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81章 山海之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登州机器局深处,新建的“轻武器研发与测试中心”内,气氛凝重而专注。空气中弥漫着枪油与钢铁打磨后的微腥。高岩、王奎、李德明,以及几位从江南、马尾北上的武器工程师,目光都聚焦在射击台上那几支造型相似却又在细节上有所区别的步枪上。

这是“枪械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对比测试。台上摆放的,除了作为基准的德制G98步枪(7.92mm口径),还有三款根据高岩提出的“更短、更轻、更易生产、后坐力更温和”指导原则,由李德明团队主导,融合南北工匠智慧,自行设计试制的原型枪。它们被暂命名为“甲型”、“乙型”、“丙型”。

高岩深知,直接仿制G98虽稳妥,但其全长超过1.25米,重量近4.5公斤,对于平均身高和体力稍逊的东亚士兵而言,尤其是在近战、堑壕战或复杂地形下,略显笨重。且其7.92mm全威力弹药后坐力猛烈,对训练不足的新兵不够友好,全威力弹对材料和生产工艺要求也更高。他需要的,是一款真正适合自己士兵和国情的利器。

“开始测试!”李德明声音沉稳,但紧握的拳头透露着内心的紧张。

首先进行的是精度与可靠性测试。精锐射手们依次使用不同枪械,对百米外的环靶进行精确射击。G98依旧展现了其作为经典武器的稳定性与精度。而三款原型枪的表现则各有千秋。

“甲型”基本是G98的缩短版,口径改为6.8mm(高岩根据后世经验模糊指引,团队经大量计算和试验确定),枪管缩短至约560mm,全枪长1.1米,重量减轻至约3.9公斤。精度与G98相仿,后坐力明显减小,但结构几乎未变,生产转型容易。

“乙型”则更为激进,采用了类似曼丽夏风格的直拉式枪机(高岩提出快速操作概念,团队尝试了多种方案),理论射速更高,但结构相对复杂,在连续射击后出现了一次卡壳。

“丙型”折中方案,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但优化了枪机行程和扳机力,枪托根据大量人体测量数据进行了更适合东亚人体型的改造,贴腮板和握持感更舒适,全枪长和重量与“甲型”类似。

接下来是极端环境适应性测试:裹上泥沙、浸水、高低温……“甲型”和“丙型”表现出了更好的可靠性,“乙型”的复杂结构在泥沙环境下再次出现问题。

最后是持续射击和班组火力模拟测试。当士兵们用“甲型”和“丙型”进行快速射击时,其较轻的重量和较小的后坐力优势显现出来,士兵能更快地恢复瞄准,疲劳度也更低。尤其是“丙型”,其优化的人机工程设计获得了测试士兵们的一致好评。

数据汇总到高岩面前。他仔细翻阅着每一份报告,听着李德明和各位工程师的讲解。

“乙型”理念虽好,但现阶段工艺和可靠性难以保障,被暂时搁置。“甲型”性能均衡,转型生产最容易。“丙型”在保持了“甲型”大部分优点的同时,在人机工程和士兵适应性上更胜一筹,虽然需要对部分生产线进行小幅调整。

高岩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做出了决定:“选定‘丙型’方案,作为我军下一代制式步枪基础!定型名称……就叫‘三一式’步枪!”(仍以军政府成立纪年命名,此为虚构型号)

他拿起那支“丙型”原型枪,手感确实比G98轻盈灵便不少:“好!就是要这个感觉!李德明,你们立刻着手,基于测试数据对‘三一式’进行最后优化,重点是进一步提升可靠性和简化生产工艺!王奎,总参谋部开始制定换装计划和训练大纲,优先装备侦察部队、士官和精锐步兵!”

“三一式”步枪的选定,标志着军政府在武器研发上,开始摆脱纯粹的模仿,走上了基于自身需求和条件进行针对性设计的道路。这款更短、更轻、后坐更温和、更适合中国士兵体质的步枪,将在未来的战场上,证明其价值。

然而,军工技术的任何实质性进步,都难以完全掩盖。新步枪的测试和选定,尽管高度保密,但其引发的细微变化——如新的6.8mm口径弹药生产线开始调试,还是被无孔不入的列强情报网络捕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英国驻华公使馆内,武官向窦纳乐爵士汇报:“公使阁下,有迹象表明,登州叛军似乎并未完全满足于仿制毛瑟步枪,他们可能在尝试一种新的、口径更小的步枪设计。虽然细节不明,但这表明他们的军工自主意愿非常强烈。”

窦纳乐眉头紧锁:“口径更小?是为了节省材料,还是为了其他战术目的?继续查!必须弄清楚他们在做什么!绝不能让他们在军备上形成独立的、不可控的体系!”

他再次加重了向柏林施压的砝码,并指示加强与清廷内部“有识之士”的联系,试图从源头扼杀高岩政权技术崛起的苗头。

与此同时,来自“夜枭”和无线电台监听的情报也显示,日本和俄国对登州的军工动向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一场围绕军备技术的情报暗战,愈发激烈。

内卫府接连挫败了几起试图收买机器局人员、窃取“三一式”相关图纸的企图,背后隐隐有英国和日本情报机构的影子。高岩下令进一步加强核心研发单位的安保和保密等级,并开展了内部肃清行动。

“山海之试”,既是对新枪的考验,也是对军政府整个科研、生产和安保体系的试炼。新步枪的锋芒初露,引来了更多的觊觎与暗流。高岩深知,守护这自主创新的火种,与研发它同样重要,甚至更加艰难。他必须在这错综复杂的棋局中,为这支寄托着未来希望的“三一式”步枪,以及它所代表的技术自主之路,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