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余因毒计败露被关押后,北魏朝堂局势豁然开朗。高阳王拓跋浚虽未被正式立为储君,但凭借仁厚声望与皇帝的信任,已然成为朝堂核心力量。冰沁深知这是完善公益体系、推动民生发展的绝佳契机,当即着手制定扩张计划,誓要借势将“普惠”理念传遍北魏疆域。
这日清晨,冰沁在李府召集公益体系核心成员,铺开一幅标注详尽的北魏疆域图。“如今南安王势力大减,朝堂清明可期,正是我们扩大公益覆盖的最佳时机。”她指尖划过地图上的京郊区域,目光坚定,“第一步,我们要在京城周边五县增设公益粮仓、学堂与医馆,形成‘一核五辅’的公益网络;第二步,联合高阳王推动全国性民生改革,将京郊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各州郡。”
众人纷纷响应,唯有负责物资调度的管事面露难色:“小姐,扩大规模需大量人力物力,目前粮仓的粮食储备虽充足,但药材与师资缺口极大,恐难以支撑五县同步运营。”
“此事我已有对策。”冰沁早有准备,“药材方面,我已联系民间药农,签订长期收购协议,同时在京郊开辟药材种植基地,由医馆郎中亲自指导种植;师资方面,从普惠学堂选拔优秀毕业生,送往京城深造后回乡任教,形成‘本土培养、反哺地方’的良性循环。”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通报,高阳王拓跋浚派使者前来拜访。冰沁心中一喜,知道联合改革的契机已然到来。
使者带来拓跋浚的亲笔信,信中表达了与李府合作推动民生改革的意愿。冰沁当即提笔回信,约定次日在普惠学堂会面。
次日,拓跋浚轻车简从来到普惠学堂。他看着学堂内认真读书的学生、医馆中排队就诊的百姓,眼中满是赞赏:“李小姐,你所构建的公益体系,实乃北魏民生之福。如今父皇病重,朝堂需稳定,民生需改善,若能将你的经验推广全国,定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稳固社稷。”
冰沁点头道:“高阳王殿下仁心爱民,与我公益初心不谋而合。我愿将粮仓、学堂、医馆的运营模式整理成册,供各州郡参考,同时协助殿下制定民生改革法案,推动税制优化与水利建设。”
两人一拍即合,当即敲定合作细节:冰沁负责提供公益运营方案与技术支持,拓跋浚则利用朝堂力量推动改革法案通过,并协调各州郡配合公益体系扩张。
随后,冰沁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中。她凭借“跨世公益传承”能力,制定出《普惠粮仓管理规范》《公益学堂教学大纲》《普惠医馆诊疗流程》三本手册,对粮食储备、教学内容、诊疗标准做出详细规定,确保新增机构的运营质量与京郊本部保持一致。
同时,她调动“公益统筹”能力,组织人力物力,在京城周边五县同步推进粮仓、学堂与医馆的建设。百姓们得知消息后,纷纷主动参与建设,短短一个月,五县的公益机构便相继落成。
开业当天,冰沁与拓跋浚一同前往各县视察。在最偏远的清和县,看到百姓们捧着免费领取的粮食、带着孩子走进学堂、在医馆免费就诊时脸上露出的笑容,拓跋浚感慨道:“李小姐,你用一己之力,撬动如此大的民生变革,实乃巾帼英雄。”
冰沁微微一笑:“殿下过奖了。民生改善非一人之功,需朝堂与民间同心协力。如今公益体系已具规模,接下来便是推动全国性的民生改革。”
回到京城后,拓跋浚立即联合朝中大臣,提出民生改革法案。法案涵盖税制优化、水利建设、教育普及、医疗保障四个方面,其中许多内容都借鉴了冰沁的公益运营经验。
然而,法案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守旧大臣以“耗费国库”“动摇祖制”为由,坚决反对改革。拓跋浚一时陷入困境,只好向冰沁求助。
冰沁得知后,立刻行动。她利用“公益道心融合”能力,将公益体系的运营数据与百姓的反馈整理成册,呈给皇帝与朝中大臣。册子中详细记录了公益体系运行以来,京郊及周边五县的粮食体系增长、入学率提升、病患死亡率下降等数据,用事实证明了民生改革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同时,她组织京郊及周边五县的百姓代表,前往皇宫前请愿,恳请皇帝批准民生改革法案。百姓们的请愿声震耳欲聋,让皇帝与大臣们深受触动。
皇帝看着手中的数据与百姓的请愿书,又想到冰沁与拓跋浚的努力,终于下定决心,批准了民生改革法案。
法案推行后,北魏的民生状况得到了显着改善。税制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水利建设解决了干旱问题,教育普及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有了求学机会,医疗保障让百姓不再为疾病所困扰。冰沁的公益体系也随之扩张至全国,形成了覆盖北魏疆域的公益网络。
李府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北魏百姓心中的“救星”。皇帝特意下旨,册封冰沁为“普惠长公主”,赏赐大量金银珠宝与土地。冰沁将赏赐的金银珠宝全部捐给公益体系,用于公益机构的运营与扩张。
拓跋浚对冰沁的敬佩与日俱增,多次表示愿意与李府联姻,共同守护北魏的百姓。冰沁婉言拒绝了,她知道,她的使命是完成李常茹的祈愿,守护李府平安,践行公益初心,而非卷入皇室联姻。
冰沁站在普惠学堂的讲台上,看着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她已经成功地完善了公益体系,推动了北魏的民生发展,为李常茹的人生圆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继续守护好这一切,让北魏的百姓能够永远安居乐业,让李常茹的人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