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岐黄下山觅亲缘 > 第215章 医道无界,真知为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5章 医道无界,真知为凭

第215章:医道无界,真知为凭

林辰的脚步在即将踏出会场侧门时,顿住了。

并非因为犹豫,也并非因为身后那近千道依旧黏在他背影上的、含义复杂的目光。他只是微微侧过头,视线掠过一片狼藉、气氛凝滞的主席台,最终落在了那个仿佛被抽空了灵魂、颓然靠在椅背上的约翰·戴维斯身上。

约翰紧闭着双眼,脸色依旧带着病态的苍白,胸膛的起伏虽然平稳,却透着一股精疲力尽的虚弱。那份属于国际权威的傲慢与自信,早已在刚才那场生死劫难和信念冲击中被碾得粉碎,只剩下一个学者在认知壁垒被打破后的空洞与茫然。

林辰的目光平静无波,既无胜利者的耀武扬威,也无对败者的居高临下。他像是在审视一个刚刚经历了一场重病的患者,眼神里只有一种纯粹的、属于医者的观察。

会场依旧安静得可怕,连之前那些压抑的议论声都彻底消失了。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去而复返(虽然只是停在门口)的林辰,不知道他接下来要做什么。

李总瘫在椅子上,看到林辰停下,心脏像是又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他几乎要以为林辰是要回来对他进行最后的羞辱,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台上的张副会长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缓和气氛或者宣布散会,但在林辰那无形散发的气场下,他发现自己竟然发不出任何声音。

就在这时,林辰动了。

他没有走向李总,也没有看向张副会长,而是迈开步伐,不疾不徐地,再次朝着主席台的方向走去。

他的步伐依旧沉稳,踏在铺着地毯的过道上,几乎没有声音,却仿佛每一步都踩在众人的心跳节拍上。

人群自动分开的道路比之前更宽,目光中的敬畏也更浓。

他径直走上主席台,无视了脸色尴尬、欲言又止的张副会长,也绕开了不知所措的韩医生和护士,来到了约翰·戴维斯的面前。

约翰似乎感受到了逼近的气息,紧闭的眼睫颤动了一下,缓缓睁开了眼睛。当看到近在咫尺的林辰时,他蓝色的瞳孔猛地一缩,身体下意识地想要坐直,却因为虚弱和某种情绪而显得有些僵硬。他的嘴唇翕动了一下,最终还是归于沉默,只是用那双充满了复杂情绪的眼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和更深的茫然,望着林辰。

林辰没有立刻说话,他伸出右手,不是去号脉,而是做出了一个搀扶的动作,声音平和,听不出任何情绪起伏:“能站起来吗?”

约翰愣住了。他预想了无数种可能,嘲讽、质问、甚至是怜悯,却唯独没有想到是这样一句平淡的、仿佛医生对待普通病人般的询问。

他看着林辰伸出的手,那双手指修长、骨节分明,刚刚就是这双手,握着那三根细小的银针,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他胸腔里翻涌,是感激?是屈辱?还是对未知力量的敬畏?或许都有。

犹豫了几秒,约翰最终还是缓缓抬起自己有些发颤的手,搭在了林辰的小臂上。借助林辰稳健的力量,他有些踉跄地站了起来。近距离面对林辰,他更能感受到对方身上那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深邃,仿佛一口古井,望不到底。

林辰扶稳他,然后便松开了手,转而面向台下。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掠过那些或震惊、或好奇、或狂热、或沉思的面孔,最终定格在虚空中的某一点,仿佛在穿透这喧嚣的会场,与某种更本质的东西对话。

整个千秋厅,落针可闻。所有的镜头,所有的目光,都牢牢锁定在台上那个扶起对手、准备开口的年轻身影上。

“今天,我们在这里争论中西医的优劣,争论什么是科学。”林辰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和安抚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驱散了部分凝滞的气氛。

“约翰博士质疑中医不科学,因为它不符合现代循证医学的某些范式。”他顿了顿,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台下脸色灰败的李总,李总如同被针刺般猛地低下头。

