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亮剑:我的独立崛起路 > 第119章 主力部队的出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云龙见事情谈妥,转身要走,忽又停住脚步,从衣兜里取出一沓银票,咧嘴笑道:

“瞧我这记性,这是刚缴获的,约莫两千大洋,咱们独立团留一千当特战队的经费,余下的交给旅部,你们那边开销大。”

旅长一时语塞,只是深深看了李云龙一眼,眼中掠过一丝暖意。

此时,孔昊正领着特战队员在野外操练。

他目光严肃地扫过队伍:“特战队员必须精通野外生存。”

“敌后行动常常需要长期隐蔽,不能冒险进城补充物资。”

“今天的训练内容是野外获取食物。三人一组进入树林,天黑前要带回猎物——不管是河里的鱼、天上的鸟还是林中的走兽。”

“收获最少的三组额外加练三公里。”

队伍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叹气声。虽说最近伙食有所改善,但大家体力还未完全恢复。这三公里对多数人仍是折磨,没人愿意受罚。

队员们很快各显神通。这些农家出身的战士对捕鱼打猎颇为拿手。安排完任务,孔昊继续处理特战队的筹建工作:专用训练服、战术背囊、训练场地的规划都迫在眉睫。

普通部队以队列和刺杀训练为主,每月实弹射击机会有限。但特战队日常训练强度大,普通军装穿不上半个月就会破烂不堪。

正当孔昊伏案绘制图纸时,孔捷带着两人走进来:“你要的裁缝和铁匠都找来了,都是附近百里内手艺最精湛的。”

孔昊起身相迎:“正需要二位帮忙。”他拿起军装样品说明:“先在膝盖和手肘部位加厚,防止训练磨损。”

郑裁缝仔细察看后回应:“用耐磨布料做可拆卸的护套,坏了随时更换。”

孔昊又展示背囊图纸:“要能负重三十斤长途行军,内部需要分区储物。”

“这个款式新鲜,”郑裁缝沉吟道,“给我两天时间打样。”

转向铁匠时,孔昊递上匕首图纸:“请用上好的钢材打造。”

(这种匕首的设计借鉴了后世的军刀样式,虽然工艺简单功能单一,但确实是特战小队目前最称手的武器。毕竟执行潜伏任务时总不能还端着日军的

周铁匠素来寡言少语,接过草图后只低声说了句:

“我试试”

待外人离去后,孔捷搓着手问道:

“小孔啊,这玩意儿要真好用,能不能给咱独立团都配上?”

“顺便抽时间给大伙讲讲,怎么防范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特种兵?”

“没问题孔团长,等忙完这阵子就去。”

“对了,之前说的训练场准备得如何了?”

孔捷咧嘴笑道:“虽然搞不明白那些玩意儿有啥讲究,看着倒挺像那么回事。”

“基本上都弄好了,要不现在去瞧瞧?”

两人来到团部外围新建的训练场,这片区域已经用围了起来,闲杂人等禁止入内。为确保特战队专心训练,孔捷专门调了一个班的警卫连负责看守。

场地设施十分简陋:标准靶场旁边立着平衡木、高墙、横梯,堆着几根圆木,最显眼的是那片铁丝网的替代品——战士们实在找不到正规铁丝网,只好用带刺的荆棘丛代替。

训练场角落还挖了个泥坑,浑浊的泥浆里泡着些枯枝败叶。眼下主要训练项目是体能基础和简单战术动作,等以后条件改善再完善设施。

孔捷面露迟疑:这种训练方法真能培养出精锐部队?

