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高铭远传奇 > 第209章 忠魂伴海筑新防 密信传警起烽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9章 忠魂伴海筑新防 密信传警起烽烟

叔父的葬礼定在三日后的清晨,选址就在台州卫东南的望海坡。这里紧临断崖,每日能最先望见海上日出,正如戚继光所言,能让忠魂时时守望海疆。

下葬前夜,阿海抱着叔父留下的渔叉坐在海边,木叉的齿尖还沾着暗褐色的血迹,那是前日缠斗时留下的痕迹。潮水一遍遍漫过脚边,带着咸涩的海风,恍惚间竟像是叔父往日唤他收网的声音。“阿海,明日起跟着兵士学筑烽堠吧。”戚继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提着一盏渔灯,光晕在海面上晃出细碎的波纹,“你叔父生前便说,光靠厮杀守不住海,得有能传信的烽火、能御敌的城墙。”

阿海抹掉眼角的湿意,起身拱手:“末将遵命。”

“不是末将,”戚继光蹲下身,指着远处黑黢黢的海岸线,“是带头人。这些百姓跟着咱们打仗,更要跟着咱们守家。从明日起,那些罚筑海防的俘虏归你管,再挑些精干的渔民,先把卫所东侧的烽堠立起来。”他顿了顿,补充道,“用糯米浆混着沙土筑台基,这法子坚牢,能经得住海风侵蚀。”

次日天未亮,望海坡已站满了人。送葬的队伍里,有提着祭品的老妇人,有抱着孩童的年轻媳妇,还有拄着拐杖的老汉——正是那日指认倭寇的村民。当棺木缓缓放入墓穴时,那名寻回丈夫的女子上前,将一块绣着渔舟图案的帕子轻轻盖在棺上:“大叔是为救我们死的,这帕子陪他,就像咱们都在身边。”

葬礼结束后,阿海立刻带着三十名俘虏和五十余名渔民赶往筑烽堠的地点。俞大猷早已让人备好花岗岩块和糯米浆,见阿海到来,指着图纸叮嘱:“这烽堠要建三丈高,台周筑矮墙,顶上留望口,夜里点狼粪,烟能飘十里地。”俘虏们起初还磨磨蹭蹭,一名曾被掳走的渔民上前踹了刀疤倭寇一脚:“当初烧我家房子时倒有力气,如今筑防保你自己的命,倒偷懒?”刀疤倭寇缩了缩脖子,不敢再怠慢。

阿海每日天不亮就到工地,手把手教渔民砌墙的法子,夜里则跟着兵士学看地形、辨风向。戚继光常来巡查,见他将俘虏分批次劳作,还安排渔民轮流监视,赞许道:“懂得章法,比只靠蛮力强。”

转眼十日过去,烽堠已初见雏形。这日午后,一名斥候骑着快马奔来,翻身下马时尘土满身:“戚将军、俞将军,福建送来急信!”

戚继光接过密封的信笺,拆开时脸色渐渐凝重。俞大猷凑上前,见信上字迹潦草,写着“林道乾余党窜至宁德,勾结横屿倭寇,欲攻台州”,末尾还画着一个“林”字标记。“横屿那伙倭寇盘踞数年,岛上有数千人,之前几次围剿都没成功。”俞大猷眉头紧锁,“他们若联合林道乾的余党,怕是要掀起更大的风浪。”

阿海正在不远处督查筑墙,听闻消息立刻跑过来:“将军,横屿我去过!那岛四周都是泥滩,退潮时能过人,涨潮后船只也难靠岸。”他想起叔父曾说过横屿的地形,补充道,“岛上倭寇把掳来的百姓当苦役,逼着他们挖壕沟、筑工事。”

戚继光指尖敲击着石桌:“俞将军,你留在此地继续督建海防,加固卫城的瓮城和雉堞,再在海口布些木桩。”随后转向阿海,“你带十名渔民向导,随我去宁德。当年我入闽剿倭,便知横屿是心腹大患,如今正好一举拔除。”

