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执念事物所 > 第496章 竞争中的合作契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小满把最后一张手写宣传卡放进抽屉,指尖在纸面轻轻一推,整叠卡片整齐地滑入角落。她没起身,只是坐得更直了些,目光落在摊开的笔记本上。那页写着“合作的前提,不是消灭差异,而是承认彼此都缺一块拼图”,字迹比平时稍重,像是写下时用了力气。

李阳从音响旁抬起头,“你真打算发?”

“已经发了。”她合上本子,手机屏幕朝上放在桌边,邮箱界面还停留在“发送成功”的提示上。“邮件走的是公开联络渠道,署名也是书店名义,不带任何攻击性。”

周予安浮在公告板前,手指虚点着那句“出发地”,光影在他指端微微晃动,像风吹过水纹。“他们如果觉得这是试探,可能会直接忽略。”

“那就等被忽略。”林小满拉开笔筒,抽出一支铅笔,在掌心轻敲两下,“我们不是求认可,是打开一条路。他们做活动快、传播广,但内容空得能透风。孩子看完热闹,记不住一句话。我们要补的,不是他们的短板,是观众真正需要却没被满足的部分。”

李阳低头摆弄音响线,声音低了些:“可万一他们觉得我们在蹭热度呢?毕竟他们现在场场爆满,短视频点赞都破万了。”

“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热度’之外的东西。”她站起身,走到储物架前,取出一盒老式录音带,“还记得那位抄《呐喊》的老人吗?他孙子寄来的这些录音,每一盘都有翻书声、咳嗽声、钢笔划过纸背的声音。这不是素材,是时间本身。我们可以不讲,只放。”

周予安轻轻点头,“我可以把那段录音里最安静的几秒提取出来,配上文字投影——不是浮在空中吓人那种,是像字幕一样,慢慢浮现。”

“对。”林小满把录音带轻轻放回盒中,“他们用灯光和节奏抓住眼睛,我们用沉默和真实留住耳朵。不一样,但不冲突。”

李阳看着她重新坐下,忽然问:“你说他们是镜子……那我们现在算不算在照镜子?”

“算是吧。”她笑了笑,“但他们照出的是热闹能走多远,我们想试的是,安静能不能也传得远。”

窗外传来一阵车流声,一辆快递三轮拐过街角,铃声清脆地响了一下,又迅速远去。书店里的灯微微闪了半瞬,像是电流轻颤。

林小满没在意,打开手机邮箱刷新页面。没有新消息。她也没关,就让它开着。

“等的时候也不能停。”她翻开另一本册子,是近期收集的读者留言复印件。一页页翻过去,有孩子写的:“听了那个工棚里识字的故事,我给爸爸读了一首诗。”还有位老人留的:“你们放的家书录音,让我想起我妈念信的样子。”

她抽出一张空白卡,开始誊抄这些话,不加修饰,只按时间顺序排列。李阳看了会儿,默默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台便携录音机,接上耳机插孔,开始测试音质。周予安则闭上眼,灵识缓缓探出,沿着城市记忆的缝隙游走——他不再刻意搜寻悲痛或执念,而是寻找那些与书有关的平凡瞬间:地铁上戴老花镜读报的乘客,雨天里护着作业本跑回家的学生,深夜便利店店员在柜台后翻小说的身影。

时间一点点滑向傍晚。

天色暗下来时,邮箱终于震动了一下。

三人几乎同时看向手机。

是一封自动回复:“您的信息已收到,将转交项目组评估,三日内给予答复。”

李阳松了口气,又有点不甘心,“就这?连个具体人名都没有?”

