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的那通电话,如同按下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按钮。苏瑶作为林氏集团的首席运营官,其执行力绝非寻常。就在林晓和苏婉晴离开林家沟子的第二天下午,一份内容详实、数据清晰、分析透彻的《文化娱乐市场初步调研与可行性分析报告》就已经静静地躺在了林羽那个极少用于公务的私人邮箱里。
报告从宏观政策导向、市场规模、细分领域(影视剧、综艺、艺人经纪、Ip开发等)现状与趋势,到竞争对手分析、潜在机会点、风险评估以及初步的运营模式构想,条分缕析,逻辑严密。甚至附上了一份拟重点关注的独立制作团队和潜力新人的初步名单,显然苏瑶深刻理解并提前布局了林羽那未明说的意图。
林羽坐在书房里,就着窗外投入的夕阳光线,仔细浏览了这份报告。他看得不快,但目光扫过关键数据和分析结论时,都会微微停顿,心中已然有数。报告指出的市场乱象、优质内容稀缺以及许多有才华者被埋没的现状,与他从林晓她们那里听到的相互印证。
看完最后一页,他直接拿起手机,给苏瑶发了条简短的消息:“报告已阅。可行。按此方向,尽快注册成立,启动。”
没有多余的问题,没有反复的磋商,只有明确的肯定和加速执行的指令。
苏瑶收到回复,毫不意外。这就是林羽的风格:前期充分授权与调研,决策时果决迅速,执行期要求高效。她立刻回复:“明白。立即执行。”
林氏集团这座庞大的商业机器,其能量一旦被调动起来,效率是惊人的。专业的注册团队、法务团队、财务团队同步介入,“林氏文娱(暂定名)”的子公司在短短几个工作日内就完成了所有的名称核准、注册登记、银行开户等流程,其速度让代办机构都咋舌。充足的注册资本金第一时间到位,彰显着集团对这个新业务板块的重视与实力。
公司框架搭起来了,接下来就是核心团队的组建。这又体现了苏瑶对林羽心思的精准揣摩和理解。她并没有像常规做法那样,去高薪挖角那些在各大娱乐公司身居高位的、或许带有原有行业习气的“精英”,而是另辟蹊径。
她不动声色地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和集团hR的能量,悄然瞄准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那些拥有丰富职场经验、专业能力过硬、人脉资源深厚、但因年龄或其他原因在原有领域遇到瓶颈或寻求转变的成熟女性。她们大多在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保养得宜,气质出众,既有岁月沉淀下的智慧与沉稳,又不乏干练与活力——用网络上的流行词来说,就是典型的“阿姨辈”女神。
很快,几位关键岗位的候选人被筛选出来:
· 总经理\/总制片人: 秦兰,前省级卫视资深制片人,制作过多档有口皆碑的文化类节目,人脉广,审美在线,因不愿迎合过度娱乐化潮流而选择离开体制,正处于事业空窗期。
· 艺人经纪部总监: 沈曼,早年曾在海外大型娱乐公司工作,回国后一手带出过几位实力派演员,以保护艺人、拒绝潜规则、专注作品着称,后因与原公司理念不合而淡出。
· 内容开发部\/编剧总监: 赵雅雯,知名编剧,作品以细腻深刻见长,获得过专业奖项,但对目前市场上资本裹挟创作、魔改剧本的现象深感失望,近年作品减少。
· 宣传发行总监: 苏菲,曾经的时尚传媒高管,转型做品牌公关,对新媒体运营和舆情管理有独到见解,资源丰富,做事雷厉风行。
苏瑶亲自与这几位逐一进行了深入沟通。她没有画大饼,而是坦诚地介绍了新公司的背景(隐去了林羽的真实身份,只说是林氏集团战略投资)、核心理念(“干净”、“专注作品”、“尊重人才”)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支持。
出乎她意料的是,这几位在各自领域都有着骄傲和坚持的“阿姨”们,几乎都被这个看似“理想化”却充满诚意的理念所打动。她们厌倦了行业的浮躁与不堪,渴望一个能让自己真正发挥所长、回归初心的平台。林氏集团的雄厚实力和承诺,给了她们实现这种理想的底气。
几乎没费太多周折,这几位“美女阿姨”便先后点头同意加盟。她们看重的不是短期的高薪(虽然待遇也绝对优厚),而是这个平台所代表的可能性以及那份久违的“干净”。
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林氏文娱”的核心管理层悄然集结完毕。清一色的成熟、美丽、干练的女性,经验丰富,三观端正,目标一致。这个组合,尚未在行业内露面,便已散发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气场。
苏瑶将团队名单和简要履历发给林羽过目。林羽看着邮件里那几位气质卓然、履历光鲜的“阿姨”们的介绍,嘴角微微上扬,回复了两个字:“甚好。”
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却又高效迅速地推进着。一家秉持着独特理念、拥有强大后台、由“阿姨天团”掌舵的新型娱乐公司,已然雏形初具,即将在波澜云诡的娱乐圈,投下一颗意想不到的石子。
而这一切的源头,此刻正在林家沟子的后院,耐心地给那只椴木小兔子的眼眶里,点上一抹灵动的黑漆,仿佛在为它注入最后的生命。
progress 在商业运作的层面悄然加速,但在林羽个人的生活节奏上,依旧保持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缓慢与宁静。他只负责播下种子和把握方向,剩下的,自有专业的人去辛勤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