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站的冲刺赛、正赛,马来西亚站的冲刺赛,乃至排位赛都已落下帷幕。
对我而言,仅剩最后一场正赛 ——34 圈的赛程,凭借一圈毫无失误的完美表现,我将从第三位起步。
杰汉?尼尔森因今早排位赛的罚退落到队尾,意味着本场比赛的主要对手将是前方两台赛车:杆位起步的爱尔兰队艾丹?麦肯纳,以及并列前排的英国队德里克?沃森。
当然,身旁还有马来西亚队的马马特?马哈茂德(第五位是葡萄牙队的安东尼奥?费雷拉,更需警惕)。
我并不意外马哈茂德可能在比赛中掉几个位置,但安东尼奥不同,我清楚他的速度,也知道他大概率想为冲刺赛末段我对他的超越 “复仇”。
我的核心目标是专注前方、冲击冠军,但随着 A1Gp 征程即将结束,我不得不承认,安东尼奥是少数几位 “绝不可忽视” 的车手之一。
滚动发车时,费雷拉立刻展现了他的攻击性 —— 从第三排猛地提速,向左切,试图从外侧超越我。
我在一号弯稳住阵脚,晚刹车让他难以切入,同时守住内侧路线,保住了位置。
我们缓慢驶过二号弯,随后在短直道上全力加速,切入三号弯。
抵达四号弯时,我仍居第三,但机会已悄然出现:麦肯纳与沃森在弯道中并驾齐驱,陷入缠斗。
暂且不论 “爱尔兰与英国对决” 的特殊意味,两人顺利通过四号右弯,又一同驶过五、六号组成的 “S” 弯。
短暂直道后,是七、八号连续弯道,紧接着又是一段短直道。
此时麦肯纳重新领先,但沃森紧紧贴在他的变速箱后;我则落后两到三个车身,保持着 “既防事故、又能借尾流” 的谨慎距离。
安东尼奥落后我约三个车身,仍在消化一号弯的失误,同时成功阻挡了马来西亚队的反超 —— 尽管这是马哈茂德的主场,此刻他也只能屈居第五。
九、十、十一、十二号弯都不是超车良机,十三、十四号弯对开轮赛车而言同样难以实现超越(或许摩托车赛中另有机会)。
刹车、右转通过这些弯道后,我们驶入主直道,再次获得争夺位置的机会。沃森又一次向麦肯纳发起进攻,但这位北爱尔兰车手守住了位置,通过十五号左弯(最后一个弯道)仍保持领先。
沃森咬得极紧,两车仅差几英寸,甚至在驶向一号弯的途中,这微小的差距也被抹平。
开轮赛车的碰撞有时就是如此:看似轻微的触碰,却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 至少从我的视角看是这样。
沃森借助尾流向左切,试图从外侧超越爱尔兰赛车,想在一号弯前占据领先。
但他的时机晚了一步:右后胎撞上了麦肯纳前翼锋利的碳纤维边缘。
轻微的碰撞迸出火花,英国赛车晃动了一下,短暂平静后,一号弯彻底陷入混乱。
沃森在一号弯完全失去抓地力,不得不故意让赛车旋转,以调整方向驶入二号弯 —— 当他在二号弯停稳时,全场赛车已纷纷从他身旁驶过,他只能随后驶向维修区。
而麦肯纳虽暂时保住领先,却在驶向四号弯的途中,前翼突然断裂。
万幸的是,前翼没有卡在车底(否则这位总冠军热门将直接退赛),而是飞离了赛车,麦肯纳得以继续比赛。但失去前翼的他,必须进站更换鼻翼。
就这样,麦肯纳与沃森退出了冠军争夺,片刻后安全车出动 —— 不仅因为领跑者的事故,后方也同时发生碰撞:杰汉?尼尔森在超越印度队的普拉文?拉马克里希南时发生追尾。
三位顶尖车手与一位前 F1 车手相继退赛,我顺势升至领跑位置。
但安全车也让比赛重回同一起跑线:重启后,安东尼奥?费雷拉将紧随我身后,胜利绝非板上钉钉。
比赛尚早,无人选择在安全车期间进站(进站窗口设定在 20-28 圈之间)—— 尽管安全车下轮胎磨损减少,窗口可能略有后延,但 34 圈的赛程本就短暂,调整空间不大。
当然,有两个例外:两台受损赛车在第二圈末进站。
麦肯纳更换了鼻翼与轮胎,顺利出站;但沃森在返回维修区的途中刮伤了底板,车队花了好几分钟检查损伤。
最终沃森虽重回赛道,却已落后多圈(甚至比麦肯纳还慢),今日大概率难有作为。
沃森已无关紧要,此刻我领跑全场,葡萄牙队的总冠军热门位居第二,胜利近在眼前。
安全车带领车队通过十五号弯,即将重启比赛。
我有多种选择:可以在十五号弯突然提速,打费雷拉一个措手不及,但他能在整条直道上追回差距。
因此,我选择了更冒险的策略:驶出十五号弯后,我故意放慢速度,让车队排成两列 —— 奇数位车手跟在我身后,偶数位车手在左侧稍后位置,以保持安全车下的排序。
缓慢驶向发车线的同时,我还左右变线,既为预热轮胎,也为打乱后方节奏。
费雷拉犹豫了一瞬,也跟着变线预热轮胎 —— 就在这时,我猛地提速。
费雷拉不得不调整方向、加速追赶,而第三位的马哈茂德趁机向他发起进攻。
趁着费雷拉被干扰、与马来西亚车手缠斗的间隙,我全力冲刺,迅速拉开差距。
我连续四圈刷新最快圈速,直到艾丹?麦肯纳在从队尾追击时才勉强追上我的节奏。
这位北爱尔兰车手速度惊人,但他需要超越全场赛车,时间正不断流逝。
麦肯纳在不断超车,马哈茂德却在持续掉位 —— 他与费雷拉的缠斗很快以葡萄牙人的胜利告终,此后便一路落后。
德里克?沃森则完全无法跟上节奏,因赛车损伤未愈,他不仅落后多圈,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第十五圈,我追上沃森时,蓝旗(套圈旗)迫使他让行 —— 此刻我不禁疑惑:英国队为何不直接让他退赛?