“而刚才,大家亲眼所见,在约翰博士生命垂危,现代医学手段暂时无能为力之时,是这几根银针,”他抬起手,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银针的微光,“疏通了他壅滞的气机,缓解了他痉挛的支气管,将他从窒息的边缘拉了回来。”

他的语气依旧平静,仿佛在陈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事实,没有丝毫炫耀的成分。

“那么,我想请问诸位,”林辰的目光再次扫视全场,带着一种引导人思考的力量,“当我们谈论‘科学’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是固守于某种特定的研究方法、实验流程和统计模型?还是,”他的声音微微提高,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忠于那个最原始、也最根本的目的——认识生命,维护健康,解除病痛?”

台下鸦雀无声,许多人陷入了沉思。刘建业教授眼神灼灼,微微颔首。张明启教授抚着胡须,眼中满是赞赏。

“科学的精神,在于求真,在于实践,在于‘有效’!”林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完美,如果无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那它就是有待商榷的。而任何一种方法,无论它看起来多么‘不科学’,只要它能经得起重复的实践检验,能真实地解决问题,那么,它就蕴含着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真知’。”

他看向身旁眼神复杂、沉默不语的约翰:“中医,建立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一套独特的理论模型之上。这套模型,源于古人对生命现象和自然规律的长期观察与总结。它或许难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完全阐释,或许其作用机制尚未被完全解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不科学’的。它只是另一种认知生命健康的‘维度’,另一种探索真理的‘路径’。”

“它强调整体,注重平衡,善于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它或许没有双盲实验的报告,但它有数千年无数先辈用自身实践书写的‘医案’,有流传至今、仍在庇护亿万民众健康的‘疗效’!”

林辰的声音并不激昂,却如同涓涓细流,渗透进每个人的心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诚恳与力量。

“所以,我认为,中西医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者。它们更像是从不同方向攀登同一座高峰的攀登者。现代医学精于微观,善于攻坚;中医长于宏观,擅调根本。目标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何不能放下偏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他最后将目光投向约翰,语气平和而真诚:“约翰博士,感谢你的质疑,它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医学的本质。也希望今天的经历,能让你看到一个不同于你以往认知的、同样致力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医学体系。科学无边界,医学也无高下,唯有‘求真’与‘有效’,才是衡量一切的最终标准。”

话音落下,林辰微微颔首,不再多言。

全场依旧寂静。

但这一次的寂静,与之前那种压抑和茫然不同,它更像是一种被深刻道理触动后的沉思与回味。

约翰·戴维斯怔怔地站在那里,看着林辰平静的侧脸,听着耳边回荡的那些话语。林辰没有指责他,没有嘲笑他,甚至没有强调自己的胜利,而是将话题拔高到了整个医学的格局与科学的本质上。这种胸襟与视野,让他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与……自惭形秽。

他之前所执着的一切,在对方这番站在更高维度的阐述面前,显得如此狭隘和可笑。

他张了张嘴,喉咙干涩,最终,还是什么也没能说出来。只是那复杂的眼神中,多了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细微的折服。

“说得好!”刘建业教授第一个站起身,用力地鼓起了掌。

紧接着,如同点燃了引线,雷鸣般的掌声瞬间爆发开来,席卷了整个千秋厅!这掌声,不仅仅是为林辰起死回生的医术,更是为他那番格局宏大、直指本心的阐述!

张明启教授一边鼓掌,一边对刘建业感叹:“此子,不仅医术通神,心性格局更是了得!中医有此后辈,何其幸也!”

台上的张副会长也如梦初醒,跟着鼓起掌来,只是笑容有些勉强。

李总在如潮的掌声中,将头埋得更低,仿佛想把自己缩进尘埃里。

林辰在一片掌声与无数道炽热的目光中,再次扶了扶脸色变幻、沉默不语的约翰,然后对他微微点头示意,便转身,在一片欢送的掌声里,步履从容地,真正离开了会场。

这一次,他没有再停留。

而他所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急救传奇,更是一颗关于医学本质、关于打破偏见、关于求真与实践的种子,深深埋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中。

这场论坛,谁胜谁负,已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