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135章 规矩方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扬威”舰下水激起的波澜尚未平息,一场无声的战役,已在共和国新兴工业体系的内里悄然打响。这场战役没有硝烟,却关乎共和国工业未来的生死。

青岛,蓝海造船所,三号船坞。

总工程师李耀华脸色铁青,手里紧紧攥着一份刚送来的质检报告。他面前,是正在舾装的“扬威”舰同级二号舰“奋武”号的庞大舰体。而在他脚边,散落着几十个刚从船上拆下来的阀门和连接件,它们来自不同的分包厂家,型号看似相同,尺寸却有着肉眼难以察觉,但在精密装配中足以致命的细微差异。

“看看!这都是什么东西!”李耀华的声音因愤怒而有些嘶哑,他拿起一个阀门,又抓起另一个,“同样是标注‘三寸法兰阀’,这个螺孔间距偏了半毫米,那个密封面角度不对!就因为这该死的‘差不多’,我们一根主蒸汽管路的安装延误了整整四天!重新加工配件,重新调试!四天!”

船厂里,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甲板钢材的厚度公差超出允许范围,导致焊接困难;来自奉天、汉阳不同兵工厂的炮弹,竟然无法通用同一批火炮的扬弹机;甚至是最基础的铆钉,其强度和规格也时有参差。

这些问题,在建造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货轮时尚且能够“凑合”,但当涉及到“扬威”舰这样结构复杂、系统精密的战争机器时,任何微小的“不规矩”,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酿成船毁人亡的惨剧。

一份措辞严峻的报告,被紧急送到了南京总统府高岩的案头。

一、 “卡脖子”的隐患

“问题比我们预想的更严重。”工业发展总署署长,同时也是“启明”工程核心成员的陈念恩,在高层会议上直言不讳,“总统,我们依靠‘东风’计划,建立起了庞大的工业产能,就像一个人迅速长高了骨架,但肌肉和经络却没能同步跟上。这‘肌肉和经络’,就是统一、精确、可靠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

他进一步解释道:“过去,我们仿制德械、英械,来源相对单一。现在,我们博采众长,自研创新,零件来源多样化,但缺乏一个强制性的、全国统一的‘规矩’来约束所有生产者。各家工厂沿用旧习,或是自行其是,导致‘十里不同规,百家不同标’。这不仅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成本激增,更致命的是,它卡住了我们向更高精尖领域迈进的脖子。”

“奋武”舰的建造延误,只是一个缩影。在汉阳兵工厂,新设计的半自动步枪因为几个关键零件的公差问题,量产计划一再推迟;在刚刚投产的鞍山特种钢厂,因为缺乏统一的金属材料检验标准,导致一批供应给飞机制造厂的铝合金板材性能不达标,几乎全部报废。

高岩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深知,缺乏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是制约一个国家工业由大到强的关键瓶颈。这甚至比缺乏一两项关键技术更为致命,因为它侵蚀的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

“我们能引进国外的标准吗?比如德意志的dIN标准?”宋亦舟问道。

“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陈念恩回答,“我们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与列强不同,必须有适合我们自己的标准体系。而且,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和文化问题。要让所有工匠、技师、厂长,从‘差不多就行’的旧思维,转变为‘分毫不能差’的新观念,需要一场从上至下的革命。”

二、 《工律》与度量衡的统一

高岩做出了决断:“既然问题出在‘规矩’上,那我们就来立规矩!而且要立最严的规矩!”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一项影响深远的国家工程——“规矩”计划,迅速启动。

首先,由陈念恩牵头,汇聚全国顶尖的工程师、科学家和资深工匠,并高薪聘请了少数几位因欧战流离或对共和国抱有同情的德意志、丑国标准化专家作为顾问,成立了“共和国工业标准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首要任务,便是在消化吸收德、美、英等国先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共和国实际,编纂制定《中华共和国工业制造暂行标准》,简称《工律》。

