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曹操重生后摆烂了 > 第187章 宛城之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月初五,秋风未尽,夜寒渐深。

邺城尚沉在北地凯旋的余喜之中,却在一个不起眼的傍晚,传来了突兀的噩耗——宛城反了。

宛城,南阳重地。

昔日乃楚汉旧都,九州咽喉。自曹操定荆以来,此处历为南防要塞,由旧将侯音镇守。

侯音,本是许褚、李典一辈的老将,

随曹操征伐多年,功勋不小。然而近年镇守宛地,屡遭朝中派使压榨征粮,

又因皇权、魏权之争,军饷迟发,军心不稳。

那夜,秋雨连绵。侯音立于城头,披着旧甲,

望着南阳荒凉的田野,冷风卷起城外的乌鸦声——

那是他驻军多年的土地,如今一片荒寂。

副将李通小声劝道:“将军再忍几日,邺城新令下,

听说魏公欲调北地余粮入宛。”

侯音冷笑:“调粮?邺城的粮都入了魏国府库,

哪还有闲粮南下?

上月派来那姓王的监军,

一口一个‘奉魏公命’,

却把我南阳兵丁扣去两成!我侯音戎马一生,岂可为他人家奴?”

他顿了顿,神色一冷:“我为汉将,不为魏吏。

今日起,宛城不奉魏令!”

李通惊愕:“将军慎言——此乃造反!”

侯音缓缓拔出腰间长剑,

寒光映照着雨丝,一字一顿地说道:“为汉,不为魏!”

翌日拂晓,宛城城门紧闭,鼓声震天。

侯音披甲立于城头,命人焚去魏国旗帜,重挂汉室日龙纹旌。

他高声呼喊:“曹魏擅国政,欺我天子!

吾等南阳之民,当以忠义为先!愿同守汉者——出!”

城中旧汉军、羁押流卒、饥民纷纷响应,

仅半日,便有数千人聚集,城头再燃烽火。

传令骑当夜北驰,一骑三马,昼夜兼行——

直奔邺城。

夜半,邺城丞相府灯火通明。

曹昂披衣出厅,只见曹丕匆匆赶来,

两人几乎同时开口——“宛城出事了!”

荀彧已在堂中,案上摆着最新急报,字迹未干。

“侯音反。”荀彧沉声道,

“自称奉汉室旧命,已封印魏郡来使。若不速剿,恐南阳乱起。”

曹昂脸色微变,“侯音……父亲昔日极信他。

他不会无缘起事,必是有人激之、压之。”

曹丕冷笑一声:“兄长又要替他开脱?

他焚魏旗、斩使者,这是忠?若人人如此,天下岂有宁日!”

荀彧抬手止他们争执,“眼下当务之急,是止乱。

魏公方在北方平胡,

若南有警,必生疑。我已遣使洛阳,禀报陛下。”

曹昂沉吟片刻,道:“宛地兵勇不足,

可命曹仁镇压。仁叔镇守许都,距宛最近,若即刻发兵,可一月平乱。”

荀彧点头:“此策可行。”

他取笔疾书诏令:“命征南将军曹仁,

率兵五千,即日往宛,

诛侯音,平叛乱。”

三日后,许都南门。大雪未化,铁骑列阵。

曹仁登马前,接过曹昂亲自送来的诏书。

“叔父。”曹昂低声道,

“若能擒侯音,务必留其一命。我想问问——他为何反。”

曹仁朗声一笑:“贤侄放心。我知魏公之意,他要我镇,是镇人心,不是杀人。”

说罢,他一提缰,

千骑铁流滚滚南下,

踏雪而行,宛如一条铁色长蛇,消失在冬日朦胧的天边。

当叛乱的消息传入宫中,

刘协正在御花园中观雪。

他怔了许久,喃喃道:“侯音……昔年也是朕的护卫。他反我曹氏,非反朕也。”

曹植侍立一旁,轻声问:“陛下何出此言?”

刘协淡笑:“若反朕,何挂汉旗?

若反国,何言忠义?他反者,恐是世之权。”

说完,他看向曹植,

“黄须公子北定,侯将军南乱,

一文一武,皆系魏家之手。

朕若不立衡,天下,岂不尽倾?”

曹植神色微敛,低声答:“

陛下所虑极是。然魏公在北,彰公在洛,昂公在魏,

丕公行四方……此衡,恐无人可立。”

刘协叹息不语,只望着远处那被雪掩埋的铜雀台方向。

“或许……只有等那位老虎,自己懂得收爪的时候。”

同月下旬,曹仁大军抵宛。

侯音登城遥望,

一声叹息:“魏公终不放我啊。”

他披甲束发,提剑上城,对众将道:

“今日不为功名,只为心安。

若我死,焚此甲于城头,告于天下——侯音虽败,

未负本心。”

夜幕笼罩,宛城烽火再起。战鼓如雷,铁骑如潮。魏军与叛军鏖战三日三夜,血染雪原,尸横百里。

曹仁终于破城,

侯音自缢于汉旗之下,临死前仍望着西北方向的长空——

那是邺城的方向。

当捷报传回邺城,

曹操方从北方凯旋返府。

他看着那封报告,沉默许久,只问一句:“侯音,死时挂何旗?”

