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朱棣的麒麟逆子 > 第214章 仁心妙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漠北的广袤草原,在经历了一场血腥的鏖战后,暂时恢复了表面的宁静。只是空气中尚未完全散去的硝烟味,以及远处乌鸦盘旋、偶尔传来几声伤兵哀鸣的战场遗迹,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的惨烈。

明军大营,中军大帐内,气氛却并不轻松。

朱棣高踞主位,眉头微锁,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击着铺着漠北粗略地图的桌面。柳升、朱荣、丘福、等一众高级将领分列两侧,汉王朱高煦也赫然在列,就连刚刚“解禁”的晟王朱高晟,也因为此前立下的功劳和被特许组建新军,得以参与这次核心会议。只是他此刻眼观鼻,鼻观心,努力做出一副认真聆听、乖巧反省的模样(装的)。

议题很现实,也很棘手:如何处置沿途征服以及此番大战后,陆续归附或被俘的众多蒙古部落及其庞大的人口、牲畜资产。

“陛下,”朱荣率先开口,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此番我军连战连捷,收降大小部落一十七个,获口众逾三万,牛羊马匹等牲畜粗略估算,不下三十万头。这些部落如何安置,这些人口牲畜如何处置,需尽早定夺,以免生变。”

淇国公丘福接口道,语气带着征战的戾气:“这些鞑子,畏威而不怀德!依老臣看,当效前朝旧例,将其丁壮编入‘鞑官军’,充作前锋炮灰!妇孺则分散迁入内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为奴,使其渐染华风,化胡为汉!至于牛羊马匹,大部分充作军资,小部分犒赏三军!”

这是一种比较主流且传统的处理方式,充满了征服者的强势和实用主义。既能削弱草原潜在的反抗力量,又能补充兵源和物资,还能犒劳将士。不少将领闻言,都微微点头,显然认为此法可行。

柳升却沉吟道:“丘公之法,虽稳妥,却亦有隐患。强行迁徙,分散其众,易生抵触,管理不易。且漠北地广人稀,若将人口尽数内迁,此地空虚,恐日后又有新的部落趁虚而入,袭扰边塞,则北伐之功,恐难持久。”

朱荣也补充道:“还有那数十万头牲畜,若尽数充作军资或赏赐,一时虽能缓解粮草压力,然杀鸡取卵,非长久之计。草原生计,在于畜牧。若牲畜尽失,则降部生计无着,即便不反,亦将流离失所,成为边患之源。”

帐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既要消化胜利果实,巩固北伐成果,又要避免埋下新的隐患,考验的是统治者的智慧和胸襟。

朱棣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看似在神游天外,实则耳朵早已竖起来的朱高晟身上。

“高晟,”朱棣忽然点名,“你先前捣鼓你那‘党卫军’,又敢以身犯险,想必脑子里的想法不少。对于此事,你有何见解?说来听听。”

刷的一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朱高晟身上。有好奇,有审视,也有几分不以为然,觉得陛下未免太过看重这个年轻气盛的亲王了。

朱高晟被点了名,也不慌张,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先是对朱棣行了一礼,然后环视众人,眼神清澈而明亮。

“父皇,诸位将军,”他声音平稳,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甚相符的沉静,“丘公、柳公、所言皆有道理。强行内迁,易生民怨;放任不管,则遗患无穷;杀畜取肉,更是竭泽而渔。”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穿越前所知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想起了那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深刻改变了亿万农民命运的伟***革。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和敬佩:【分包到户……谁能想到,许多年后那群最可爱的人,用他们那一代人的肩膀,硬生生扛起了几代人的苦难与希望,做出了让后世几代人都能享福的壮举!那是真正的赤诚之心,是为底层百姓真正思考的、划时代的创举!相比之下,这个时代的人,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还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有些人,真是吃太饱了,忘了饿的滋味。】

这番内心感慨深沉而真挚,但表现在外,只是他眼神略微的飘忽和一瞬间的肃然。他很快收敛心神,将那份对先贤的敬意转化为提出自己方案的底气。

“儿臣以为,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朱高晟朗声道,“我们征服草原,是为了消除边患,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心向大明,而非制造更多的仇恨与流离失所。”

“故,儿臣提议,对于这些归附的部落,我们不行强行迁徙、分散为奴之策,亦不夺其全部生计之源。”

他的话语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具体而言,”朱高晟继续阐述,思路越来越清晰,“我们可以将这些部落原有的,以及此次俘获的所有牛羊马匹,进行清点造册。然后,按照各部落的人口,不论贵贱,平均分配到每一户,甚至每一个人头上!让他们明确地知道,这些牛羊,以后就是他们自家的财产!”

