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秦子墨点点头,脸色凝重:“还好咱们赶在倭兵聚集前端了他们的老巢,要是再晚几天,等他们凑够了人手,昌阳城怕是要遭大罪。接下来得做两件事:一是赶紧派人和昌阳县令联系,把这里的情况跟他说清楚,让他加派人手守城门、巡街道;二是找个靠谱的信使,快马加鞭回京城送信,让朝廷知道边关的情况,也好让皇上放心。”

苏雨荷捧着拼好的地图,又看了看院外堆得像小山似的战利品——粮食袋、罐头箱、叠得整齐的倭兵军服,忍不住笑了:“这次确实是大获全胜,不仅打跑了三千多倭兵,救了二十多个妇女,还缴获了这么多物资,足够咱们支撑好一阵子了。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得让弟兄们好好休整,救治伤员,说不定过不了多久还有硬仗要打。”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有个想法,咱们得跟昌阳县衙好好走动走动。县令在这儿待了这么久,肯定知道附近哪里经常闹倭寇,哪里有倭兵的窝点。咱们要是能从他那儿拿到消息,直接去端老巢,既能少走弯路,又能节省人力物力,总比咱们瞎找强。”

苏雨林和秦子墨都觉得这话在理,当下就拍板决定:大部队先撤回昌阳县城,找个地方驻扎下来,每天派两队骑兵快马过来,在乱石滩和附近的山道巡视,防止漏网的倭兵回来捣乱。

第二天一早,队伍就押着俘虏、赶着装满战利品的马车往昌阳县城走。刚到城门口,就见昌阳县令带着一群衙役在那儿等着。

县令是个五十来岁的清瘦老头,见到苏雨林立马拱手行礼:“苏将军!听闻您在乱石滩打了胜仗,老朽特意来接您!县城里已经给部队找好了一处大院,宽敞明亮,能住下所有人,还能安置伤员,您看满意不?”

苏雨林赶紧回礼:“劳烦县令大人费心了,有地方住就行,不用太讲究。”县令笑着摆手:“将军说的哪里话!您为咱们昌阳打倭寇,保护老百姓,这点事算什么!快进城,我已经让人在大院里烧好了热水,还备了些粮食蔬菜,让弟兄们先歇歇脚。”

队伍进了城,百姓们都围在路边看,有的递水,有的送馒头,嘴里还不停喊着:“谢谢将军!”“谢谢弟兄们!”

苏雨荷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对苏雨娟说:“你看,老百姓心里都有数,咱们打胜仗,他们比谁都高兴。”苏雨娟点点头,心里也暖烘烘的。

部队驻扎下来后,军医立马开始给伤员治伤。苏雨林则每天和县令在屋里谈话,县令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倒了出来:“将军,咱们昌阳沿海一带不太平,除了你们端掉的那三个据点,还有两处经常有倭寇出没。一处在朝阳以北一百里的红树林,那里树木密,水路多,倭寇藏在里面,咱们衙役去搜过好几次,都被他们跑了;另一处是往南八十里的黑海湾,那里有个天然的山洞,倭寇经常在那儿囤粮食,还抢过往的渔船。”

他喝了口茶,又压低声音说:“还有个更麻烦的地方,往南再走,快到北朝国的地方,有个珊瑚岛,岛上不仅有倭兵,还有海盗,他们有时候一起行动,抢了东西就坐船跑,咱们没水师,根本追不上。”

苏雨林把这些地点都记在纸上,画了个简易地图:“多谢县令大人告知,等咱们休整好了,就去这些地方看看,争取把倭寇和海盗都清了,让老百姓能安稳过日子。”

这边忙着休整、查探敌情,那边苏雨林早就写好了战报,找了个骑术最好的信使,让他快马加鞭送回京城。信使昼夜不停,跑了八天,终于把战报送到了皇宫。

皇帝正在御书房看奏折,听说苏雨林派人送战报来了,赶紧让人把信使传进来。等看完战报,皇帝高兴得一拍桌子:“好!好一个苏雨林!不愧是朕的大将!不仅端了倭兵三个据点,还救了百姓,缴获了这么多物资,真是立了大功!”

他立马让人传旨,召集满朝文武到金銮殿议事。大臣们接到旨意,都赶紧往宫里赶,心里还琢磨着:皇上这么急着召集大家,莫不是有什么大事?

等大臣们都到齐了,皇帝拿着战报,声音洪亮地说:“诸位爱卿,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边关传来捷报,苏雨林将军率兵在昌阳乱石滩大败倭兵,端了他们三个据点,斩杀、俘虏倭兵七千余人,还救了二十多名被掳的百姓,缴获了大量粮食、弹药和物资!随行的秦子宇、秦子墨两位皇子,以及苏雨荷、苏雨娟等人,也都立了战功!”

金銮殿里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没想到苏将军这么快就打了胜仗!”“秦子宇皇子也立了功,真是好样的!”皇帝等大家议论得差不多了,又说:“朕决定,对这些有功之臣论功行赏!苏雨林晋封为镇国大将军,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秦子宇赏良田千亩、府宅一座;秦子墨赏白银五百两、官升一级;苏雨荷、苏雨娟赏珠宝玉器,再加封‘护国夫人’称号!”

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皇上圣明!”可起身之后,不少人心里就开始打小算盘了。户部尚书偷偷跟旁边的吏部侍郎说:“苏将军和秦子宇皇子现在正是皇上跟前的红人,咱们要是能跟他们攀上关系,以后在朝中也能更稳当些。可惜咱们远在京城,边关的事插不上手,想送点礼都送不过去。”

吏部侍郎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以前还有秦子深皇子能跟秦子宇抗衡,现在秦子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朝中能跟秦子宇比的,也就没几个人了。皇上这么看重他,将来说不定……”他话没说完,却用眼神示意了一下皇位的方向。

这话一出,不少大臣都动了心思。有几个心思活络的,散朝后就赶紧回府,让人准备奏折,想在皇帝面前替秦子宇说好话,顺便提一提“立太子”的事。

没过几天,就有大臣在御书房给皇帝进言:“皇上,如今秦子宇皇子文武双全,又在边关立了功,深得民心。国不可一日无储君,还请皇上早日立秦子宇皇子为皇太子,以安民心、固国本。”

皇帝听了,没立马答应,却也没反对,只是捋着胡子说:“此事容后再议,子宇还年轻,还得再历练历练。”可心里却也琢磨开了:子宇这孩子确实不错,有勇有谋,尤其他身旁还有苏雨荷三姊妹辅佐,又得大臣们支持,将来把皇位传给他,倒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