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地铁站的灯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林晓梦特意提前一个小时到岗,为今天开始的数据收集工作做最后准备。休息室的桌上整齐摆放着前晚整理好的记录表格、计时器和测量工具,每一件都经过她仔细检查。
“来得真早。”陈默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今天穿着一身深灰色工装,手里提着两个纸袋,“给你带了早餐,数据收集是个体力活。”
林晓梦有些意外地接过纸袋,里面是三明治和热咖啡:“谢谢,其实不用这么麻烦。”
“合作伙伴之间互相照顾是应该的。”陈默微笑道,随即进入工作状态,“今天我们先从早高峰开始,重点记录安检口的客流峰值和通行效率。”
六点半,第一批通勤乘客开始进站。林晓梦手持计时器,目光专注地观察着3号安检口的每一个细节。她不仅记录着陈默要求的基础数据,还在备注栏里写下自己的观察:
“7:02-7:15,携带大件行李乘客增多,平均延误15秒”
“7:20,老年乘客因不熟悉流程造成队伍短暂停滞”
“7:45,商务旅客集中进站,快速通道使用率提升40%”
陈默在一旁默默观察,对她的专业态度暗自赞许。更让他惊讶的是,林晓梦在记录数据的同时,还能准确预判可能出现的拥堵点,及时调配人手进行疏导。
“你是怎么做到一边记录一边指挥的?”趁着工作间隙,陈默忍不住问道。
林晓梦头也不抬地继续记录:“习惯了。安检工作本来就是多任务处理,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早高峰过后,数据收集工作遇到了第一个挑战。小王负责记录的设备故障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偏差。
“不可能啊,”小王挠着头,“我明明是按照要求记录的。”
林晓梦接过记录本仔细查看,很快发现了问题:“你记录的是设备报警次数,但有些报警是误报,需要区分开来。”
她立即召集所有参与数据收集的同事,重新讲解记录标准:“我们要记录的是实际影响通行的故障,而不是所有的设备报警。大家记录时一定要注明具体情况。”
这个细微但重要的区分让陈默印象深刻。很多专业调研人员都会忽略的细节,一个一线安检班长却能准确把握。
午休时分,林晓梦没有休息,而是抓紧时间整理上午的数据。陈默走过来,看到她正在绘制一张简易的客流曲线图。
“这是?”陈默好奇地问。
“我把今天的数据和上周同期做了个对比。”林晓梦指着图纸上的两条曲线,“发现今天早高峰比往常提前了15分钟开始,这可能与附近新开通的公交线路有关。”
陈默仔细查看图纸,上面的标注专业而清晰:“这个发现很有价值。我们之前的设计都基于标准的客流模型,但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变量。”
下午的工作中,林晓梦展现出更令人惊讶的专业素养。在测量安检区空间利用率时,她不仅记录了数据,还提出了改进建议。
“如果能把这台安检机往左移动30厘米,就能多出一条应急通道。”她指着图纸说,“这个位置现在利用率很低,调整后既能保持通行效率,又能增加安全冗余。”
陈默立即让助理进行测量验证,结果证明她的建议完全可行。
“你对空间的敏感度很不一般。”陈默由衷赞叹。
林晓梦谦虚地笑笑:“每天在这里站八个小时,哪里方便哪里不方便,自然就记住了。”
随着数据收集工作的深入,林晓梦开始展现出她严谨的一面。每个数据都要核对三遍,每个异常值都要追查原因,每个同事的记录表都要亲自检查。
“晓梦姐,这个数据差一点没关系吧?”小林试图为一个小数点的误差辩解。
“有关系。”林晓梦严肃地说,“设计方案的每一个决策都基于这些数据,一点误差可能导致整个设计偏差。”
她拿起记录本,耐心解释:“你看,这个通行效率的数据如果误差5%,设计师可能就会低估安检口的处理能力,最终导致新的站厅设计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这番解释不仅让小林心服口服,也让一旁的陈默陷入沉思。他见过太多应付了事的调研配合,但像林晓梦这样把合作项目当作自己职责的,少之又少。
第三天,数据收集工作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客流模式完全改变,原先的数据采集计划被打乱。
“怎么办?”张姐焦急地问,“今天的数据全都异常了。”
林晓梦临危不乱,迅速调整方案:“改变计划,重点记录特殊天气下的客流特征。这对设计工作同样重要。”
她重新分配任务,安排专人记录避雨乘客的分布、湿滑地面的影响、雨具存放的需求...这些原本不在计划内的数据,后来被证明对完善设计方案极具价值。
当晚整理数据时,陈默注意到林晓梦在记录表上增加了很多备注。不仅有问题描述,还有改进建议,每个建议都基于她多年的工作经验。
“这些备注太珍贵了。”陈默认真地说,“比数据本身更有价值。”
林晓梦略显疲惫地笑了笑:“我只是把平时想到的都说出来而已。在这个岗位待久了,总会有些想法。”
两周的数据收集工作接近尾声时,陈默对林晓梦的看法已经完全改变。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工作配合,没想到遇到的是一个极其专业、严谨又富有洞察力的合作伙伴。
最后一天,在总结会议上,陈默特意向全体参与数据收集的安检员致谢:“这次合作让我深刻体会到,最好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特别要感谢林晓梦班长,她的专业态度和严谨作风,为项目提供了最坚实的数据基础。”
会后,陈默单独找到林晓梦:“这次合作让我对你刮目相看。不只是在管理能力上,更在专业素养上。”
林晓梦平静地接受这份赞誉:“我只是尽本分而已。毕竟,站厅改造完成后,在这里工作的还是我们。”
这句朴实的话让陈默久久无言。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年轻的安检班长能赢得整个团队的信任——因为她始终把自己当作这个空间的一部分,把每一项工作都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当晚,林晓梦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次合作的体会:
“专业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脚踏实地的严谨。
数据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和工作日常。
合作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从中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保持敬畏之心,对数据如此,对工作更是如此。”
写完这些,她轻轻抚摸着窗台上的小木雕麻雀。在灯光下,那只小麻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道理:真正的专业,来自于日复一日的积累和思考。
这次与陈默的合作,不仅让她的能力得到了专业认可,更让她看到了自己工作的另一种价值——那些在日常中积累的经验和观察,可以通过专业合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进。
而这,就是成长带来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