曹昂垂首答:“汉旗。”

曹操闭上眼,轻轻叹息。“他不该如此。

我给他兵,也给他粮。他若忍一月……便知我已调援南方。”

荀彧缓缓道:“魏公,世人多未见您的深意。

天下未定,民心未安,他们所见的,只是权。”

曹操轻声道:“那就让他们知道,

我握刀,不是为篡。

我若能平乱,便再替天下,负一次恶名吧。”

他抬起头,

窗外风雪初歇,

洛阳方向隐约传来钟声。

那一刻,

他的神情复杂,仿佛透过这片冬雪,看见了正逐渐远去的“汉”。

洛阳的冬,总带着一种压抑的冷。

宫阙屋脊上覆了薄雪,朱漆门环冻得冰冷,风自北来,卷着朝臣们的衣摆,

也卷起了朝堂上那层看不见的波涛。

自曹彰入京戍卫后,朝中流言,便悄无声息地生长。

那一日早朝。

天子披白狐裘,端坐御座。

殿下百官肃立,寒气透骨。

当仪仗宣读曹彰镇守洛阳北营的诏命,

百官一时竟无人发声。

只有那微微的风声,如同刀在金石上刮过。

终于,尚书令钟繇沉声上前一步:

“陛下,黄须公子英勇盖世,

然其父掌天下兵权,其兄辅魏政,其弟侍驾左右。今再使其统领宿卫,恐外议曰——天子左右,尽为魏氏。”

这话落地,朝堂微微一震。

刘协抬眼,目光不怒而威。

“钟卿之忧,朕岂不知?然朕所倚者人,非姓也。

朕知曹彰忠直,能以一心守宫阙。

若不信人,又何以安天下?”

群臣低头不语。

这时,御史中丞杨修上前一步,

声音温润如玉,却字字锋利:

“陛下言是。然臣恐天下之人,不如陛下之明。今魏公居邺,摄国之政;

昂公理魏,治民之职;

丕公出使四方,结交诸侯;

植公伴驾洛阳,以文通圣听;彰公又镇北营,掌宿卫之兵——文、武、内、外,皆归一门。此诚可畏。”

此言一出,殿中鸦雀无声。

刘协微微颔首,淡淡道:

“卿所虑者,权也;朕所望者,安也。

若权能护安,则权不足畏。”

语气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朝散之后,御史台的廊下聚着数名旧臣。

钟繇、华歆、孔融、杨彪皆在。风掠过他们的袖袍,吹起片片霜尘。

孔融叹道:“可叹汉室气脉未绝,

却要借外姓之手维系。一旦魏公有异心,天下又将何属?”

华歆摇头:“公言太直。

魏公虽权大,但行事仍奉天子诏命。

若无曹氏,乱世早成灰烬。如今洛阳能安,北方能稳,皆其功也。”

钟繇冷冷道:“功固可纪,

然君臣之分,不可失。

昔日桓、灵二帝,恃宦官以控外藩,今陛下若恃魏氏以制天下,岂不重蹈覆辙?”

众人皆默。风声越发冷,而他们脚下的雪,早已被踩成泥。

另一边,军中气氛却截然不同。

洛阳北营内,铁甲森严,士卒皆佩青羽,列阵如山。

老将许褚和张辽在营外巡视,望着曹彰指挥军士,心中皆有感叹。

张辽轻声道:“昔日少公子尚稚,今气度沉稳,不让其父。此营若在邺,吾辈可安睡矣。”

许褚呵呵一笑:“公子镇洛阳,我倒觉心中踏实。

陛下身侧若无我家郎君,万一有人动心思,可就糟了。”

张辽沉吟:“将军此言……怕被文官听去,又要生疑。”

许褚摆摆手,豪爽一笑:“文官多心,俺们只认一个理——谁能让天下少死人,谁就是好人!”

二人相视一笑,然而笑声之中,也藏着不安。

三日后,宫中传出消息——

天子在青羽营设宴,亲赐曹彰“护国”二字金牌,并允其“入宫不趋,剑履上殿”。

消息一传出,满朝惊惶。

有谏官当夜上书:“陛下倚外臣,非正统也;

宿卫属国,不宜外姓执掌;

魏氏兄弟并权,恐天命移易。”

然而那封奏疏,第二日便被中书令退回,只批了五个字:“朕意已决。”

夜深。

御书房内灯火寂静,刘协独自坐在书案前。

他摊开一卷《周礼》,指尖滑过“公侯守国,王者安社稷”八个小字。

他闭上眼,

似乎又听见那些臣僚在殿上颤声劝谏——

“陛下慎重”,

“陛下当防魏氏”,

“陛下莫轻信外臣”……

可当他再睁开眼,目光所及,

只有青羽营在月下的轮廓——整齐、沉默、忠诚。

那一刻,他喃喃道:

“若天下皆如黄须郎,便不须防谁,也不须夺谁。”

他叹息着,慢慢合上书卷。案上,微风吹起一页竹简,上头写着他亲手题的四个字:“以人护汉。”

