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神医 > 第34章 名动江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留下了满目疮痍之后,那场席卷淮安府的鼠疫,如同潮水般渐渐退去。然而,瘟疫肆虐的痕迹却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不少村庄十室九空,城郊添了无数新坟,许多家庭破碎,哀哭之声虽渐稀,那份刻骨的伤痛却远未平息。社会秩序如同大病初愈的人,带着虚弱和谨慎,开始一点点恢复往日的生机。

街市重新开张,田地里也有了劳作的身影,只是人们脸上少了几分往日的肆意,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沉静,以及……偶尔对视时,对彼此脸上是否还戴着口罩的一丝条件反射般的关注。

文人雅士们的社团活动,也在这片逐渐复苏的气氛中重新活跃起来。这一日,“望社”的几位核心成员,包括胡从中、刘呈,以及几位山阳县有名的文士,再次聚在了曲江楼那个熟悉的雅间。只是这一次,众人的心境与年前已大不相同,少了几分风花雪月的闲情,多了几分对生死、时局的感慨。

话题自然而然地从眼前的凋敝,转向了刚刚过去的这场大疫,而谈论的焦点,几乎毫无悬念地集中到了那个如今在淮安府声名鹊起的名字——王鼎。

“谁能想到,王先生,竟能在此次大疫中,立下如此擎天之功!”一位姓陈的文士捋着胡须,满脸的不可思议。

“何止是医术?”另一位赵姓文人接口道,眼中闪着光,“他那套‘防疫法’,闻所未闻,看似粗陋,却真有奇效!蒙面、灭鼠、禁足……硬是将那阎王爷都皱眉的瘟疫给挡了回去!如今这‘王鼎防疫法’五字,在民间怕是比许多圣贤文章还要响亮!”

胡从中含笑听着,适时地补充了一句,将话题引向了更风雅的方向:“王先生酒后曾信口吟出两句诗‘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如今细品,其意境之苍凉悲怆,用典之精妙含蓄,当真……惊才绝艳啊!只是不知,此诗全篇为何?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胡某遍寻古籍,询问同道,竟无人知晓。”

他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兴趣。大家反复吟诵着这十四个字,越品越觉得韵味无穷,想象空间巨大。

“此等佳句,若真有全篇,必是传世之作!怎会寂寂无名?”

“莫非……真是王先生自家所作?只是他性情疏阔,不愿示人以全璧?”

“定是如此!若非亲历沧桑、胸怀块垒者,焉能写出如此沉痛之语?”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惊叹、猜测、赞誉之声不绝。连坐在兄长刘呈身旁,一直安静聆听的刘嘉,此刻美眸之中也异彩连连,心中对王鼎的观感,已从最初的好奇、探究,变为了深深的折服。这人身上,到底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医术、防疫、诗词……每一样都似乎触及了不同的领域,却又都显得那般……不凡。

趁着众人热议诗词的间隙,刘嘉轻声向身旁的老师胡从中问道:“老师,此前王先生曾言,他之所以被征召往永安,是您与兄长在史大人面前举荐所致……此事,当真么?”

胡从中闻言,与对面的刘呈对视一眼,两人脸上都露出了哭笑不得的神情。

刘呈摇头苦笑,低声道:“嘉妹,此事纯属误会。当日史大人问起有无良医,提及海州来的郎中,乃是因其在军中救治兵士略有声名,我与胡先生不过是据实相告,确有王鼎此人,医术……嗯,颇为奇异。但‘举荐’他去那九死一生的疫区,这等事,我们怎会做得出来?岂非成了陷害?”

胡从中也叹了口气,无奈道:“想来是王先生当时心中惶恐,又听闻史大人问起过他,便误以为是我二人‘举荐’了他。这……这可真是阴差阳错,让他平白担惊受怕,还对我等心生怨望了。”

刘嘉这才恍然,心中一时间五味杂陈。原来并非老师与兄长推他入火坑,反而是他自己误会了。想到王鼎当时可能又气又怕、却还得硬着头皮上路的心情,她不禁有些莞尔,又有些微妙的歉意。看来,这位王先生,除了才华,这运气和脑补的能力,也异于常人。

胡从中看着刘嘉若有所思的神情,宽慰道:“此事也怪我二人当时未曾解释清楚。不过,好在王先生吉人天相,非但无恙,反而借此机遇,立下大功,名动江淮。如今他应官府之邀,即将往应天府交流防疫心得去了,待他回来,我定向他澄清此事,解开这个误会。”

“应天府?”刘嘉微微一愣。

“是啊,”刘呈接口道,语气中带着几分与有荣焉,“如今‘王鼎防疫法’名声在外,应天府那边也听闻了,要予以褒奖。咱们这位王神医,如今可是知府大人眼前的红人,肩负着传播‘王法’的重任呢!”

众人闻言,又是一阵善意的哄笑和感慨。谁能想到,半年前那个还因为被征召而吓得想逃跑的年轻郎中,如今竟能代表淮安府,登上去往留都应天的大雅之堂?