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朱棣的麒麟逆子 > 第72章 深宫思亡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乾清宫东暖阁,烛火摇曳,将朱棣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冰冷的金砖地上。他挥手遣散了所有太监宫女,偌大的宫殿只剩下他一人,以及挂在墙上的那幅徐皇后画像。

画像中的徐仪华,身着皇后礼服,嘴角含着一丝温和的笑意,目光清澈而宁静,仿佛能穿透时光,凝视着此刻孤独的丈夫。她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是他朱棣的结发妻子,是他“靖难”四年中最坚定的支持者和贤内助,更是他心中唯一能与之分享荣耀与艰难的人。

“仪华……”朱棣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画像上妻子冰凉的面颊,声音沙哑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脆弱,“你若还在,该多好……朕这心里的话,还能跟谁说去?”

白日里的朝堂争斗、儿子的互相倾轧、臣子的各怀心思,像沉重的巨石压在他心头。唯有在这无人时刻,面对亡妻的画像,他才能稍稍卸下帝王的铠甲,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感。

他的目光变得朦胧,仿佛穿越回了多年前的北平燕王府。那时他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镇守边塞的藩王,日子虽然不如现在富贵滔天,却别有一番踏实和温暖。

他记得徐氏总是能把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在他为军务烦忧时,默默递上一碗热汤;在他演练兵马回来时,带着孩子们在门口迎接;在夜深人静时,与他灯下对弈,谈论古今,她的见解往往让他豁然开朗。

“孩子们……都长大了……”朱棣喃喃自语,思绪转向了几个儿子。

他想起了老大高炽。小时候就胖乎乎的,不爱动,喜欢读书,心地善良,看到下人受罚都会偷偷掉眼泪。徐氏常说:“炽儿仁厚,是福气。” 可他如今却觉得,这份仁厚在帝王家,竟成了优柔寡断,成了被文臣利用的弱点。

他想起了老二高煦。从小就像个小老虎,争强好胜,力气大,喜欢舞刀弄棒,整天缠着自己要上阵杀敌。徐氏没少为他操心,担心他莽撞惹祸。如今看来,妻子的担心全然应验,这个儿子空有勇力,却无韬略,易怒易躁,极易被人当枪使。

他想起了老三高燧。脑子最活络,嘴巴也甜,最会看人脸色,但也最是滑头,爱耍小聪明,缺乏担当。徐氏在世时就没少敲打教育他,可惜收效甚微。

最后,他的思绪停留在了老四高晟身上。这个儿子小时候最是沉默寡言,甚至显得有些木讷迟钝,在兄弟中最不起眼,因此也没少受忽视和欺负。徐氏对他格外怜惜一些,常说:“晟儿只是心思重,不像他表面看起来那样。”

如今回想起来,老四小时候确实有许多“古怪”之处。

他记得有一次,高晟看到厨房宰杀羔羊,别的孩子要么害怕躲开,要么觉得新奇热闹,唯独他,愣愣地看了半天,然后跑过来拉住自己的衣角,仰着小脸很认真地问:“父王,小羊会疼吗?我们一定要吃它吗?能不能吃别的?我们也会像小羊被别人吃掉吗?”

当时自己正忙于公务,只觉得这孩子妇人之仁,不成大器,随口训斥了几句。现在想来,那种对弱小生命的恻隐之心,何尝不是一种珍贵的品质?至少,他不会有老二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冷酷。

他还记得,有一次几个儿子一起读书,先生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尊卑有序。老大老二都听得连连点头,唯独高晟皱着小眉头,突然冒出一句:“先生,如果君不君,臣是不是就可以不臣?父不父,子是不是就可以不子?军民之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说他们是贱民呢,我们生长在同一个国度,如果做得不好,民众是不是可以推翻他呢?”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先生吓得脸色发白,连忙斥责他“胡说八道”、“大逆不道”。自己当时也觉得此子思想危险,罚他抄写《孝经》百遍。

可现在,经历了建文帝削藩的逼迫,自己起兵“靖难”的成功,朱棣对这句话有了截然不同的体会。所谓纲常伦理,并非绝对,其背后是权力和实力的博弈。老四当年那句“童言无忌”,竟隐隐触碰到了这世间最残酷也最真实的规则!这是一种何等犀利的直觉?

还有一次,北平大雪,他看到高晟偷偷把自己的手炉塞给一个在殿外冻得瑟瑟发抖的老太监,还把自己的点心分给几个小宦官。自己发现后,责问他为何自降身份,与奴仆为伍。小家伙当时低着头,小声嘟囔了一句:“他们冷了,饿了,和我一样啊……他们的爹娘知道他们饿了,看到他们这样子也会心疼的吧!”

“和我一样……”朱棣反复咀嚼着这四个字。一种模糊的“平等”观念,似乎从小就根植在这个儿子的心里。这与森严的等级制度格格不入,却让此刻厌倦了党争倾轧的朱棣,感到一种异样的清新。

当时只觉得这孩子傻气、不成体统。如今串联起来,再结合他在天津的作为(改善匠户待遇、组建纪律严明却待遇优厚的“党卫军”)、在北征中的表现(爱护士卒、尊重人才)、以及对待杨士奇的态度(不以出身党籍而轻慢)……

朱棣猛然发现,这个一直被他忽视的儿子,其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似乎从一开始就和他们这些人不一样!那不是傻,而是一种……超越了这个时代框架的独特视角!

“仪华”朱棣抬起头,再次看向妻子的画像,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你是不是早就看出了什么?我们的晟儿,他……他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种种你都知道了吗?他隐藏了这么多东西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别的”

夜色深沉,烛泪滴落。孤独的帝王站在亡妻画像前,心中翻腾着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那个曾经最不起眼的儿子,身上似乎隐藏着能打破眼前困局的关键钥匙。但他能放心将这万里江山,交给一个思想如此“离经叛道”的继承人吗?

朱棣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