都是基本功,战士们平时连饭都吃不饱,高强度训练只会拖垮身体。孔昊朝远处的灌木丛扬了扬下巴,我派他们去打猎了,晚上您和李团长一起来改善伙食。

孔捷随口答应,心里却直摇头。这年头老百姓连树皮都啃光了,山里要真有野味还能轮到他们?看来小孔在国外待久了,根本不了解根据地的困难处境。

夕阳西下时,特战队员们垂头丧气地返回营地。领头的宋清风拎着只瘦骨嶙峋的野兔,蹑手蹑脚溜进伙房——这已经是全队最像样的收获了。除了李二狗摸到的几条小杂鱼,其他人全都空手而归。

其实大伙早就到村口了,因为没完成任务,饿着肚子不敢进来。后来看谁都两手空空,这才互相打着气,推选个子最高的宋清风先进来试探。

孔昊看见宋清风手里的猎物,立刻想起孔捷说过的话。

开饭时间到了,叫他们都进来吧。

宋清风如释重负,赶紧把兔子交给炊事员,转身去招呼同伴。

队员们低着头鱼贯而入,个个像闯了祸的孩子似的局促不安。

这次是我想当然了,孔昊笑着化解尴尬,以为国内和国外一样随处都能找到食物。

不过这个教训很及时,以后开展野外行动必须重视后勤保障。

都饿了吧?今晚加个菜,油渣炒野菜。

听到两个字,此起彼伏的肠鸣声在屋里响起,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特战队员们的体能和战术素养稳步提升。充足的营养让大伙脸色渐渐红润,肌肉线条也愈发明显。

孔昊忙着制定训练方案,同时设计了几套特战装备。第五天新装备到货后,他把所有人集合起来:

基础训练告一段落,由于场地限制,进阶课程暂缓。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通过实战检验训练成果。

十人一组,分成侦察、火力、狙击和突击四个分队,剩下十二人跟我行动。

咱们消耗太大,团部供给跟不上,得学会自力更生。

作战室里,孔昊指着手绘地图布置任务:

这条公路是鬼子的运输线,四个分队分段设伏。记住,出手必须见收获——粮食、弹药都行,但不能做赔本买卖。

如果遇到硬茬子,立刻呼叫其他分队实施群狼战术

队员们对这个计划信心十足。分散埋伏能提高遭遇敌人的概率,只要成功伏击日军运输队,就能解决补给问题。

孔昊展示着新研发的装备:

这些是专门为特种作战改进的装备。训练服在容易磨损的部位做了加固,另外这套是执行任务穿的作战服。

张二牛,出来给大家示范。

张二牛一听就想推辞——往常当示范的幸运儿总会吃尽苦头,这已经成了队员们的心理阴影。其他人则暗自松了一口气。

别紧张,孔昊适时补充,这次是好事,完事有奖励。

贪吃的张二牛立刻挺直腰板,拍着胸脯保证配合。

片刻后,全副武装的张二牛走了出来。战士们立即好奇地围了上去。

孔昊指着作战服介绍:这套专门用于敌后行动的装备,比普通军装更实用。胸口加了挂钩,专门用来固定缴获的日军装备。

队伍里的战士们小声议论着:“即便小鬼子的装备不及咱晋造的趁手,可特战队讲究的就是快打快撤,从不跟敌人硬碰硬。那些常规家伙什太沉,根本不合咱们的行动要求。”

“不过王根生这小子例外——”队长说着往他腰间别了两枚缴获的日军手雷,“全队就属他扔得又远又准,规矩破例也轮得到他。”张二牛当场跑跳几下,弹药袋稳稳当当纹丝不动。

张二牛抽出别在裤腰带上的短刀显摆:“瞧这刀身上的放血槽和防滑纹,照着洋人特战队家伙改的,比小鬼子那破刺刀强十倍!”刀刃在晨光里划出几道银弧,“虽说咱们尽量不拼刺刀,可夜里摸岗哨总少不得这玩意儿。过几日教大伙几手近身格斗的招式。”他边说边比划了几个干脆利落的抹喉动作,引得周围战士不住叫好。