当晚,戚继光点齐两千戚家军,带着阿海连夜出发。船队行至舟山海域时,阿海指着远处的暗礁对戚继光说:“这里退潮时会露出浅滩,倭寇常藏在后面偷袭。咱们得派哨船在前探路。”戚继光依言安排,果然在暗礁后发现两艘可疑小船,兵士们箭如雨下,船上的倭寇尽数被歼。

三日后清晨,船队抵达宁德海面。远远望去,横屿如一头巨鳌伏在海中,岛上炊烟袅袅,隐约能看见倭寇的营帐。戚继光让人找来当地渔民询问,得知倭寇每日清晨会派三十人沿海巡逻,正午则换岗休整。“明日退潮时进攻,”戚继光部署道,“每人带一束草,填泥滩用;前锋持鸟铳,入岛后先攻敌营;阿海,你带渔民向导走东侧,那里泥滩较浅,负责解救被掳百姓。”

次日天刚蒙蒙亮,海水开始退潮,露出大片黑色的泥滩。戚继光亲自击鼓,兵士们背着草束,踩着泥滩向横屿进发。阿海带着向导走在东侧,脚陷在泥里深一脚浅一脚,却丝毫不敢放慢脚步。行至半途,岛上倭寇发现了他们,立刻放箭还击。“卧倒!”阿海大喊着扑在地上,箭矢擦着头皮飞过,插进泥里。

前锋的鸟铳突然齐发,倭寇应声倒下一片。戚家军乘势冲锋,很快突破了外围工事。阿海带着人冲进岛上的营地,见数百名百姓被铁链锁着,正被倭寇驱赶着搬运兵器。“乡亲们,我们是戚家军!”阿海挥刀砍断铁链,“快跟我们走!”

百姓们见状纷纷四散躲避倭寇,渔民向导们趁机解开他们的锁链,领着往海边转移。一名老工匠拉着阿海的衣袖:“后生,岛中心的大屋有火药库,倭寇埋了引线,说要是守不住就炸岛!”

阿海心里一沉,立刻带着两名兵士冲向岛中心。远远就看见几名倭寇正要点燃引线,他抬手甩出渔叉,正中为首倭寇的后背。兵士们上前斩杀其余倭寇,阿海急忙踩灭快要燃到火药库的引线,冷汗顺着额头流下——库里的火药足能炸平半个岛屿。

此时岛上的厮杀已近尾声,戚继光带着兵士们清缴残敌,共斩杀倭寇三百余人,生擒六十余人。阿海带着百姓们回到海边,见戚继光正在清点人数,上前禀报:“将军,火药库已控制住,解救百姓八百余人。”

戚继光点头,目光望向台州方向:“林道乾的余党虽除,但海防还得加紧筑。这些百姓经历过劫难,更明白守海的重要性,回去后让他们也参与筑城,卫所、堡寨、烽堠连起来,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归途中,阿海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横屿,手里紧握着叔父的渔叉。海风扬起他的衣角,远处的海平面上,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他想起叔父下葬时的场景,想起百姓们期盼的眼神,突然明白:真正的海疆防线,不仅是用砖石糯米筑成的,更是用无数忠魂和百姓的期盼垒起来的。

船队驶入台州海域时,远远就看见望海坡上的烽堠已经完工,阳光照在花岗岩城墙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俞大猷带着兵士和百姓在岸边等候,见船队靠岸,上前拱手:“戚将军,海口的木桩已布好,卫城的护城河也挖深了三尺!”

阿海跳上岸,望着那座高耸的烽堠,仿佛看见叔父正站在上面眺望大海。他举起渔叉,对着大海高声喊道:“叔父,防线筑起来了,咱们的海疆守住了!”

海风掠过海面,带着回应般的涛声。远处的渔帆点点,近处的百姓脸上满是笑容,这片曾饱受劫掠的海疆,终于在忠魂的守护下,迎来了真正的安宁。而阿海知道,他的守护,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