“平均分配?”帐内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尤其是在部落制度仍有残留的草原,简直是石破天惊的想法!这意味着打破原有的部落头人、贵族对财产的垄断!

朱高晟不管众人的惊讶,继续道:“分配之后,朝廷并非完全放手不管,也并非无偿给予。朝廷将以‘赊贷’的形式,将这些牲畜‘借’给牧民。牧民负责放牧、繁衍。朝廷只收取一定的‘赋税’,这个赋税,不用金银,也不用粮食,就用牲畜本身!”

他详细解释:“例如,一家牧民分得了十头羊,他们精心放牧,次年羊群繁衍到了十五头。那么,他们只需向朝廷上交其中品质相对较次的一头或两头作为‘税羊’,剩下的,包括新繁衍的羊羔,都归他们自己所有!如此循环,牧民自家的羊群会越来越壮大,生活自然会越来越好。”

“同时,”朱高晟眼中闪烁着光芒,“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放牧,提高牲畜的存活率和繁衍率,朝廷可以向他们提供帮助。其一,我们可以有限度地、允许他们用皮毛、奶酪等物,向朝廷指定的机构交换一些必要的、如铁锅、小刀等改善生活的铁器,但严格管控兵器流入。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儿臣偶然得到了一些极其优良的新型牧草种子,此草耐寒、耐旱、生长快、营养丰沛,远超寻常牧草。朝廷可以派遣专人,指导他们种植此草,建立人工草场,如此一来,即便是在冬天或是干旱之年,也能很大程度上保障牲畜的饲料,避免大量饿死!”

他描绘的蓝图越来越清晰:“朝廷通过回收‘税羊’,可以获得稳定的肉类、皮毛来源,供给大军或内地。而牧民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能保住原有的牲畜,还能不断积累财富,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明确的盼头,还会轻易跟着那些野心家造反吗?他们的心,自然会向着能带给他们安定和富裕的大明!”

“此策的核心在于,”朱高晟总结道,“‘予民以利,取民以信’。将国家的利益与牧民个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朝廷看似放弃了部分眼前的掠夺之利,却收获了长久的稳定、税源和民心!这远比强行掠夺、迁徙,最终导致反抗不息、边患不止要划算得多!儿臣将此策,暂名为‘草原承包,定额税畜’。”

帐内,一片寂静。

柳升、朱能、张辅等文武重臣,全都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这个时代顶尖的人物,或许一开始被“平均分配”惊住,但细细品味朱高晟的整个方案,越想越觉得其中蕴含着极其高明的政治智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这不仅仅是权术,这背后,是一种罕见的、真正站在底层牧民角度思考问题的仁恕之心和赤诚情怀!他考虑的不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盘剥,而是如何让这些归附的百姓能活下去,并且能活得更好,从而真心归附!

朱高煦看着自己的四弟,眼神复杂无比。他自问勇武过人,在战场上是一把好手,但对于这种涉及民生、经济的深层治理,却从未想到过如此细致而又充满魄力的方法。老四这家伙,脑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这想法,太惊人了!但也……太有吸引力了!

朱棣端坐在上,面上不动声色,但微微眯起的眼睛和停止敲击桌面的手指,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锐利的目光仿佛要穿透朱高晟的身体,看清他灵魂深处到底还藏着多少这样惊世骇俗的想法。

“平均分牛羊……赊贷……税羊……新型牧草……予民以利,取民以信……”朱棣在心中默默咀嚼着这几个关键词。他想起自己父皇,太祖高皇帝,出身微末,最知民间疾苦,制定政策时常有恤民之举。而自己这个儿子,生于深宫,长于富贵,为何能有如此体恤底层、着眼于长远的赤子之心?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聪慧或者勇武可以形容了。这是一种格局,一种胸怀!一种超越了个人和阶级局限,真正为江山社稷、为生民立命的胸怀!

