可额外加分。**

他知道,有些人或许医术未精,但对药性敏感,肯下苦功。这类人,正是可以培养的苗子。

第二天一早,第二批告示开始张贴。除了集市、驿站,还在各村药铺、茶棚、渡口都贴上了。更有细心的差役拿着喇叭筒,站在高处朗读内容,引来不少人驻足。

一个背着孩子的妇人听完后问:“我家男人采药三十年,没念过书,也不识字,能报吗?”

差役答:“能。只要村里有人愿意签字作保,或者您能说出他治过的具体病症,我们可以安排面审。”

女人连连点头,抱着孩子快步走了。

中午时,第一批初审名单出来了。一百二十三人报名,经筛选后剩下八十九人具备参赛资格。其中三分之二是本地郎中,余下多为游方医者或采药人后代。

赤奴看着名单摇头:“还是没什么亮眼的。”

“不急。”李文把名单收好,“真正有本事的人,现在才刚开始动身。”

他走出棚屋,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底下工人们正搬运石料,准备铺设主殿地基。他望向远方驿道,那里空荡荡的,只有风吹动路边枯草。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还没开始。

但风暴,已经在路上了。

一名羌骑从北坡疾驰而来,马背上绑着一捆新的告示。他在台下翻身下马,大声汇报:“已送达六寨,百姓争相围观,已有十余人当场填写报名文书!”

李文接过他递上的回执单,目光扫过一个个村落的名字。

他抬起手,指向远处尚未立起的堂址。

“告诉所有人,济世堂的大门,只等真正愿意救人的人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