冬雪初融,邺城的风带着一丝湿冷的气息。自宛城平乱以来,天下暂得安宁。北疆肃静,南方未动,朝中上下都以为,这一年终于可以喘口气。

然而,正是在这片短暂的平静之中,曹操做出了一个足以震动天下的决定——立曹昂为世子,开府理政。

那日,邺城的铜雀台上风极大。

曹操披着玄袍,立于高台之上。

天光微昏,远处的漳河在冬色中泛起一层银光。

荀彧、郭嘉、程昱、司马懿等人皆在。曹昂、曹丕、曹植三兄弟也奉召到场。

曹操环视众人,目光沉定而无波:“天下初定,魏国方立,

朕……不,是我——已年过花甲。

若一旦有不测,曹氏诸子必有一人肩此天下。”

这话落下,满台寂然。风吹过旌旗猎猎作响,像在催人开口。

荀彧轻轻拱手:“丞相,此事非小。

立嗣之道,不可仓促。三公子各有才德,若不明定,恐生嫌隙。”

曹操点头:“是以今日,召诸君共议。我已定意——”

他停顿片刻,转头望向曹昂。

曹昂立在一旁,神色镇静,却能看出掌心微微收紧。

曹操缓缓开口:

“曹昂,性情端谨,理政多年,深得荀令君教诲。

文能安民,武能定乱,兼之心怀仁厚,不轻恃才。

自今日起,立为魏世子,开府治事,以习国政。”

一言出,殿上诸将皆拜:“恭贺世子!”

曹丕低头不语,指节微白。

曹植则轻轻吐出一口气,面上虽带笑,却掩不住一瞬的怅然。

郭嘉望着兄弟三人,心中暗叹:

“此举虽安社稷,却动人心。魏公虽睿智,却难避人情。”

仪式散后,兄弟三人并肩下台。

天色渐暗,铜雀台的阴影将他们三人都笼罩其中。

曹丕先开口,语带轻笑:“恭喜世兄——从今往后,邺城要改称‘世子府’了。”

曹昂微微一笑:“大哥何必取笑?父亲让吾理政,不是为享荣宠,是为担责。”

“担责?”曹丕挑眉,“那倒是好词。我只望你能担得起。”

曹植忙打圆场:“二哥休多言。大哥素守法度,能为天下定心。我等兄弟,皆可辅之。”

曹丕淡淡一笑,未再言语。只是那笑意,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苦涩。

曹昂看在眼里,叹了口气,“二弟,我从未想与你争。

父亲立我,不过时势所需。若将来天下太平,我宁愿让贤。”

曹丕转身离去,风掠起他袖口的玉环,撞出清脆一声。“让贤?等你真有那日,再说罢。”

曹植目送二哥的背影远去,转头看向曹昂,

“世兄……今日之立,怕不只是父命那么简单。

洛阳那位天子,恐怕也该有些想法了。”

曹昂神色一沉。他当然知道。

洛阳宫中。夜灯如豆,烛影摇红。

刘协静静听完中使的奏报。

他放下手中的玉简,微微一笑,笑意却淡如雪。

“世子……曹昂。”

他轻声念出这两个字,语调平静,却透着不明的意味。

侍中曹植侍立在旁,低声道:“陛下,兄长性情稳重,不好权势。

魏公此举,意在安社稷,非有异心。”

刘协抬眼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抹玩味的光。

“朕知道。”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向外头月色映照下的宫墙。

“只是——若有朝一日,魏公不在,

这位世子,

是要辅我汉,还是守他父之魏?”

曹植一怔,心口像被什么轻轻刺了一下。

他低声答:“臣愿以性命担保,世兄之心,向来公正。”

刘协转过身,笑了笑。

“朕信你。也信他。

只是这天下……不信人。”

邺城北苑,世子府初成。

府门两侧,朱门黑瓦,

金字匾额“魏世子府”四个大字,由曹操亲笔所题。

开府之日,文武百官齐集邺城。

钟繇、荀彧、郭嘉、贾诩、程昱皆到。曹操亲自主持仪礼,赐印绶、金节、玉佩。

诏曰:“魏公嫡子昂,秉性仁明,学于令君,

参理国政,能安社稷,

特封为世子,

领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置僚属、开府理政。”

百官齐呼:“世子千岁!”

钟鼓齐鸣,旌旗飘动。

那一刻,连铜雀台的鸽群都被惊起,在冬日的天幕下盘旋。

曹操立于台阶之上,看着儿子俯身谢恩,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温柔。

“昂儿,此后国政有你分担,为父,也可稍歇。”

曹昂抬首,目光沉稳如山:“父亲放心,儿子必不负天下之托。”

那一夜,邺城张灯结彩,

府前百官齐贺,歌声绕梁。

可在无人的角落,

几道暗影在低语。

“魏公立世子,不过是为子孙定鼎之计。”

“可世子心向天子,此事未必能长久安稳。”

“二公子才名不减,三公子受帝宠……呵,这魏家,怕要有好戏看了。”

烛光摇曳,风声在长街上掠过,仿佛也在悄然低语——“魏国虽安,曹氏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