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F1之飞驰人生 > 第171章 征战A1GP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车库里停放着一辆白色开轮赛车。车身搭载着米其林光头胎,引擎盖上贴着一块黑色圆角矩形标识,印着 “powered by Ferrari”,旁边还有一枚银色跃马徽章。

纯白的涂装中,红色元素格外醒目,前后定风翼、侧箱导流板、后视镜、引擎盖散热鳍、扰流翼,以及车头处排列的红色菱形图案,共同构成了这辆 A1 摩纳哥车队的参赛战车。

这便是我本周末要驾驶的座驾,头枕侧面还印着我的名字 “Zhang cheng”。

赛车的引擎并非 2004 年 F1 赛季那台咆哮至巅峰、拥有恐怖动力的 3.0 升 V10 发动机,而是一台基于量产机型改装的 4.5 升 V8 引擎,由法拉利与玛莎拉蒂联合打造。

它的最大功率仅 600 马力,远不及 V10 的 700 多马力。即便要达到 600 马力,还需启动 “动力增强按钮”。

这相当于该赛事的 “超车按钮”,冲刺赛中可使用 4 次,正赛中则可使用 8 次。

尽管这台 V8 引擎比 V10 少两个气缸,重量却更重,原因依旧是它源于量产引擎,而非为赛车量身设计的专属机型。

种种因素叠加,使得这辆搭载光头胎的赛车,速度仍不及 2004 年的 F1 战车 F2004。但即便如此,它依旧是一台性能惊艳的机器,能驾驶它,我满心期待。

我与本届 A1Gp 总冠军之争毫无关联,此前缺席了太多比赛,即便参加这两站,也无法对冠军归属产生影响;更何况这两站结束后,我也不会继续参与后续赛事。

而摩纳哥车队本身,在总冠军争夺中也算不上主力。我并非要贬低奥利维耶?克莱门特,毕竟尽管他无法前往东亚参加这两站比赛,仍是车队的老板兼席位持有者,但他确实不是世界顶尖车手,这点他自己也会承认。

正因如此,我无需为总冠军分心,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失误会拖累队友。

我拥有绝对的自由,可以尽情全力冲刺,放手去冒那些我认为必要的风险。借助这台统一规格的赛车,我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真正的实力。

积分无关紧要,排名也无足轻重,我只想在人们提及 “2008 年的张骋”时,不再只联想到 “因为忙着谈恋爱而丢掉工作”, 我要让这次比赛成为新的注脚。

说到底,这关乎尊严。

无论结果如何,我此刻驾驶的,是一辆带有法拉利基因的开轮赛车。

它虽不是 F1 赛车,却与 F1 史上最优秀的车型共享诸多核心技术,还印着法拉利的标识。

尽管效力的是 A1 摩纳哥车队,而非法拉利 - 万宝路车队,但我仍要好好享受这段经历。回想我在 F1 的遭遇,这或许已是我最接近 “为法拉利效力” 的时刻。

“你知道吗?威廉?齐格勒职业生涯中,只有两站比赛没能拿分。一次是在摩纳哥站,他撞车退赛;另一次就是上海站,那年他刚赢得个人第七个总冠军,却在上海遭遇了噩梦般的周末。” 爱德华?德雅尔丹说道。

他是我短暂参加 A1Gp 期间的工程师,此刻正和我一同端详着这台我们渴望拿下满分的赛车。

“确实如此,但 F2004 还是赢下了那场比赛,那是鲁道夫?贡萨尔维斯最近一次夺冠。” 我回应道。

无论如何,我没能参与 F2004 在上海或雪邦的首胜,但能驾驶这样一台出色的赛车,在这样一场精彩的赛事中竞技,已然足够。

至于鲁道夫?贡萨尔维斯,2004 年中国站是他九场分站胜利中最近的一次。

考虑到他的年龄、本田车队的糟糕表现,以及车队即将被卖给未知买家的现状,我敢打赌,那很可能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胜利。

但这绝不会是 F2004 血脉的最后一胜,无论我或其他车手在这项赛事中表现如何,基于 F2004 打造的 “A1Gp 法拉利动力赛车”,必将包揽我即将参加的这四场比赛(两站赛事,每站含冲刺赛与正赛)的冠军。