良久,朱荣长长吐出一口气,看向朱高晟的目光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郑重和一丝敬佩:“晟王殿下……此策,老臣细细思之,看似让利与民,实则以小利换长治久安之大利!若能行之有效,则漠北诸部,非但不是负担,反将成为我大明北疆之屏障,源源不断之宝库!殿下之仁心妙策,老臣……佩服!”

柳升也抚须感叹,语气带着由衷的赞许:“殿下年纪轻轻,竟能思虑及此,体察民瘼,谋划深远。此策不仅可行,更蕴含圣王之道!‘草原承包,定额税畜’……妙啊!如此一来,朝廷省却管理之繁冗,牧民得享劳作之成果,两相得益!臣以为,大可一试!”

朱荣更是直接起身,对着朱棣躬身道:“陛下!晟王殿下此策,乃真正的经国济世之良方!非大智慧、大胸怀者不能提出!臣附议!”

就连一开始主张强硬措施的丘福,在琢磨过味来之后,也挠了挠头,瓮声瓮气地道:“好像……是这么个理儿!让鞑子……不,让那些牧民自己给自己干活,肯定比拿着鞭子赶他们卖力!到时候牛羊多了,咱们收税也收得痛快!殿下,你这脑子是咋长的?”

帐内众将,此刻再无质疑,纷纷出言表示赞同和支持。看向朱高晟的目光,已经彻底从看待一个勇猛亲王,转变为看待一个拥有卓越政治智慧的、潜在的帝国掌舵人。

朱高煦用力拍了拍朱高晟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那眼神分明在说:“好小子!真给你二哥长脸!”

朱棣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已是波澜起伏。他再次深深地看着朱高晟,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自己的这个儿子。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那份洞察世情的智慧,那份难得的仁恕之心……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甚至……一丝震撼,震撼在于,自己的儿子能跨越自己的阶层对阶层以下的人抱有同理心,这种同理心不是没有,但难得的是跨越这个阶层,或者说对自己阶层的背叛。

“高晟,”朱棣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你的提议,朕准了。”

“此事,便由你主导,柳升、协助,会同户部、兵部相关人员,详细拟定章程,尽快在已归附的部落中择选试点,推行此‘草原承包,定额税畜’之策。所需新型牧草种子,由你负责提供,并选派得力人手指导种植。”

“儿臣(臣)领旨!”朱高晟、柳升、张辅齐声应道。

朱高晟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更是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他不仅仅是为自己提出的策略被采纳而高兴,更是为这片草原上的无数普通牧民,或许能因此避免流离失所、为奴为婢的命运,能够凭借自己的勤劳过上安稳的日子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才是真正的力量啊……】他在心中默念,【不是毁灭,而是创造;不是掠夺,而是给予希望。那群最可爱的人,你们看到了吗?你们的精神,你们的智慧,哪怕跨越时空,也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出新的光芒。】

会议结束,众将告退,各自去忙碌。朱高晟也被朱棣留下,详细询问了一些关于新型牧草和具体操作层面的细节。

当朱高晟最终走出中军大帐时,夕阳的余晖将草原染成了一片金红。他看着远处那些正在安顿的部落营地,炊烟袅袅,偶尔传来牛羊的叫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今天,他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名为“希望”与“公平”的种子。他相信,只要用心浇灌,这颗种子终将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生根发芽,开出最绚烂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而帐内的朱棣,独自站在地图前,目光深邃。他回想起朱高晟提出策略时那清澈而坚定的眼神,那不为私利,只为社稷百姓的赤诚,嘴角终于缓缓勾起一抹近乎于骄傲的弧度。

“臭小子……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除了父皇(朱元璋)……这满朝文武,皇族子弟,心中真正装着那些放羊牧马的底层百姓的,恐怕……真的就只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