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立刻看向凌风,语气带着挑衅:“凌同志,你们凌家坉经常搞中西医结合,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比如病人吃了草药和西药,出现不良反应?”
教室里的目光都集中到凌风身上。凌风放下笔,从容地站起身:“高院长,周同志,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他顿了顿,清晰地说道:“首先,中西医结合不是随意合用,而是要在明确辨证和诊断的基础上,合理搭配。比如我们用磺胺类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时,会搭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的草药,这些草药不仅不会影响磺胺的吸收,反而能增强抗菌效果,还能减轻磺胺的胃肠道反应——这是我们在临床中反复验证过的。”
“其次,任何药物合用都有风险,不仅是中西医,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关键在于医生要掌握药物的特性,了解病人的体质,而不是一概否定中西医结合。”
“最后,我们在基层,条件有限,很多时候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效果都不够理想。比如治疗重症肺炎,单用抗生素可能控制不住感染,单用中药起效太慢,两者结合,才能更快地挽救病人生命。我们有详细的病历记录,所有合用药物的病例,都有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追踪,至今没有出现过严重的相互作用。”
凌风的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还提到了具体的临床案例,让不少学员频频点头。高副院长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地说:“凌风同志说得有一定道理。中西医结合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键在于‘合理’二字。以后有机会,可以把你的病例记录拿来看看。”
周斌没想到凌风会说得如此滴水不漏,脸色有些难看,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临床病例讨论课上。高副院长拿出了一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病例:患者是一位68岁的老年男性,长期吸烟,这次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黄痰、气喘加重,双肺布满哮鸣音,用了青霉素、氨茶碱等药物治疗三天,效果不佳,仍有高热、呼吸困难。
高副院长让学员们分组讨论治疗方案,然后上台汇报。周斌所在的小组第一个发言,他拿着准备好的笔记,侃侃而谈:“高院长,各位同学,我们认为,患者目前的问题是抗生素不敏感,气道痉挛严重。建议做痰培养加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更换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大氨茶碱剂量,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如果呼吸困难持续加重,建议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他的方案完全遵循西医的标准流程,高副院长点点头,点评道:“思路很清晰,符合规范。但大家要考虑到,基层没有痰培养的条件,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也很难实现。有没有更适合基层的方案?”
教室里陷入沉默,学员们都皱着眉头思考。这时,凌风举起了手。
“凌风同志,你来说说。”高副院长示意他发言。
凌风站起身,走到讲台前,指着病例资料上的关键信息:“高老师,各位同学,这个病例,从西医角度看,是copd急性发作,感染和气道痉挛是主要矛盾。但从中医辨证,患者‘咳嗽、黄痰、气喘、高热’,是‘痰浊壅肺、郁而化热’;同时患者年老体弱,长期患病,属于‘本虚标实’——气虚是本,痰热是标。”
他顿了顿,看着台下专注的目光,继续说道:“如果单用西药,抗生素控制感染、氨茶碱解痉平喘,能快速治标,但患者体质虚弱,容易反复;如果单用中药,宣肺化痰、清热平喘,起效太慢,可能延误病情。所以在基层条件下,最适合的是中西医结合。”
“具体方案是:西医方面,继续使用青霉素(基层常用且易得),如果没有药敏试验,可联合磺胺嘧啶增强抗菌效果;氨茶碱维持原剂量,避免加大剂量导致中毒。中医方面,用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减——麻黄6克(先煎去沫)、杏仁10克、石膏20克(先煎)、甘草6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黄芩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针灸选取肺俞、定喘、膻中、丰隆、足三里穴位,肺俞、定喘用泻法,膻中平补平泻,丰隆、足三里用补法,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分钟。”
“这个方案的思路是:西药快速控制感染、缓解痉挛,治标;中药针灸宣肺化痰、健脾益气,治本。两者结合,既能快速改善症状,又能调理体质,减少复发。我们在基层用类似方案治疗过12例类似患者,其中10例在一周内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且后续随访半年,急性发作次数比单用西药组减少了一半。”
凌风说完,台下一片寂静,接着响起了窃窃私语。周斌脸色铁青,忍不住反驳:“你这方案就是大杂烩!中药和西药混用,没有科学依据!针灸的穴位能杀菌吗?能缓解气道痉挛吗?都是心理作用!”
“是不是心理作用,要看实践效果。”凌风平静地回应,“我带来了其中5个病例的详细记录,包括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用药情况和随访结果,数据可以证明效果。”
高副院长走下讲台,接过凌风递过来的笔记,仔细翻阅起来。笔记上的记录详实规范,不仅有中医辨证,还有体温、呼吸频率、肺部啰音等西医体征的变化,甚至画了简单的折线图,直观展示了症状改善的过程。
他看了足足十分钟,教室里鸦雀无声。终于,高副院长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看着凌风的眼神里充满了欣赏:“记录很详细,数据很客观,思路也很有创新性。在基层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能想到这样的办法,并且取得了实际效果,非常不容易。”
他转身对全体学员说:“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西药加中药’,而是要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凌风同志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以后我们研究中西医结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注重临床实践和数据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