战术背包被摊开在磨盘上,每个分区都用油布隔得清清楚楚。“衣裳、弹药、工具各归各位,急行军时保准没半点动静。”队长手指划过那些暗袋,“各战斗组还能按自己习惯调整装备。”这话引得老兵们直咂嘴——在原先部队里,就连王喜奎这样的神枪手每月也才领三十发子弹,王根生这样的投弹好手顶多分到二十颗像样的手榴弹。

可特战队顿顿白面馒头管饱,子弹更是敞开了打。听说原本每人每天能练二十发实弹,如今扩编才减到十发。就这待遇,全八路军都找不出第二份。虽说全队拢共四十三号人,可耗费的物资都够重建个步兵营了。眼下竟连装备都能自个儿定制,直叫这些老兵油子看花了眼。

物资流水似的耗着,战果却不见多,大伙心里难免打鼓。孔队长突然吹响集合哨:“全体换装,一小时后执行新任务。”正列队时,张二牛扯着破锣嗓子喊:“头儿,答应犒劳的肉包子呢?”队伍里顿时笑倒一片——这馋鬼到这时候还惦着吃食。

孔昊从背包侧兜掏出个油纸包:“外国特种兵靠巧克力续命,咱们条件有限。”他抖开包裹,黄褐色的碎块洒落案板,“这叫一代军用干粮——炒面混着豆粉,腊肉丁、干菜末、花生碎,拿荤油炒透了加盐糖。热水能泡开,没火时干嚼也行,一把顶半天饱。”

这配方是孔昊琢磨了半个月的成果,李云龙试吃时拍案叫绝。可惜产量跟不上,眼下只够特战队和侦察连用。张二牛抓起把就往嘴里塞,噎得直抻脖子还不肯吐,孔昊踹了他一脚才灌下水去。“饿死鬼托生的?要就着水细嚼!”众人分食当早饭,竟觉得越嚼越香。

天蒙蒙亮时,三个战斗组已潜入伏击点。孔昊带着王喜奎他们摸到鬼子运输队必经的公路旁——望远镜里,卡车卷起的尘土老远就能瞧见。这次不打算强攻,孔昊只带了那支带瞄准镜的SVd,枪管在草棵子里泛着冷光。

王喜奎眼馋地盯着队长的狙击枪,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作为旅里数一数二的神枪手,他闭着眼都能打中百米外的酒瓶子,两百米内也有六成把握一枪毙敌。

孔昊打破常规,将射击目标定在三百米处。这个距离令常人难以辨认靶标,王喜奎也无法例外。但孔昊持着狙击步枪,轻而易举击中三百米外的靶心。为展现实力,他命人将靶子移至五百米,照样精准命中。

凭借超凡枪技,孔昊在独立团建立起绝对权威,他的每句话都成为铁令。王喜奎听闻这支狙击步枪是最新进口的半自动型号,相较普通栓动步枪性能悬殊。无需手动退壳,连续扣动扳机即可快速射出弹匣内十发弹药,实为顶尖狙击手的专属武器。若弹药充足,孔昊独自歼灭整支敌军小队也不在话下。

遗憾的是,此枪仅此一把。孔昊曾表示,未来会将其授予特战队的首席狙击手。

王喜奎正出神时,孔昊突然警觉:全体戒备,日军有异动!

队员们立即检查装备进入战备状态。此时一名衣衫褴褛的国军壮汉从据点围墙跃下,拼命向他们奔逃。随后据点大门洞开,三十余名日军与五十多名伪军倾巢而出。

孔昊当机立断,示意队员前往两公里外的险要地段设伏。但逃亡者似乎负伤,行动迟缓即将被追上。危急时刻,孔昊果断射击,精准击毙领头日军。敌人立即分散隐蔽。

王喜奎趁机高喊:国军弟兄,快过来!