“没错,它确实是台‘冠军’的赛车。” 德雅尔丹提醒我,“明天我们先进行冲刺赛排位,然后迎来首场正赛;后天则是主赛事(正赛)。” 他特意确认我了解这项赛事的赛制。

A1Gp 既不同于 F1,也不同于 Gp2 或 Gp2 亚洲系列赛。尽管后两者也像 A1Gp 一样设有冲刺赛和正赛,但赛制设计截然不同。

Gp2 及 Gp2 亚洲系列赛仅设一次排位赛,排位结果直接决定正赛发车顺序,而冲刺赛则采用 “前八名倒序发车” 规则;A1Gp 则为冲刺赛和正赛分别设置独立的排位赛,两场比赛相当于彼此独立的赛事。

积分规则上,冲刺赛沿用 F1 的 “前八名得分制”(10-8-6-5-4-3-2-1),正赛则采用 “前十名得分制”(15-12-10-8-6-5-4-3-2-1)。考虑到正赛圈数是冲刺赛的两倍多,这样的积分分配似乎有些 “廉价”。

无论如何,这就是该赛事的规则,而且两场比赛均设有 “最快单圈奖励分”(1 分)。

不过这些规则对我影响不大,正如我所说,至少本届赛事,我只是顶替奥利维耶?克莱门特参加这两站比赛,唯一的目的就是……

我的第二次排位赛圈速因黄旗提前终止 —— 意大利队的赛车在我前方打滑,我只能依靠第一次尝试的成绩定排名。

这意味着,我将从第九位起步参加上海站冲刺赛。

这样的结果并不理想。即便我还在适应这项赛事的细节,赛车的速度本应让我取得更好的成绩,但转念一想…… 第九名其实也不错。要是驾驶威廉姆斯 Fw30 能在这样的赛事中闯入排位赛前十,我都会感到兴奋,更何况现在还有一整场比赛的时间去弥补差距。

冲刺赛无需进站(除非发生意外),只需将近 25 分钟的全力冲刺。

当我们驶过最后一个发夹弯,沿着眼前正对着维修区入口的短直道前行,最终左转穿过上海国际赛道最后一个弯道,来到标志性的巨型直道结构下方时,比赛即将开始。

前排起步的阵营中,爱尔兰队领先比利时队,卫冕冠军瑞士队与英国队并列第三,葡萄牙队位居第五,法国队排在第六。

我前方的第七、八位是南半球双雄 —— 南非队和新西兰队,而我则代表摩纳哥队在第九位,身旁是印度队的赛车。

这是我首次在这项被誉为 “赛车世界杯” 的赛事中,以滚动发车的方式开启比赛。

二十台搭载 4.5 升法拉利 V8 引擎的赛车同时拉高转速、解除限速,朝着一号弯疾驰而去。

我率先摆脱印度队的赛车,其车手是前 F1 车手普拉文?拉马克里希南,他曾在 2005 年捷豹车队的最后一个赛季效力,甚至在颇具争议的 2005 年美国大奖赛中获得过第四名,随后果断切入一号弯的 “蜗牛弯” 区域。

一阵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几周前,我正是在这条赛道上参加 F1 比赛。

但两者仍有几处明显不同:眼前的赛车搭载光头胎,机械抓地力更足;但 2004 年规格的空气动力学套件,提供的下压力远不及 2007-2008 年 F1 “太空船时代” 那些复杂的扰流翼、导流板与小翼。

同时,这台引擎的动力也无法与 F1 的 2.4 升 V8 相比,尽管排量更大,转速却远不及 F1 引擎。

“我们的引擎”……

如今的我,还能这样称呼 F1 吗?

我没来得及细想,因为二号弯曲率加大时,新西兰队的赛车超过了南非队,新加坡裔南非车手蒂莫西?李被新西兰车手克里斯托弗?雷诺兹牢牢挡在身后。

这给了我机会。

我在三号弯的下坡路段从张的内侧切入,随后快速左转过弯。

南非车手试图反击,但我成功在四、五号连续弯道中将自己卡在张与雷诺兹之间,稳固了位置。

在六号发夹弯,我假意看向雷诺兹的内侧,既是为了扰乱这位新西兰车手的节奏,也是为了防止李从我的内侧超车,最终守住了第八名。

眼下时机未到,我选择跟在雷诺兹身后,专注于第二赛段的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