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以祝由镇百邪! > 第211章 边功耀世,朝影幢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1章 边功耀世,朝影幢幢

就在长安城因陆昭下狱、暗流汹涌之际,来自北境边关的一份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穿透阴云的阳光,送到了尚书省兵部。

军报详细陈述了数月来北庭都护府下属一支精锐游骑的卓着战功。游骑将军灵生,协同其麾下队正明心(虽重伤初愈,仍坚持参战),于鬼漠边缘及朔风峡谷一带,数次主动出击,以少胜多,不仅彻底肃清了一股长期骚扰边境、与河北藩镇有暗中往来的蛮族部落,更截获了对方与河北方面联络的信使,缴获了一批重要文书和违禁军械。

军报中特别提及,灵生用兵灵活,善用地形,颇有古之名将之风;而明心虽年少,且重伤方愈,却勇悍异常,于一次关键伏击战中,亲率小队突袭敌酋,身先士卒,再立奇功。此战,斩首数百,俘获牛羊马匹无数,极大地稳固了北庭防线,震慑了蠢蠢欲动的河北诸镇。

兵部职方司郎中(新任,非宇文拓嫡系,但态度中立)接到军报,不敢怠慢,立刻呈报兵部尚书。兵部尚书(老成持重,对藩镇问题态度谨慎)仔细核验战功后,确认无误,便依照程序,将叙功文书转呈中书省风阁,由风阁草拟封赏诏书。

然而,这份本应顺畅无阻的叙功流程,却在风阁遇到了微妙的阻力。

风阁内史崔明堂,看着兵部转来的叙功文书,尤其是看到“灵生”、“明心”这两个与陆昭关系匪浅的名字时,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他深知,此刻若让陆昭的徒弟和儿子风光受赏,无异于在打他这个力主将陆昭下狱的风阁首脑的脸,更会助长朝中那些同情陆昭的清流官员的气焰。

他沉吟片刻,对负责草诏的中书舍人(风阁属官)吩咐道:“灵生、明心之功,确属难得。然,灵生前番曾有违令之过,虽功过相抵,亦当谨慎考量。明心年少,骤立大功,恐其滋生骄矜之气。封赏之事,不宜过厚,当以砥砺为主。拟旨,擢升灵生为忠武将军(正四品上散官,提升品阶荣誉,但未授予实职),赏绢百匹。明心擢升为昭武校尉(正六品上武散官),赏金五十。其余将士,依例论功行赏。”

这份拟定的封赏,看似依循旧例,实则刻意压低了规格。尤其是对灵生,仅给予散官晋升而未授实权军职,明显是忌惮其与陆昭的关系,不欲其在边关坐大。

按照制度,风阁草拟的诏书,需送至门下省鸾台审核。鸾台侍郎王珩,与崔明堂同气连枝,自然心领神会,对这份明显打了折扣的封赏诏书,未提出任何异议,便予以“审核通过”,准备发回尚书省执行。

然而,此事并未能完全瞒过他人。门下省给事中郑远,一直关注边关和陆昭相关事宜,他在例行翻阅待发诏书时,发现了这份对灵生、明心的封赏敕令。郑远性格刚直,立刻看出其中猫腻,认为此赏过薄,不足以酬边将血战之功,更有打压忠良之嫌,当即行使给事中的“封驳”之权,拒绝副署,并将诏书退回风阁,要求重新拟定,理由是“赏不及功,恐寒将士之心”!

这一下,便在两个中枢机构之间激起了波澜。

崔明堂得知郑远封驳,心中恼怒,却也不能强行压下,只得将此事暂时搁置,意图拖延。同时,他授意与其交好的御史台侍御史,准备弹劾郑远“越权干涉封赏,结交边将,其心叵测”。

消息很快通过不同渠道传开。秘书监苏婉儿得知后,愤懑不已,在与其他清流官员私下交流时,痛斥崔明堂等人因私废公,打压功臣。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如户部、工部的部分侍郎、郎中,也觉得此举不妥,边关浴血奋战的将士不应成为朝堂斗争的牺牲品,私下议论纷纷。

而兵部尚书在得知封赏被刻意压低且遭封驳后,虽未明确表态,却也心中不悦,认为风阁、鸾台此举,损害了兵部叙功的权威,更挫伤了边军士气。

一时间,关于灵生、明心封赏的争议,竟成了朝堂上一个新的焦点,隐隐有将边关战功与长安政争直接挂钩的趋势。

大理寺狱中,陆昭通过寒梅暗中传递的消息,也得知了两个孩子的战功以及朝中因此产生的风波。他心中既为灵生、明心感到骄傲,又涌起一股深沉的忧虑。孩子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功勋,竟也成了朝中敌手用来打击他的工具?这大唐的朝堂,何时变得如此是非不分,忠奸难容?

他更加确信,隐藏在崔明堂等人背后的势力,其目标绝不仅仅是他陆昭个人,而是要彻底掌控朝局,为河北藩镇乃至更可怕的势力铺平道路。灵生和明心的战功,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这潭浑水下的狰狞暗影。

北境边关,刚刚经历恶战的军营中。

灵生接到了兵部传来的初步叙功文书(非正式诏书),看到了那被刻意压低的封赏建议,他只是沉默地将文书收起,脸上并无太多波澜。他早已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少年,深知朝堂的复杂。他抚摸着腰间佩刀,对身旁伤势未愈却眼神坚毅的明心道:“功名于我如浮云,但求问心无愧,守护身后山河。只是……师父在长安,怕是因我们之故,处境更为艰难了。”

明心重重一拳砸在案几上,牵动伤口,闷哼一声,咬牙道:“朝中奸臣当道!若他们敢害父亲,我必率铁骑……”

“明心!”灵生低喝一声,打断了他,“慎言!守护好边关,便是对师父最大的支持。我相信,陛下圣明,绝不会让忠臣蒙冤!”

话虽如此,但兄弟二人望向南方长安方向的目光,都充满了难以掩饰的担忧与一丝隐忍的怒火。边关的血与火,与朝堂的云谲波诡,从未像此刻这般,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

下章预告:

郑远封驳诏书,引发崔明堂一系反击,朝堂争论升级。沈青桐利用边功争议吸引注意力,加紧秘密活动,与苏婉儿、郑远等清流官员建立联系。武皇帝冷眼旁观赏功风波,暗中调整清洗步骤。内卫在北庭军缴获的文书中,发现了指向崔明堂与河北藩镇直接勾结的铁证!而西市节点废墟下,内卫的深入探查,似乎惊动了某个沉睡的可怕存在……边功的荣耀,正成为撬动僵局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