此人名叫魏大勇,原二十七师中士班长,曾被炮弹震晕俘虏。他在比武时击杀日军军官夺枪出逃,不料跳墙崴脚,加之长期饥饿导致速度锐减。正当他准备拼死一搏时,援兵枪声响起。

魏大勇喜出望外,全力奔向孔昊所在。临近时,王喜奎故意射偏诱敌。日军果然中计,纷纷起身射击。

魏大勇咧嘴笑道:弟兄,多谢!

抵达孔昊隐蔽处后,魏大勇抱拳致谢。发现仅有两人两枪时,他急声道:两位弟兄,后面八十多个追兵,咱们挡不住。留把枪给我断后,你们快走!

他决意以命相护,多杀几个鬼子够本。

孔昊认出这正是《亮剑》中武艺超群的魏大勇,如此人才岂能错过。

魏兄弟莫急,孔昊从容道,这点鬼子不够看。喜子先带魏兄弟去伏击点,我断后。

说罢一枪击毙探头日军,吓得敌人盲目扫射。随即快步追上二人。

魏大勇状态极差,腿部带伤,额头渗汗。

魏兄弟还能坚持吗?

魏大勇喘息道:长官,俺昨天就没进食,又和鬼子周旋...给口吃的就行。

孔昊立即递上炒面和水壶:先垫垫,打完再说。

魏大勇狼吞虎咽后,突然瞪大眼睛:长官,这干粮竟有肉糖?说着又眼馋地望向面袋。

杂乱的脚步声从背后逼近,打断了孔昊的思绪。他压低声音提醒道:注意前方山坡的埋伏,先解决眼前这批敌人。

得知埋伏仅有四人时,魏大勇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七个对几十个,机枪掷弹筒怕是撑不住啊!

沉住气,孔昊嘴角扬起意味深长的笑,待会让你见识见识。喜子,把你那支备用枪给大勇。

当王喜奎从行囊里抽出第二把盒子炮时,魏大勇瞪圆了眼睛——这支部队什么来头?普通士兵竟配双枪!要知道就算他待过的师部警卫连,也没这般奢侈的配置。

魏大勇接过那支德制20响,枪身泛着幽光,快慢机零件锃亮,四个备用弹匣装满八十发子弹,这份豪礼令他心头一震。

他利落地验枪上膛,整套动作干净利落,引来周围赞许的目光。内行人一看便知,这般娴熟的枪法配上能从日军重围脱身的本事,此人绝非池中之物。

在场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没有真功夫绝难服众。

听我命令,孔昊突然低喝,放近五十米再打!

追击的日军浑然不觉死亡临近。带队的少尉还在催促士兵加速,在他眼里,三个狼狈逃窜的残兵根本不足为虑。

进入射程的刹那,孔昊的SVd率先开火,少尉应声倒地。王喜奎紧接着放倒一名军曹,张二牛的捷克式和李二狗的掷弹筒同时咆哮,日军阵型瞬间大乱。

魏大勇为节省弹药没有轻易开枪。而孔昊的半自动步枪却如狂风暴雨,十发子弹弹无虚发。

王喜奎暗自咋舌,他才打出第三发,队长的射速简直匪夷所思。虽然自己也撂倒三个敌人,但相比之下黯然失色。

短短几分钟,二十多名日军已成枪下亡魂。残敌正要反击,六枚手雷加一枚山西造轰然炸响。又一枚精准命中日军机枪,将歪把子炸成碎片。

败家玩意儿!孔昊从瞄准镜里看到这一幕,心疼得直跺脚。骂归骂,准星已锁定新的目标。

硝烟未散,七名特战队员如猛虎出闸,装上枪托的驳壳枪切换成全自动,弹雨倾泻而下。七十多名追兵经此打击,最终全军覆没。

打扫战场时,魏大勇仍沉浸在震撼中。这般规模的敌军,换作老部队至少要一个营血战半日。而这支神秘小队仅用十分钟就解决战斗,自身零伤亡。

更令他惊骇的是,这支十三人的小队展现出的战斗力,完全颠覆了他对步兵班的认知。

动作快点!孔昊高声部署,把战利品都运到后山那个岩洞!

