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144章 ——古籍微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古卷微光

七月的蝉鸣撞在落地窗上,顾星晚将空调温度调低两度,把苏娅婷亲手装订的古籍理论资料册轻轻放在工作台上。淡青色布面已经有些磨损,烫金的古籍装帧研究字样在台灯下泛着柔和的光。她摩挲着封皮边缘细密的针脚,想起三天前妈妈把这本册子交给她时的情景。

星晚,这些年收集的资料都在这里了。苏娅婷戴着老花镜,将最后一页夹进活页夹,做设计不只要看当下流行,老祖宗的智慧更值得琢磨。

此刻翻开扉页,泛黄的纸页间飘出淡淡的樟脑香。第一页是苏娅婷工整的钢笔字:中国古籍装帧发展史纲要。旁边贴着从不同书籍上裁剪下来的插图——战国帛书的卷轴形制、唐代旋风装的折叠样式、宋代蝴蝶装的册页结构,每幅图旁都有细致的批注。

顾星晚用指尖划过那些文字,仿佛能看见妈妈伏案工作的身影。自从她在设计工作室接下新中式文创开发项目,苏娅婷就开始默默整理这些资料。退休前作为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妈妈对这些老物件有着近乎虔诚的热爱。

资料册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装帧材料的研究。苏娅婷收集了各种纸张的样本:泾县宣纸的绵软、毛边纸的粗糙、洒金笺的华贵。每种纸张下方都标注着产地、特性和适用场景。在一张深紫色的云龙宣旁,妈妈用红笔写着:这种纸适合做函套,沉稳大气,配烫金工艺会很出彩。

真是行家啊。顾星晚轻声赞叹。她想起小时候,经常跟着妈妈去图书馆。那间充满檀香味的古籍修复室,永远铺着墨绿色的绒布,摆放着各种精巧的工具。妈妈戴着白手套修补书页的样子,像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

翻到第三部分,是关于传统装帧工艺的详细记录。苏娅婷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线装书的制作过程:捻纸捻、打眼、穿线、装订。每一步都配有手绘示意图,甚至连穿线的针法都画得清清楚楚。在四眼装订法的图示旁,有段批注让顾星晚忍俊不禁:初学者容易把线拉得太紧,导致书页变形,记住要松紧适度,就像系鞋带一样。

这些生动的比喻,让原本枯燥的工艺说明变得鲜活起来。顾星晚突然意识到,妈妈不仅是在整理资料,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些古老的技艺。她拿出平板电脑,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拍照存档。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时,一张泛黄的便签飘落。

弯腰拾起时,她看见上面写着:星晚,记得去琉璃厂那家老店看看,他们新进了一批仿古宋锦,用来做书衣再合适不过。落款日期是上周。顾星晚心头一暖,眼眶微微湿润。妈妈总是这样,默默地关注着她的工作,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

资料册的后半部分是苏娅婷收集的现代设计案例。她将传统装帧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作品剪报分类整理,从书籍封面到文创产品,每一个案例旁都有分析和点评。在一张茶叶包装盒的图片下,妈妈写道:这个设计巧妙运用了经折装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值得借鉴。

顾星晚认真地看着这些案例,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原本让她头疼的文创设计方案,在这些资料的启发下,开始有了雏形。她打开设计软件,新建了一个文档,将资料册中的元素一一拆解重组。

在设计函套时,她采用了苏娅婷推荐的云龙宣,搭配烫金工艺,印上简约的云纹图案。内页装订则选择了改良版的四眼装订法,用深褐色的丝线缝制,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方便翻阅。至于封面设计,她从宋代蝴蝶装得到灵感,采用不对称的开合方式,增加趣味性。

工作到深夜,顾星晚伸了个懒腰,看着屏幕上逐渐成型的设计稿,心中充满感激。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是妈妈多年心血的结晶,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她决定将这个系列命名为古卷新章,以此致敬那些传承千年的智慧,也感谢妈妈无私的支持。

窗外的月光洒在资料册上,顾星晚轻轻合上它,重新用蓝色丝带系好。明天,她要带着这些资料去工作室,和团队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设计方案的完成,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晨光微露时,顾星晚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看着城市渐渐苏醒。手中的资料册仿佛有了温度,那是妈妈的温度,也是传统文化的温度。她打开电脑,将古卷新章的设计方案发送给客户,心中充满期待。她相信,这些凝聚着古老智慧与现代创意的作品,一定会给人带来惊喜。

接下来的日子里,顾星晚带着资料册拜访了琉璃厂的老师傅,挑选合适的材料;又去图书馆查阅相关古籍,进一步完善设计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她对传统装帧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妈妈整理这些资料的良苦用心。

最终,古卷新章系列文创产品大获成功。客户对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赞不绝口,市场反响也十分热烈。在庆功宴上,顾星晚举起酒杯,对着远方轻轻致意。她知道,这份成绩里,有妈妈一半的功劳。