抛开沃森的低迷表现,我在马来西亚的统治力已然显现。
唯一能勉强跟上我节奏的,只有麦肯纳(一旦陷入车流、需要超越慢车,他的速度便大幅下滑)和安东尼奥?费雷拉(虽位居第二、与我有不小差距,但他与后方车手的差距同样明显)。
费雷拉陷入了 “无人区”:比后方快,却追不上我,只能一圈圈单调地巡航。或许,进站窗口的开启能让他摆脱这种单调。
我在第二十四圈进站 —— 恰在窗口中段:领先优势足够大,无需冒险早进或晚进以谋求策略优势,只需在轮胎性能下降时及时更换。
驶出十五号弯后,我向外侧切,完成半圈左转后并未继续过弯,而是直线驶入维修区(直到维修区与赛道平行处才调整方向)。
停稳在车位上,看着团队成员像 F1 一样抬起赛车,但后续操作节奏慢了许多 ——F1 维修团队有加油员、千斤顶手、每轮三位换胎工及多名辅助人员;而 A1Gp 只有千斤顶手和每轮一位换胎工:同一人负责取新胎、卸旧胎、装新胎,虽节省预算,却延长了进站时间。
不过,A1Gp 进站时间与 F1 相差不大,原因在于 A1Gp 不允许赛中加油。
赛车需全程满油起步,这也是 “A1Gp 法拉利动力赛车”(基于法拉利 F2004 打造)速度不及原版 F2004 的原因之一 —— 但此刻无需纠结这些。装好全新的米其林轮胎,维修团队完成操作,我顺利重返赛道。
费雷拉已完成进站,我仍保持领先,剩下的就是平稳跑完最后十圈。
初始的 20 台赛车仅剩 16 台在赛道上,但摩纳哥队的赛车毫无故障,一圈圈稳定推进,最终冲过终点线,赢得 2008-09 赛季 A1Gp 马来西亚站正赛冠军。
“张骋…… 你是 A1Gp 分站冠军!” 爱德华?德雅尔丹的声音从无线电里传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今天表现太棒了,你全程都比其他车手快!”
“谢谢你,爱德华。也谢谢奥利维耶 —— 我知道你无法来亚洲参加这两站比赛,但能得到这个机会,我深感荣幸。” 我向团队致谢,清楚奥利维耶?克莱门特既是车队席位持有者,也是常规车手。
每个 A1 车队都有一位 “席位持有者”,通常是该国赛车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前 F1 车手)。例如美国队的席位持有者是 mJ?安德雷蒂(前 cARt 冠军、曾效力 F1)。
摩纳哥本身缺乏赛车传统(更多是其他国家的车手在赛车生涯中移居于此),奥利维耶已是车队能找到的最佳人选。
2008-09 赛季 A1Gp 世界杯汽车大奖赛马来西亚站(雪邦国际赛道)正赛积分成绩:
1.摩纳哥队 – 张骋 - 15 分
2.葡萄牙队 - 安东尼奥?费雷拉 - 12 分
3.美国队 - 马里奥?安德雷蒂三世 - 10 分
4.澳大利亚队 - 马丁?约翰斯通 - 8 分
5.南非队 - 蒂莫西?李 - 6 分
6.新西兰队 - 克里斯托弗?雷诺兹 - 5 分
7.巴西队 - 费尔南多?马加良斯 - 4 分
8.比利时队 - 伯纳德?范登布鲁克 - 3 分
9.爱尔兰队 - 艾丹?麦肯纳 - 2 分(含最快单圈 1 分)
10.马来西亚队 - 马马特?马哈茂德 - 1 分
自 2007 年 7 月 22 日以来,我终于再次登上领奖台;更重要的是,自 2006 年春天迪拜赛车场 Gp2 亚洲系列赛冲刺赛之后,我首次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
我本该接过最精致的奖杯,聆听祖国的国歌 —— 但响起的,却是摩纳哥公国的国歌,比赛规则就是这样,而且我只是临时参赛两场。
但没人能否认我代表中国的权利。不管我和贝耐有多不愉快,我来自那里,我的根在那里,我有权让中国国旗在赛场升起。当我为中国参赛时,我感觉自己在回馈我的同胞,能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力量;可摩纳哥,他们并不需要我。
抛开国歌的插曲,我终究再次成为了分站冠军——这份荣耀,足以让我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