当时386旅不少部队连步枪都配不齐,许多战士还扛着冷兵器作战,弹药更是捉襟见肘。这批缴获的伪军装备里竟有捷克式和驳壳枪,日军装备则更为精良。

总计缴获二十八支三八式步枪和一挺歪把子轻机枪,连带四千发子弹,收获颇为丰厚。

王喜奎细心地将炸散的轻机枪零件用日军军服包裹起来,真正做到不留一钉一铆。

这些零部件可送至总部兵工厂,用于维修其他损坏的歪把子机枪。

后方兵工厂设备简陋,缺乏精密机床,即便收到损坏枪械也难以加工新零件,只能拆解多支坏枪拼凑使用。

因此每一件歪把子机枪的零件都显得异常珍贵。

按照八路军的规定,若非条件所限,战场上散落的弹壳乃至弹片都应悉数回收。

魏大勇肩负五支步枪随队前行,若非腹中空空,以他的体力本可携带八支。

孔昊带领队员们往返两次,将相当于半个连的武器装备妥善隐藏并做好标记,等待后续运送。

期间日军始终未派增援,据点指挥官或许认为追击一人无需大动干戈。

恭喜宿主,歼灭日军三十二人、伪军四十一人,总计获得五百零八点功勋。

当前剩余功勋1229点,累计功勋1979\/5000。

就在孔昊以为战斗结束时,系统再次传来提示:

其余三支特战分队共歼敌十三名日军、六十六名伪军,获得二百五十点功勋。

剩余功勋增至1479点,总功勋达到2229\/5000。

孔昊心中暗喜,功勋大涨意味着能换取更多物资。

藏好战利品后,孔昊带队前往另一处休整进食。

队员们取出缴获的日军口粮,包括牛肉罐头、熏鱼和压缩饼干。

许久未饱食的魏和尚迫不及待地撕开罐头大快朵颐,其他人也趁机补充能量。

特战队专用口粮只在紧急时使用,平日优先消耗缴获食品。

正当众人用餐时,负责警戒的王喜奎突然示警:

队长,有骑兵接近!

孔昊迅速举起狙击镜观察,发现两名穿灰布军装的八路军后立即下令:

解除警戒,是自己人!

魏大勇目睹特战队员从进食到进入战斗状态只需几个呼吸,这支队伍果然训练有素。

此时赵刚策马而来,他刚从旅部接受任命,正式成为独立团政委。赴任前,旅长特意嘱咐:

小赵,独立团情况特殊,你要注意两点。

其一,李云龙性格刚烈,你要多留心,但要注意方式。独立团享有特殊权限,小规模行动不必请示。

赵刚诧异道:这在我军尚无先例,是否欠妥?

旅长意味深长地说:等你到任后自会明白。

其二,独立团新建了四十余人的特战队。

你作为政委,要重点保障他们的后勤供应。

最初赵刚不以为意,认为几十人的小队不足为虑。

旅长见状便将李云龙汇报的特战队每日消耗如实相告。

赵刚听完汇报,顿时瞪大眼睛:什么?这么点人马的开销抵得上一个步兵团?有这些物资还不如直接扩编一个团!

