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没有引经据典,而是用最浅白的话语,结合孩子们能理解的生活实例。

“初生的婴孩,目光纯净,啼哭索食,渴求爱抚,其性至纯,如同一张白帛,一湾清泉。

故先贤认为,人本性之初,是趋向善良的。这,便是人之初,性本善’。”

他顿了顿,看到不少孩子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继续道:

“既然本性皆善,为何世间有君子,有小人?有勤勉之人,有懒惰之徒?

这便是后面两句——‘性相近,习相远’。”

他走回讲台,指着那六个字。

“我等天生本性,原本是相近的。但后天的习染、环境的影响、所学所行,却会让人与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他目光扫过全场,“譬如,你与邻家玩伴,幼时一同嬉戏,本性无差。但他若终日只知玩耍,不学无术,久而久之,便可能变得愚昧;

而你,若入我书院,听从师长教诲,勤读诗书,明礼知义,日后便可能成为栋梁之材。这差距,并非天生,而是由‘习’所致。

故而,尔等如今能坐于此地求学,是何等幸运!定要珍惜这‘习’得善知识的机会,莫要辜负了这相近之‘性’,令其行至远方,南辕北辙。”

江浩深入浅出的讲解,如同在孩子们原本混沌的心田中投入了一颗颗明亮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

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奥的哲学思辨,但“要好好学习,才能成为好人、能人”这个朴素的道理,已随着这十二个字,深深印入了脑海。

江浩看着台下那一双双逐渐亮起的眼睛,心中感慨。

他选择的《三字经》、《千字文》乃至《百家姓》,正是这个时代扫盲的最高效利器。

它们将常识、历史、伦理、哲学融于简洁押韵的文字中,易诵易记。

当然,为了符合“当下”的时空,他早已将其中涉及汉朝以后的人物典故进行了修改或替换,确保不会出现“穿越”的漏洞。

拼音之法虽更快,但于此时此地,莫名其妙的各类符号过于惊世骇俗,反易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三本书,若能熟练掌握,识得千余字,通晓道理,打好根基,日后博览群书不再是难事。

授课的时间在琅琅书声和江浩循循善诱的讲解中飞快流逝。

转眼间,一个时辰过去。

就在这时,一阵若有若无的食物香气,顺着微风飘进了教室。

起初很淡,但渐渐地,那香气变得清晰起来。

是粟米粥熬煮后特有的醇厚米香,还夹杂着野菜在热汤中翻滚后散发的清新气息。

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被这香气吸引了过去。

不少人的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发出“咕噜”的轻响,他们偷偷咽着口水,目光不时瞥向窗外食堂的方向。

对于这些曾经饱尝饥馑之苦的孩子而言,饭菜的香味拥有着无可抗拒的魔力。

江浩见状,不由莞尔。

他理解这种感觉,便适时地停止了讲授。

“今日上午的课,就到此为止。”

江浩宣布,“记住方才所学的十二个字,每日教习会进行考校。现在,整理好书案,有序前往食堂用膳。”

孩子们欢呼一声,压抑着兴奋,迅速而有序地收拾好面前简陋的沙盘(用于练习写字),在班长的带领下,排着队向食堂走去。

刘备与江浩并肩而行,跟随在学子队伍之后。

看着眼前这充满生机的景象,刘备脸上始终带着欣慰的笑意。

“惟清,听你授课,深入浅出,寓教于理,备深感佩服。”

刘备由衷赞道,“尤其是这《三字经》,言简意赅,却蕴含至理,实乃蒙学之瑰宝。”

他毕竟不是大儒,讲授孝经半个时辰便结束了,之后他就去旁听江浩讲课。

江浩谦逊一笑:“主公过誉了。因材施教而已。这些孩子纯如白纸,需以最简明的方式,为他们勾勒出做人求学的轮廓。”

书院的食堂是一座宽敞的大棚屋,虽简陋,却整洁干净。

数百张长条桌凳排列整齐。

此刻,这里已是人声鼎沸。

八百学子,加上二十余位老师,近千人同时用餐,场面蔚为壮观。

仆役们抬着巨大的木桶,将热气腾腾的粟米粥和菜羹分发给每个学子。

粥很稠,菜羹里也能见到零星的油花和盐沫。

对于大多数学子而言,这已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陶碗,找到位置坐下,便迫不及待地享用起来。

一时间,食堂里充满了唏哩呼噜的喝粥声和满足的感叹声。

刘备和江浩也各自打了一份,随意找了张空桌坐下,与师生们一同用餐。

刘备舀起一勺粟米粥送入口中,仔细咀嚼,点了点头:

“虽简朴,却能果腹暖心。惟清,你坚持提供一日三餐,所费不赀,然其意义,远胜万千。”

江浩看着周围那些埋头苦吃的孩子们,低声道:

“主公,空腹无以谋道。唯有让他们免于饥馑之忧,方能专心向学。这些投入,是种子,未来必将结出丰硕之果。”

正说着,一个约莫八九岁的男孩,大概是吃得太急,不小心呛到,剧烈地咳嗽起来,脸憋得通红。

坐于邻桌的赵云眼疾手快,立刻上前,轻轻拍打着他的后背,直到他缓过气来。

男孩感激地看着赵云,小声道:

“谢谢……赵将军。”

赵云温和地笑了笑,将自己碗中未曾动过的一块腌菜夹到男孩碗中:

“慢些吃,都是你的。”

这一幕,恰好被不远处的刘备和江浩看在眼里。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低声道:“子龙真仁将也。”

江浩则心中暗赞,书院需要的,正是这种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的温情与纪律。

这位小孩如果将来从军,分配到赵云麾下,焉能不效死?

午膳过后,稍事休息,下午的课程便开始了。

今日下午的安排,并非武艺,而是农耕实践。

乐安书院的一大特色,便是“知行合一”。

绝不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尤其是在这乱世,重视农耕,体恤民瘼,是未来新大汉官员的基本素养。

书院后方,开辟出了大片整齐的学田。

此刻,刘备、江浩、张飞、赵云、枣袛等人,皆换上了短打衣衫,卷起裤脚,与学子一同来到了田埂之上。

枣袛作为农业总管,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总指导。

他手中拿着一把耒耜,亲自示范如何翻土、如何起垄。

“诸生看仔细了!”

枣袛的声音在田野间回荡,“翻土并非蛮力,需用巧劲。脚踏此处,用力下踩,然后手腕发力,将土块翻起,拍碎……”

他动作娴熟,一气呵成,翻出的土壤疏松均匀。

江浩则是穿梭于学子之间,他不仅仅是让学子们劳动,更是在引导他们思考。

他走到一个正费力拍打土块的男孩身边,问道:“可知为何要翻土?”

男孩擦了把汗,想了想答道:“让……让地松软?”

“不错,”

江浩赞许地点点头,“让土壤松软,根系才能伸展,呼吸。更重要的是,翻土能将地底的虫卵、草根翻上来,经日晒而死,减少病虫害。此乃‘格物’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