“有回应就是进展。”林小满把手机平放在桌上,屏幕朝上,“他们没当成骚扰件删掉,也没拉黑邮箱,说明至少愿意听一听。”

周予安飘到公告板前,指尖再次轻点那封打印出来的邮件。一道极淡的光痕掠过纸面,像是为那行“三日内答复”镀了一层温润的底色。他没说话,但神情比之前松了些。

李阳靠在书架边,手里还握着录音机,忽然低声说:“其实……我一直怕我们太慢了。慢到别人根本看不见。”

“慢不是问题。”林小满拿起铅笔,在笔记本边缘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一边是闪电符号,代表快速传播;一边是树根,扎进土里。“他们像闪电,亮得快,灭得也快。我们像根,长得慢,但能撑住一片树荫。现在的问题不是谁更快,是谁能让影子留下来。”

李阳盯着那棵树根看了很久,终于点了点头。

林小满站起身,走到窗边拉上窗帘。外面的路灯刚亮,映在玻璃上,像一排小小的火苗。她回头看了眼公告板,把那封打印邮件重新固定了一下,确保它和“出发地”告示并列在一起。

“接下来几天,继续准备我们的内容。”她说,“卡纸照写,音频照调,故事照录。如果他们答应合作,我们就带上这些去谈;如果他们拒绝,我们也照样办下去。只是多了一个机会,不是换了一条路。”

周予安轻轻落在圆桌旁,看着那叠手写卡片,“有时候,一个机会就够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手机又震了一下。

这次是短信提示。

林小满拿起来看了一眼,眉头微动。

不是对方团体的正式回复,而是一条来自社区文化中心的通知:“春苗班临时调整安排,原定下周的场地预留取消,请各合作方自行协调。”

李阳立刻反应过来:“这是他们的动作?提前占场?”

“不一定。”林小满把手机放下,“可能是正常调度,也可能是在回应我们的邮件——用冷处理告诉我们,别抱希望。”

周予安静静看着她,“你还打算等吗?”

“等。”她重新打开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写下一行字:“当门关上时,别只看缝隙,要看门框还在不在。”

李阳走过来,站在桌边,“如果他们真的不想合作,我们怎么办?”

“那就自己搭台。”她合上本子,目光扫过书店的每个角落——留言墙、音响、展柜、那排老书,“这里本来就是起点。走出去是顺势,走不出去,也不等于停步。”

周予安伸手,在空气中轻轻一划。一道微光闪过,像笔尖划过纸面,留下一道看不见的痕迹。他没解释,只是望着那道光消失的方向,仿佛在确认某种连接是否成立。

林小满重新拿起铅笔,准备继续写。

就在这时,邮箱再次震动。

她点开。

还是那个地址,但这次不是自动回复。

正文只有两行:

“收到提议。

我们愿安排一次线上沟通,时间由你定。”

李阳屏住呼吸,“他们要谈了?”

林小满没立刻回答。她把邮件读了一遍,又读一遍,然后抬头看向周予安。

他微微点头,眼神清明。

她这才开口:“不是成了,是门开了条缝。”

她拿起手机,在日历上圈出明天下午三点,“就这个时间,视频会议。用书店的设备,声音画面都要稳。”

李阳立刻去检查网络信号,一边调试路由器一边嘀咕:“得让摄像头对准留言墙,让他们看看我们不是随便说说。”

周予安飘到音响上方,轻轻拂过外壳,“我可以把背景音调成那段老人读家书的录音,音量压到最低,就像有人在远处说话。”

“好。”林小满翻开新笔记,在首页写下:“第一次对话原则——不说‘你们不行’,只说‘我们可以一起做什么’。”

她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不争对错,只谈可能。”

李阳调试完设备,走回来坐下,“要是他们提条件呢?比如要改我们的内容,或者主导整个流程?”

“那就谈清楚边界。”她语气平静,“我们提供故事、资料、场地,他们负责传播和形式设计。谁也不替谁做主,但谁也不能抹掉对方的存在。”

周予安轻声说:“就像你当初让我留下,不是命令,是选择。”

林小满看了他一眼,嘴角微动,“对。合作不是合并,是各自完整,然后并肩。”

她把笔放下,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落在那封邮件上。

灯光柔和,书店安静。

李阳的手指无意识敲了敲桌面,一下,又一下。

周予安漂浮在半空,指尖残留一丝未散的灵光,像是守着某个正在成形的约定。

林小满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一句话:

“真正的开始,从来不是一声宣告,而是两个人同时伸出手,碰到了同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