作为老派军人,赵刚怎么都想不通,区区一支特战队再厉害,也不可能比整建制的步兵团更有战斗力。

其实旅部也不清楚特战队的真实水平。上次攻打楼,全靠孔昊带着先进装备强攻,其他队员基本没派上大用场。

但旅长坚持认为,既然这是国际上最前沿的作战方式,八路军必须跟上时代步伐。

从旅部出来,赵刚眉头紧锁。这是他军校毕业后的第一个政委职务,虽说能力出众,可想到要面对战功累累的李云龙,心里还是直打鼓。

据说这位李团长资格老,已经赶跑了好几任政委,在386旅是出了名的刺头。

要是在独立团被他刁难,难道还要跑回旅部诉苦?这也太窝囊了。

正想着,他突然浑身一凛,敏锐地察觉到四周至少有四五支枪正对着他们。

与生俱来的狙击手感让赵刚立即示意警卫员下马戒备。

他接过警卫员递来的汉阳造,稳稳地架好枪,顺手将腰间老旧的驳壳枪摆在身旁备用。

这支步枪是他特意向旅部申请的,比起手枪,他更习惯远距离狙杀。

就在他们全神戒备时,对面传来孔昊的喊声:别开枪!都是自己人,我们是386旅独立团的!

赵刚缓缓放下枪,但依然保持警惕:派个人过来,我们要验明身份。

不一会儿,孔昊走近笑道:看这身打扮就知道是同袍,你们是哪部分的?

警卫员小王麻利地递上文件,朗声道:

奉旅部命令,这位是新上任的独立团赵政委。

孔昊接过文件仔细核对,确认无误后立即立正敬礼:

报告政委,独立团孔昊正在执行任务。

赵刚听到名字,想起旅长的交代,脸上露出笑容:

你就是特战队的孔队长?

是我。赵政委,这边请,这里不安全。

孔昊带着众人转移后,打了个手势,战士们立即解除警戒,开始休整用餐。

赵刚注意到地上散落的日军罐头,投去询问的目光。

刚打完遭遇战,救了友军兄弟,正在补给。您也来点?

奔波半天的赵刚确实饿了,出发时就啃了两个红薯,包里备着的干粮一直没舍得动。见状也不客气,蹲下和大家一起吃了起来。

小鬼子的伙食确实不错,要是咱们战士都能吃上就好了。赵刚边吃边感叹。

吃完饭后,孔昊注意到政委的配枪,高声喊道:

喜子,去拿支三八式,配上六十发子弹。再把那两把山西造的盒子炮也拿来。

赵刚和警卫员一脸疑惑。

孔昊笑着解释:政委用汉阳造不合适。您二位的手枪也该换换了,正好缴获了新家伙。

听说打了胜仗,赵刚顿时来了精神。在这艰苦岁月里,每场胜利都意味着部队实力的提升。积小胜为大胜,迟早能拖垮鬼子的精锐。

孔队长,带我去看看战利品吧。我刚从后方调来,要多向你们这些实战经验丰富的同志取经。

孔昊暗忖:这位政委将来肯定能和李云龙平起平坐,连那个狂傲不驯的李团长都能收拾得服服帖帖。

好,这些本就归政委调配,我带您去看看。

众人来到隐蔽物资的地点,赵刚望着堆积如山的战利品,光是步枪就有六七十支,子弹箱和弹链堆得像小山,最抢眼的是一挺歪把子和一挺捷克式轻机枪。

赵刚脱口质问:孔队长,这就是你说的小胜仗?到底消灭了多少敌人?

他心中震撼不已。按照常理,小规模战斗顶多击毙几个敌人,缴获的物资勉强能弥补消耗。可眼前这些装备,足足能装备一个满编加强排,分明是一场大捷。

孔昊漫不经心地耸肩:就三十多个鬼子,外加四十来个伪军,不值一提。

十四个人对付七八十人?这怎么可能...赵刚难以置信。

魏大勇赶忙解释:八路军长官,是十三人。我是从前面据点逃出来的,正好被他们救了。

这时,特战队员吴天真骑着自行车飞驰而来:队长!前面发现鬼子中队,押着上千名俘虏。分队长让我问,打不打?

距离多远?