《工律》的编纂工作浩繁而琐碎。从最基础的螺纹规格、金属材料牌号与性能、公差与配合,到复杂的机床精度分级、电气接口规范、船舶焊接工艺标准,事无巨细,皆要明确界定。草案一经提出,便在相关行业内引发了巨大争议和阻力。许多习惯了老办法的工厂主和老师傅,抱怨新标准“太过严苛”、“不近人情”、“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对此,高岩的态度异常强硬。他授权工业发展总署和新建的“国家质量稽查总局”,对涉及军工、重工、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的国营和大型民营企业,强制执行《工律》(试行版)。拒不执行或多次抽检不合格者,将被取消供应商资格,甚至面临严厉处罚。

与此同时,另一项更为基础的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雷厉风行地展开——统一度量衡。共和国政府颁布法令,强制推行以国际米制为基础的“共和国新制”,废除一切旧有的、混乱不堪的度量单位。大量的新制尺、新制秤、新制量具被制造出来,分发各地,并通过各级行政力量和宣传机构,强力灌输给全社会。

“要让全国上下,从最大的工厂到最小的作坊,都用同一把尺子量东西!”高岩在一次视察新成立的中央计量院时如是说。

三、 质量之魂与“匠士”荣耀

高岩明白,再好的标准,也需要人来执行。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培养工匠的质量意识,是“规矩”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国家质量稽查总局下,设立了直属的“质量巡检司”,派遣稽查员持特殊证件,有权随时进入任何执行《工律》的工厂、仓库,对原材料、生产过程、成品进行抽检。抽检结果直接上报总局,并与企业的订单、贷款、政策优惠挂钩。

更重要的是,高岩试图从文化和荣誉层面,重塑“工匠”的地位。他亲自提议并推动设立了“共和国匠士”荣誉称号,分为金、银、铜三级,每年评选一次,授予那些在技术革新、工艺传承,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上达到极高水准、堪称行业楷模的杰出技术工人。

首批“金匠士”的颁奖典礼在南京隆重举行。高岩亲自为十位来自造船、军工、机械等行业的顶尖工匠颁发了纯金打造的“匠士”徽章和巨额奖金。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通过报纸广播传遍全国,获得了英雄般的礼遇。

一位来自江南造船所的老铆工,因其铆接的舰体接缝经x光检测无一瑕疵,而获此殊荣。他捧着金质徽章,老泪纵横:“以前都说‘工匠’是下等人,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让总统亲自颁奖……以后,我这一锤子下去,更要对的起这‘匠士’的名头!”

这种前所未有的荣誉激励,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技术工人的自豪感和责任心,“质量是生命,标准是准则”的理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工厂的每一个角落。

四、 阵痛与曙光

“规矩”计划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初期的阵痛是剧烈的。一些技术和管理落后的中小厂子在严格的标准和质量检查下倒闭;生产成本的短期上升引发了部分商人的抱怨;新旧观念冲突导致的管理摩擦时有发生。

然而,其带来的积极效应,也在一步步显现。

随着《工律》的逐步推行和度量衡的统一,“奋武”舰的后续舾装工作明显顺畅起来,来自天南地北的零件,终于能够严丝合缝地组装在一起。汉阳兵工厂的新型半自动步枪,在解决了零件互换性问题后,终于开始了稳定的大规模量产,开始陆续装备精锐部队。

更大的意义在于,一个健康、有序、可靠的工业生态正在被慢慢塑造。共和国这具因快速成长而显得有些“虚胖”的工业身躯,开始长出更为强健、协调的“肌肉”。

站在南京总统府的露台上,高岩望着远处长江上往来如织的船舶,其中不乏共和国自产的新式货轮。他知道,强行推行“规矩”会得罪人,会带来短期的不适,但这是共和国工业从“能造”走向“精造”,从“大”走向“强”的必由之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轻声自语,“这片古老的土地,需要新的规矩,才能铸就真正支撑起民族复兴的钢铁脊梁。”

规矩已立,方圆初现。共和国的工业巨轮,正在驶向更深、更远的蓝海。而这条航道的规则,正由他们自己亲手绘制。

今日份更新结束,劳烦兄弟们多多推荐,多多催更,多多点点免费的小礼物,小生在这拜谢诸位弟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