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以祝由镇百邪! > 第242章 余波暗涌,各怀机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2章 余波暗涌,各怀机心

秦啸岳朝堂拔剑,血溅五步,其带来的冲击远非一次寻常朝会争端可比。那日之后,整个长安官场仿佛被投入巨石的深潭,表面波澜稍平,水下却暗流激荡,各方势力都在消化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并据此调整着自己的策略和姿态。

一、 太尉府的肃杀与暗痕

秦啸岳当日还府后,并未多做解释,只下令厚恤赵乾家人,以其“阵亡”论处,保全其死后哀荣。然而,府中上下,尤其是那些追随他多年的部将,皆感一股无形的寒意。太尉依旧是那个赏罚分明的太尉,但那份“袍泽情深”之下,多了一份不容置疑的、冰冷的威严。

几名与赵乾私交甚密、平日也颇有些骄气的将领,私下小聚时,难免唏嘘。

“赵将军……唉,不过是一时失言,何至于此?”一名络腮胡将领闷头灌了一口酒,压低声音道。

另一人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叹道:“慎言!赵乾那是自寻死路!他那番话,传到陛下耳中,或是被御史台那帮人揪住,便是陷太尉于不忠不义之地!太尉此举,是断臂求生,也是……敲山震虎。”

“道理我等都懂,只是……”络腮胡将领将酒碗重重一顿,“未免太过心狠。我等追随太尉出生入死,难道就因几句狂言……”

“正因我等是心腹,才更需谨言慎行!”一个较为沉稳的老将沉声道,“太尉如今位极人臣,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一步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赵乾之死,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功勋不是护身符,忠诚,更要用脑子!”

众人默然。话虽如此,但那份因主君毫不留情的处置而带来的疏离与惊惧,已然种下。秦啸岳的绝对权威得以巩固,但麾下核心圈子的凝聚力,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丝细微的裂痕。一些原本敢于直言的将领,此后在秦啸岳面前,言辞不免多了几分斟酌与保留。

二、 文官集团的权衡与试探

风阁、鸾台、三省六部各衙署之中,文官们对此事的讨论更为激烈,也更为隐晦。

王相府邸,书房内。

郑远与苏婉儿皆在座,气氛凝重。

“秦公这一剑……可谓石破天惊。”王相抚着胡须,眼神深邃,“如此一来,谁还敢明面上指责他拥兵自重?他这是以自污的方式,强行自清。”

郑远眉头紧锁:“方式虽烈,但其心可辨。只是,经此一事,秦公在军中之威望,恐怕更甚往昔。这……福兮祸兮?”

苏婉儿轻声道:“祸福难料。然赵乾之言,虽狂悖,却也道出了一部分事实。京畿兵权,如今确系于秦公一身。他今日可杀赵乾以明志,他日若……又有谁能制衡?”

王相微微颔首:“制衡之道,在于制度,在于朝堂共识。秦公此举,短期内可保朝局稳定,但长远来看,文武失衡之患未除。我等身为辅政,当务之急,并非与秦公对立,而是需尽快理顺朝纲,恢复陛下(指恢复正常理政能力)之权威,或……稳固储君之位。”

他顿了顿,看向郑远:“郑大人,你是银青光禄大夫,又深得清流信重。对于此次因平乱和后续调整空出的一些职位,尤其是御史台、吏部考功司等风宪、铨选要害部门,需得仔细斟酌,选拔刚正不阿、能持中守正之臣填充。此乃制度制衡之根基。”

郑远会意:“下官明白。绝不能让朝堂,变成一言堂。”

文官集团的策略已然清晰:避免与秦啸岳正面冲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其忠诚与苦衷,但暗中加速在关键文职岗位布局,通过制度、言路和人事任免,构建起无形的制约网络。同时,尽快让皇权(无论是以陛下康复还是太子监国的形式)回归常态,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三、 御史台的暗流与抉择

御史台作为朝廷耳目,风闻奏事是其职权。赵乾殿前狂言,秦啸岳御前拔剑,皆是可大书特书的事件。然而,事发之后,御史台却异乎寻常地保持了沉默。

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连夜召集几位核心御史中丞、侍御史商议。

“此事,弹劾与否,两难啊。”御史大夫叹息道,“弹劾赵乾?人已死,且太尉已定性为‘悖逆’。弹劾太尉御前失仪?他已然请罪,且情有可原。若强行上本,恐被误解为针对太尉,引发文武更大对立,于朝局不利。”

一位年轻气盛的侍御史不服:“大夫!御前拔剑,终究是坏了规矩!若此风一开,日后武臣是否皆可效仿?朝廷法度何在?下官以为,当上书直谏,请陛下(辅政)明示纲纪!”