大概十五里,兄弟们正盯着。

孔昊略一思索就做出决定。这些俘虏若不及时营救,恐怕凶多吉少。只要不是汉奸,都值得拼命相救。

赵政委,你和警卫员先回独立团,鬼子交给我们。

我是团政委,遇到战斗怎么能退缩?小王,赶快回团里请求支援!我和大家拖住敌人。

这番话让众人肃然起敬。这支由全旅精锐组成的特战队,向来心高气傲。能让他们佩服的,只有李云龙、孔捷那样身先士卒的猛将。

孔昊迅速布置:你熟悉路线,立即回去通知张营长带运输队过来,记得多准备干粮——俘虏们肯定饿坏了。

吴天真,通知各分队到摩天崖集合。那是通往据点的必经之路。

赵刚忍不住问:孔排长,你们来了多少人?

四十二人。对付一个鬼子中队,每人打完四发 都嫌多。

魏大勇听得热血沸腾,对这支铁血部队充满向往。

——

赵刚心中同样激荡着豪情。在中国军队对抗鬼子的战斗中,能以少胜多的部队寥寥无几,而眼前的特战队就是其中之一。

敌众我寡,兵力相差悬殊,这样的战况更加艰难。

等孔昊集合全队后,他们迅速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赵刚全程参与讨论,虽然初来乍到没发表意见,但整个过程让他大开眼界。这份计划堪称完美,每一步都经过仔细推敲,连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安排了应对方案,每个关键节点都反复讨论,并准备了多套备用计划。

虽然不是大规模作战,但对付一个鬼子中队绰绰有余。

方案确定后,众人分头行动,誓要全歼敌人,救出战俘。

而鬼子对此毫无察觉,仍在肆意虐待战俘。凶狠的鬼子挥舞皮鞭和枪托,抽打那些虚弱或生病的战俘,甚至有人因实在走不动,被拖出队伍当场刺杀。

见到这一幕,战俘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坐地不起,决心以死抗争。清晨出发时,每人只分到半块红薯,半天的行军已经耗尽他们的体力。再不休息,他们只能死在路上。反正都是死,不如拼死一搏。

鬼子中队长西村见状,只好下令休息半小时,并给战俘分发少许饮用水。他并非良心发现,而是迫于任务压力。杀几个战俘或许没事,但如果大批战俘死亡,他难逃罪责。

第一军司令部直接下令将战俘押送至南集据点,声称用于特殊训练。此前已有五百余人被送到此地,而这次人数竟超过一千,连西村也感到不解:这么小的据点为何需要这么多劳力?

战俘队伍里,军衔最高的是晋绥军营长徐辉,他在忻口战役中受伤被俘。其余战俘情况相似,少数人因熬不住折磨选择投降,但大多数人咬牙坚持,互相鼓励活下去,等待逃脱的机会。

远处突然响起三声枪响,子弹朝日军飞去。可惜准头不佳,一弹擦伤日军手臂,另一弹打中肩膀,第三弹完全打偏。紧接着又是三枪,日军匆忙隐蔽,无人中弹。

“撤!”王喜奎见目的达成,立即带着两名队员撤退。

三人在百米距离内故意打出最差水平,强忍着精准射击的冲动。这反倒让西村确信袭击者只是游击队,否则枪法不会这么差。

他随即派出十三名士兵,由一名军曹带队追击“游击队”。

西村走到王喜奎之前的藏身处,拨开草丛发现六枚弹壳,不屑地撇嘴:“汉阳造,果然是杂牌游击队。”

他抬头看看天色,对身旁士兵说:“反正要休整,不如顺手立功。咱们十三人对三人,稳赢。”于是下令多休整半小时,等追击的士兵回来再出发。

山风吹过树梢时,徐营长正和几名军官蹲在战俘队伍里低声商量。他摸着地上的碎石低语:“听枪声是游击队,两把汉阳造加一支辽十三......”

“没错!”旁边胡子拉碴的连长突然插话,眼中泛起血丝,“辽十三的枪声我闭眼都能认出来。要是我们老部队的神枪手......”话未说完就被日军哨兵喝止。徐营长示意众人散开,继续用气音部署:“这段山路是最后机会。附近有游击队,说不定还能遇上386旅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