而那本珍贵的古籍理论资料册,被顾星晚精心收藏在工作室的书架上。每当她在设计中遇到瓶颈,或是想要寻找灵感时,都会翻开它。那些泛黄的纸页,工整的字迹,不仅是设计的参考,更是妈妈爱的见证,永远照亮她前行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顾星晚在设计领域越来越得心应手。她开始在业内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经验,而苏娅婷整理的资料册,总是她最有力的助手。在一次传统文化传承主题的讲座上,她展示了这本资料册,讲述了背后的故事。台下的听众们被这份母女间的温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所打动,掌声经久不息。

慢慢地,顾星晚萌生了一个想法:将妈妈整理的资料系统地整理出版,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古籍装帧艺术。她开始着手这项工作,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补充了更多现代研究成果和案例。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了更多妈妈留下的珍贵笔记和感悟,这些文字让她对妈妈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古籍装帧艺术:传统与创新》终于出版。这本书不仅收录了苏娅婷整理的资料,还融入了顾星晚的设计实践和思考。它成为了设计专业学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籍,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古籍装帧这门古老的艺术。

在书的扉页,顾星晚写道:献给我的母亲,是她让我看到了古卷中的微光,照亮了传承与创新之路。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母女深情的最好纪念。

从此以后,顾星晚的设计之路越走越宽。她始终记得妈妈的话:做设计不只要看当下流行,老祖宗的智慧更值得琢磨。在她的作品中,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而那本承载着爱与智慧的资料册,永远是她最珍贵的宝藏,陪伴她在设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工作室落地窗外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沙沙作响,顾星晚将资料册翻至“织物纹样考据”章节。泛黄纸页上,苏娅婷用彩铅临摹的明代缠枝莲纹栩栩如生,旁侧标注着“此纹样适合用在裙摆边缘,疏密需随人体曲线调整”。指尖抚过那些细腻的笔触,她突然抓起速写本,将蝴蝶装书页的层叠结构转化为百褶裙的设计草图。

深夜的工作室被台灯染成暖黄色,顾星晚在布料架前反复比对。妈妈收集的宋锦样本此刻正铺在案头,深紫色底面上的云纹暗花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她想起资料册里“传统织物需与现代廓形碰撞”的批注,果断裁下一块素色重磅真丝,将宋锦裁成宽窄不一的条带,以不对称方式拼接成斜肩礼服的上半身。

当缝纫机的嗡鸣声第五次在凌晨三点响起,顾星晚终于找到了满意的针法。她参考资料册里古籍装订的“梅花针”技法,用金银丝线在裙摆绣出若断若连的水波纹,每一针起落都带着修复古籍时的虔诚。针脚穿过丝绸的瞬间,她仿佛看见妈妈戴着白手套,用同样专注的神情修补着明代的经卷。

试衣间的镜子映出模特转身的刹那,顾星晚屏住了呼吸。改良旗袍式的连衣裙在腰部做了镂空处理,露出底下若隐若现的月白色衬裙,这灵感来自资料册里记载的唐代“半臂襦裙”叠穿方式。裙摆处的鱼鳞状绗缝,则是将蝴蝶装书页的层叠感进行立体转化,随着模特的步伐泛起细碎的光泽。

面料市场的喧闹声中,顾星晚握着资料册驻足在一家摊位前。苏娅婷标注“适合做里衬”的杭州绢纺布正在货架上轻轻摇曳,她毫不犹豫地拿下整匹。回工作室的路上,她突然想起资料册里夹着的那张民国时期的女子服饰老照片——宽袖短袄配马面裙的搭配,当即在手机备忘录记下“古今混搭”的设计关键词。

打版台上,人台披着初具雏形的新作品。顾星晚将资料册翻到“色彩配伍”章节,苏娅婷手绘的色谱里,石青与赭石的撞色方案让她眼前一亮。她大胆地将石青色提花缎与赭色麂皮拼接,在西装外套的驳领处镶嵌古籍函套常用的织锦滚边,传统纹样与现代剪裁在碰撞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样衣完成那天,顾星晚特意将资料册摆在拍摄现场的道具桌上。当模特穿着绣满《营造法式》纹样的露背礼服走过镜头,夕阳恰好透过纱帘洒在资料册烫金的书名上。摄影师抓拍的花絮照片里,古卷与华服相映成趣,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新品发布会上,“古卷霓裳”系列惊艳全场。当主持人问及设计灵感,顾星晚轻轻抚摸着胸口别着的古籍纹样胸针,望向观众席里戴着老花镜微笑的苏娅婷:“是妈妈让我明白,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美,其实可以化作最动人的时尚语言。”谢幕时,她悄悄将资料册的照片印在邀请函背面——这是独属于母女俩的设计密码,也是传统文化最温柔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