另一位老成持重的御史中丞摇头:“不然。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秦太尉杀的是自己人,表的是自己忠。此时弹劾,非但无功,反而可能引火烧身。不若静观其变,将此事记录在案即可。我等之责,在于监控后续,若太尉或其部属再有逾矩,再行纠劾不迟。”

最终,御史台选择了暂不发声。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既是对秦啸岳强势的忌惮,也是对当前脆弱朝局的一种无奈妥协。然而,暗中,已有御史开始留意与秦啸岳过往从密的官员,以及京畿各卫所将领的动向,默默收集着可能用于未来的“素材”。

四、 宫闱深处的暗影

皇宫大内,因陛下“静养”,气氛依旧压抑。皇后(太子生母)忧心忡忡,一方面担心陛下龙体,另一方面也对太子年幼、朝局纷乱感到不安。她通过身边宦官,悄悄询问王相等辅政大臣朝中动向,尤其关注秦啸岳的举动。

而一些不得势的妃嫔、旧日与宇文拓或圣教有牵连、此刻急于撇清或另寻靠山的宦官、女官,则在这动荡中看到了机会。有人试图通过拐弯抹角的关系,向势头正劲的秦府示好;也有人暗中散播流言,夸大秦啸岳的权势,隐隐将之比作昔日的权臣,试图挑起皇室与秦啸岳之间更深的猜疑。

“听说秦太尉在军中,说一不二,如今又加了太尉……这天下,怕是……”

“嘘!慎言!忘了赵乾怎么死的了吗?”

类似的低语在宫墙角落流转,虽不成气候,却如蚊蚋嗡鸣,扰人心神。

五、 陆昭的方外之虑

陆昭的国师府(天策上将府)依旧清静。他谢绝了大部分访客,只偶尔与郑远、苏婉儿等寥寥数人交谈。他的注意力,始终大部分放在幽思殿那未完全稳固的封印,以及追寻圣教首领“他”和陛下魂魄下落之上。

朝堂上的血案,他听闻后只是微微一叹。对他而言,人间权位的争斗,固然重要,但相较于那潜藏在历史阴影与异度空间中的邪恶,终究是次一等的威胁。

“秦公以此立威,短期内可压服群小,但戾气过重,非社稷之福。”陆昭对前来拜访的郑远说道,“那黑洞封印,近日似有细微波动,虽不强烈,但需警惕。我怀疑,人间朝堂的戾气与动荡,或许会无形中助长那邪异的力量。”

郑远面色一凛:“国师之意是?”

“还需尽快稳定朝局,凝聚人心。阳刚正气,才是抵御邪祟的根本。”陆昭目光悠远,“我近日欲闭关一次,以元神探察那黑洞根源,并尝试感应陛下散落的魂识。朝中之事,有劳诸位多费心了。”

六、 北庭的警醒与务实

北庭都护府。

灵生与明心仔细阅读了来自京师的详细密报,比公开的朝旨详尽得多。

“父亲此举……实是无奈。”灵生放下密信,长长吐出一口气,“权势滔天,亦是烈火烹油。”

明心咬牙道:“都是那些文官和世家逼的!若非他们处处掣肘,父亲何须行此险招!”

灵生摇头:“不能全然怪责他人。赵乾叔父……确是祸从口出。明心,你我要引以为戒。北庭虽天高皇帝远,但一言一行,亦需谨慎。如今我兄弟二人身居高位,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盼着我们行差踏错,连累父亲。”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向河北方向:“朝中纷争,非我等所能置喙。我等之责,便是练好兵,守好土。据报,河北三镇近来虽无大动静,但小股骑兵骚扰边境次数增多,似在试探。这才是我们该操心的事。”

明心也收敛了情绪,正色道:“大哥说的是。我明日便亲自去巡边,看看那些藩镇崽子们,到底想玩什么花样!”

朝堂之上那一剑的余波,就这样在帝国的肌体中扩散、渗透。秦啸岳以绝对的强势和决绝,暂时压制住了明显的反对声音,但也让潜在的矛盾转入更深层的水下。文武之间、君臣之间、甚至军方内部的信任,都经受着考验。所有人都在这场由鲜血画出的新棋局中,小心翼翼地落子,等待着下一个打破平衡的时刻。而遥远的边关,冰冷的刀锋已然出鞘,预示着外部威胁从未远离。帝国的天空,阴霾并未散去,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笼罩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