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紫禁城的黄昏
北京城的深秋,萧瑟而压抑。随着南京易帜、江南传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已然崩塌。曾经车水马龙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如今也冷清了许多,各国公使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国内新的指示,对近在咫尺的紫禁城,已失去了往日的“关切”。
紫禁城内,最后的仪式正在仓皇中进行。慈禧太后强撑着病体,在少数几个心腹太监和宫女的搀扶下,最后一次接受了以庆亲王奕匡为首的、寥寥无几的王公大臣的叩拜。没有喧哗,没有哭泣,只有死一般的寂静和无法言说的屈辱。随后,一列不起眼的马车从神武门悄无声息地驶出,载着大清王朝最后的体面(或者说,最后的幻想),在一支精心挑选的卫队护送下,仓皇向西,奔往传说中尚且安稳的山西,乃至更遥远的陕甘。
他们离开后不过数个时辰,一面巨大的白旗在紫禁城的午门城楼上缓缓升起。留守的、早已心向革新的禁卫军统领,下令打开了紧闭的宫门。没有战斗,没有破坏,这座象征着皇权巅峰六百年的宫城,以一种近乎默然的方式,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王奎率领的华夏革新军先头部队,排着整齐的队列,踏过金水桥,穿过午门洞开的门洞。士兵们好奇而敬畏地打量着这片曾经禁绝天下的区域,枪刺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与朱红宫墙、琉璃黄瓦形成了跨越时代的对视。代表着旧时代的龙旗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那面红底、带着齿轮麦穗徽记的崭新旗帜,在紫禁城上空猎猎作响。
消息传出,北京城剩余的居民们,小心翼翼地推开家门,看着街道上巡逻的新军士兵,看着宫城上方飘扬的新旗,一种混杂着茫然、解脱与隐隐期待的情绪,在古都的空气中弥漫。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第二节:白厅的承认
伦敦,唐宁街十号。内阁会议的气氛依旧凝重,但争论的焦点已经转变。
“先生们,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高岩已经实际控制了北至满洲、南抵长江、东到朝鲜的广阔领土,如今连北京也落入其手。清廷……已经不能称之为一个有效的政府了。”首相的声音带着疲惫,却也透着一丝决断,“继续拖延承认,只会将高岩进一步推向德国人的怀抱,损害我们在华的巨大商业利益。”
“可是,首相,这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近百年来在远东经营的优势地位!我们等同于承认了一个新的、潜在的竞争对手!”殖民大臣仍不甘心。
“不是放弃,是调整策略。”外交大臣接口道,他手中拿着驻青岛特使发回的最新报告,“高岩并非完全排外,他需要资金、技术,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承认来巩固其政权。他提出的‘收回租界治权,保障合法经贸’的原则,虽然苛刻,但并非没有谈判余地。关键是,我们必须抢在德国人之前,与他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确保我们的投资和贸易通道。”
经过又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内阁达成了共识。大英帝国,这个昔日鸦片战争的发动者,东亚旧秩序的塑造者之一,终于低下了它高傲的头颅。
一份由英国外交大臣签署的照会,通过特殊渠道送达青岛。照会以“注意到中国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为开端,正式宣布:“女王陛下政府承认华夏革新军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政府,并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并就相关条约及利益问题进行谈判。”
这纸照会,如同投入国际池塘的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它标志着旧有的殖民体系在远东出现了第一道巨大的裂痕,一个被西方世界被动接受的新强权,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三节:肇基之典
登州,原德国总督府,如今已挂上了“中华革新临时执政委员会”的匾额。在这座融合了东西方风格的建筑内,一场决定国家未来走向的会议,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
由各方代表(包括北方元老、南方归附人士、工商界、学界代表)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已经就宪法草案的主要框架和条款争论了数个昼夜。焦点集中在国体、政体、土地所有权、公民权利等核心问题上。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必须明确‘主权在民’原则!总统或执政应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
“现阶段,强人政治是必要的过渡!过于分散的权力不利于整合资源、应对内外挑战!”
“土地问题乃国之根本,必须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但要避免激进手段,可考虑赎买……”
“工商业需鼓励,但国家必须掌握关键行业,避免资本无序扩张!”
高岩作为最高执政,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偶尔在关键处插言,引导方向。他深知,这部根本大法,将奠定新国家数十甚至上百年的根基,必须兼具理想与现实。
最终,在经过反复的辩论、妥协与修改后,《中华革新共和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草案终于成型。其主要内容包括:
· 国体与主权:定国号为“中华革新共和国”,宣布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政体与权力:采用“执政制”,设执政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但对“国民代表大会”负责;设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初步实践“五权分立”思想。
· 人民权利:明确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但在“戒严”或“非常时期”可依法限制)。
· 经济制度:确立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国家主导关键工矿交通,鼓励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混合经济模式。
· 民族与外交:主张民族平等,团结国内各族;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权益。
尽管这只是一部“临时”约法,许多细节有待完善,但它清晰地划清了与千年帝制、与旧式军阀割据的界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举行了庄严的“奠基礼”。
第四节:天下归心
随着《临时约法》草案的公布(待国民代表大会正式审议通过),以及英国率先承认的消息传开,全国各地,包括那些尚处于观望甚至半独立状态的边远省份,最后的抵抗意志也彻底瓦解。
云贵总督、陕甘总督、乃至新疆巡抚等地处偏远的封疆大吏,或主动通电表示拥护新政府,接受任命;或派来密使,接洽归附条件。曾经盘踞各地的会党、民军,也纷纷接受整编或解散。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团体,纷纷发来贺电,庆祝祖国的新生,并表示将全力支持新政府的建设。一股前所未有的、渴望统一与复兴的凝聚力,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成。
在登州港,高岩登上了那艘俘获自日本、经过初步修复和改装的战列舰“扶桑”号(已更名为“华夏”号)。他站在舰桥上,望着眼前初具规模的舰队(包括“飞霆”、“飞电”及若干改装舰只),望着港口内忙碌的景象,望着远处正在兴起的城市轮廓。
【系统提示:全国统一基本完成,获得国际主要力量承认。《临时约法》颁布,国家制度基石奠定。“定鼎”效应圆满达成:获得全国性统治合法性,解锁所有高级内政外交选项。开启国家建设新阶段,科技、文化、工业、军事将进入全面发展期。警告:内部利益平衡、边疆治理、战后重建、国际关系重塑将带来长期挑战。】
九鼎之重,自此肩负。旧的江山已然倾覆,新的共和国正扬帆起航。高岩知道,夺取政权只是第一步,如何带领这个饱经磨难的古国和它的人民,走向富强与复兴,将是一场更为漫长和艰巨的远征。但他的目光,已然坚定地望向了前方那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